中文版序 1
导言 1
论文 1
评价与实验知识 3
知识与言语反应 26
并无一元论或二元论的实在论 36
对反思性思维的一个分析 55
中国是一个国家吗? 64
远东的僵局 70
银行团在中国 77
老中国与新中国 83
中国的新文化 96
中国内地 107
分裂的中国 112
再访山东 121
中华民国成立十周年纪念 127
联邦制在中国 129
中国与裁军 135
美国在岔路口 138
华盛顿的各项议题 150
中国的诉求中表现出了精明的策略 165
对中国的四条原则 168
地洞 170
山东问题的各个角度 173
会议和一个快乐的结局 176
中国人的辞职 181
条约的三个结果 184
关于《四国条约》的几点事后思考 186
像中国人那样思考 190
美国与中国人的教育 199
西伯利亚共和国 204
远东共和国:西伯利亚与日本 210
种族偏见与冲突 212
日本的公众舆论 223
国家之间相互理解中的一些因素 229
通过亨利·亚当斯受到教育 237
事件与意义 240
工业与动机 244
作为一种福音的古典意义 248
平庸与个体性 250
个体性、平等与优越 255
美国思想边界 260
实用主义的美国 265
社会绝对主义 270
作为一种宗教的教育 276
作为工程技术的教育 281
作为政治的教育 286
书评 291
评《公众舆论》 293
评《首相们与总统们》及《东方人增长着的怒气》 300
课程大纲:哲学思想的各种类型 303
导论 305
第一部分:非批判的常识经验 309
第二部分:近代反思经验 322
投给《教育百科辞典》的稿件 343
杂录 351
回复《美国的中国政策》 353
《战争的非法性》前言 355
《宇宙》的第一导言 356
答复《自由主义与非理性主义》 364
杜威访谈报道 367
附录 375
1.《改造》文章摘要 377
2.实用主义对实用主义者 384
3.杜威教授对思维的分析 417
4.询问信 425
5.美国的中国政策 427
6.自由主义与非理性主义 429
文本研究资料 433
文本说明 435
校勘表 442
《课程大纲》及《前言》中的更改 459
行末连字符列表 463
引用中具有实质意义的异文 465
杜威的参考书目 470
索引 482
译后记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