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质量管理概论 1
1.1质量及其重要意义 1
1.1.1质量概述 1
1.1.2提高产品质量的意义 5
1.2质量形成过程及质量职能 7
1.2.1质量产生、形成、实现过程 7
1.2.2质量职能和职责 7
1.3质量管理及其发展史 8
1.3.1质量管理的含义 8
1.3.2质量管理的发展史 9
1.4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13
1.4.1质量教育工作 13
1.4.2标准化工作 14
1.4.3计量工作 16
1.4.4质量信息工作 16
1.4.5质量责任制 16
1.5质量与名牌 17
1.5.1名牌的含义及其作用 17
1.5.2质量与名牌的关系 18
复习思考题 20
第2章 全面质量管理 21
2.1全面质量管理及其特征 21
2.1.1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 21
2.1.2全面质量管理的特征 21
2.2全面质量管理与卓越绩效 23
2.2.1卓越绩效模式的由来及发展 24
2.2.2卓越绩效模式的内涵 25
2.2.3卓越绩效模式是TQM及企业管理的实施细则 25
2.3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 26
2.3.1设计开发过程的质量管理 26
2.3.2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 31
2.3.3销售和使用过程的质量管理 34
2.4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方法 37
2.4.1 PDCA循环 37
2.4.2质量方针目标管理 38
2.4.3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42
2.4.4 5S管理活动 44
复习思考题 47
第3章 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与质量认证 48
3.1质量管理体系与ISO 9000标准的产生与发展 48
3.1.1质量管理体系及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48
3.1.2 ISO 9000族标准简介 51
3.1.3世界各国采用ISO 9000族标准的概况 54
3.2 2008版ISO 9000族标准的构成 54
3.2.1 CB/Tl 9000—2008/IS0 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 基础和术语》 54
3.2.2 CB/Tl 9001—2008/ISO 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55
3.2.3 CB/Tl 9004—2009/IS0 9004:2009《可持续性管理—质量管理方法》 57
3.2.4 CB/Tl 9011—2003/ISO 19011:2002《质量和(或)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57
3.2.5 CB/T19022—2003/ISO19012: 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58
3.3 ISO 9000族标准的主要理念 58
3.3.1质量管理的8项原则 58
3.3.2 12条质量管理体系基础 61
3.4 《CB/Tl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标准简介 64
3.5质量认证 77
3.5.1认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77
3.5.2质量认证和质量认可 79
3.5.3产品质量认证 80
3.5.4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80
3.5.5质量认证的作用 81
复习思考题 82
第4章 质量控制中的统计方法 83
4.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83
4.1.1数据 83
4.1.2总体和样本 83
4.1.3抽样方法 84
4.1.4数据整理和统计 84
4.2排列图法 85
4.2.1排列图及排列图法 85
4.2.2排列图的画法 86
4.3因果分析图法 87
4.3.1因果分析图的含义 87
4.3.2因果分析图的构成 87
4.3.3作因果分析图的基本要求 88
4.4直方图法 88
4.4.1直方图的概念及作用 88
4.4.2直方图的绘制方法 88
4.4.3直方图的观察分析 90
4.5分层法 92
4.5.1分层法的概念 92
4.5.2质量特性数据常用的分层方法 92
4.5.3分层的应用实例 92
4.6统计分析表法 93
4.6.1不良品检查表 93
4.6.2缺陷位置调查表 95
4.6.3成品质量调查表 95
复习思考题 96
第5章 工序能力 98
5.1工序能力概述 98
5.1.1工序能力的概念 98
5.1.2影响工序能力的因素 98
5.1.3工序能力分析的意义 99
5.2工序能力指数 99
5.2.1工序能力指数的概念 99
5.2.2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100
5.2.3不良品率的计算 103
5.3工序能力分析 105
5.3.1工序能力的判定 105
5.3.2提高工序能力的对策 107
5.3.3提高工序能力指数的途径 107
5.4工序能力调查 108
5.4.1工序能力调查的目的 108
5.4.2工序能力调查的方法及步骤 109
复习思考题 109
第6章 控制图 111
6.1控制图概述 111
6.1.1控制图的概念 111
6.1.2控制图的构成 111
6.1.3控制图的作用 112
6.2控制图的统计原理 112
6.2.1士30原理 112
6.2.2两类错误 113
6.3控制图的分类 114
6.3.1计量值控制图 114
6.3.2计数值控制图 122
6.4控制图的观察分析 131
6.4.1控制图处于“控制状态”的分析 131
6.4.2控制图没有处于控制状态的分析 132
6.4.3应用控制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34
复习思考题 134
第7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137
7.1相关图概述 137
7.1.1什么是相关图 137
7.1.2相关图的做法 137
7.1.3相关图的观察分析 139
7.1.4相关图的注意事项 139
7.2相关分析 140
7.2.1相关系数的概念 140
7.2.2相关系数的测定 140
7.3回归分析 142
7.3.1直线回归的配置 142
7.3.2回归方程的计算 144
7.3.3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146
7.4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和控制 150
7.4.1回归方程的精度 150
7.4.2利用回归方程进行质量特性结果预测 150
7.4.3计算预测区间应注意的问题 152
7.4.4利用回归方程进行工艺参数的控制 153
复习思考题 154
第8章 试验设计 155
8.1单因素试验设计 155
8.1.1对分法 155
8.1.2均分法 156
8.1.3 0.618法 156
8.1.4分数法 157
8.2正交试验的基本方法 158
8.2.1正交试验的概念 158
8.2.2正交试验的相关术语 158
8.2.3正交表的格式与特点 159
8.2.4正交表安排实验的步骤 159
8.2.5试验结果分析 161
8.3多指标的正交试验 163
8.3.1综合平衡法 163
8.3.2水平不等的正交试验 166
8.3.3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 168
复习思考题 171
第9章 质量检验 173
9.1质量检验概述 173
9.1.1质量检验的基本概念 173
9.1.2衡量产品质量的方法 173
9.1.3产品质量检验的分类 175
9.1.4全数检验 176
9.2抽样检验 176
9.2.1抽样检验的概念 176
9.2.2抽样检验方案及种类 177
9.2.3接收概率 179
9.2.4抽检特性曲线(OC曲线) 180
9.3计数标准型抽样检验 184
9.3.1标准型抽检方案的构成 184
9.3.2标准型抽检步骤 186
9.4计数调整性抽样检验 187
9.4.1计数调整型抽检方案 187
9.4.2关于可接收质量水平 188
9.4.3检查水平 188
9.4.4抽样表的构成 189
9.4.5抽样方案的确定 189
9.4.6转移规则 197
9.4.7 ISO 2859与GB 2828的主要区别 199
复习思考题 200
第10章 顾客满意度 201
10.1顾客满意及顾客满意度 201
10.1.1顾客满意度的提出 201
10.1.2顾客及顾客满意 201
10.1.3顾客满意度的含义及特征 202
10.2顾客满意度战略 203
10.2.1顾客满意度战略的内涵 203
10.2.2实施顾客满意度战略的意义 204
10.3顾客满意度测评概述 204
10.3.1顾客满意度测评的类型 204
10.3.2顾客满意度过程模型的特点 205
10.3.3顾客满意度测评指标 205
10.3.4顾客满意度测评的调查方法 206
10.4顾客满意度测评基本模式 206
10.4.1直接绩效测评模式 207
10.4.2直接差异测评模式 207
10.4.3绩效与期望差距测评模式 207
10.5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 209
10.5.1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的意义 209
10.5.2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 210
10.5.3顾客满意度指数测评的指标体系 211
10.5.4顾客满意度测评的步骤 214
复习思考题 219
第11章 可靠性工程基础 220
11.1可靠性发展概况 220
11.1.1产品质量与可靠性 220
11.1.2可靠性发展概况 221
11.2可靠性及相关概念 222
11.2.1可靠性 222
11.2.2维修性 226
11.2.3保障性 227
11.2.4可用性 228
11.2.5寿命周期费用 228
11.2.6风险 228
11.3系统可靠性 228
11.3.1研究系统可靠性的目的 228
11.3.2系统的结构模型 229
11.3.3系统可靠度计算 230
11.4可靠性试验 231
11.4.1可靠性寿命试验 231
11.4.2环境试验 234
11.4.3特殊试验 234
11.5可靠性设计与管理 235
11.5.1可靠性设计 235
11.5.2可靠性管理 236
复习思考题 239
第12章 质量管理“新七种工具” 240
12.1质量管理“新七种工具”概述 240
12.1.1质量管理“新七种工具”的产生 240
12.1.2质量管理新七种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40
12.1.3质量管理“新七种工具”的应用范围 241
12.2质量管理“新七种工具”及主要内容 241
12.2.1关联图法 241
12.2.2亲和图法(KJ法) 243
12.2.3系统图法 244
12.2.4过程决策程序图法 246
12.2.5矩阵图法 247
12.2.6矩阵数据分析法 249
12.2.7箭条图法 252
复习思考题 252
第13章 六西格玛管理 253
13.1六西格玛的产生与发展 253
13.1.1六西格玛的产生 253
13.1.2六西格玛管理的发展 253
13.2六西格玛基本理论 254
13.2.1六西格玛管理 254
13.2.2六西格玛管理的特点 254
13.2.3六西格玛管理的统计单位 255
13.2.4各种质量水平对于工序能力指数的要求 256
13.3六西格玛管理的实施 257
13.3.1企业实施六西格玛管理应具备的条件 257
13.3.2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准备工作 258
13.3.4实施六西格玛管理的方法步骤 260
复习思考题 263
第14章质量经济性分析 264
14.1质量成本 264
14.1.1质量成本的基本概念 264
14.1.2质量成本的构成 264
14.1.3质量成本科目设置 266
14.2质量成本核算 267
14.2.1质量成本核算的方法 267
14.2.2质量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 268
14.2.3质量损失的核算 268
14.3质量成本分析 268
14.3.1基数比例指标 269
14.3.2结构比例指标 269
14.3.3质量投资效益分析 269
14.3.4排列图分析法 270
14.3.5灵敏度分析法 271
14.3.6质量成本报告 271
14.4质量损失 272
14.4.1生产者的损失 273
14.4.2消费者的损失 273
14.4.3社会(环境)的损失 274
14.4.4质量波动及其损失 274
14.5质量损失函数 275
14.5.1质量特性 275
14.5.2质量损失函数 276
14.5.3 SN比 280
14.6质量经济性分析 281
14.6.1质量的经济性 281
14.6.2产品质量水平与质量经济性 282
14.6.3提高质量经济性的途径 284
14.7劣质成本 285
14.7.1劣质成本的概念 285
14.7.2劣质成本的构成 286
14.7.3劣质成本分析 287
复习思考题 287
参考文献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