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第一编 国学综论 3
国学若干问题浅说 3
一 国学的内涵与外延 3
二 国学的现代价值 5
三 国学的普及与提高 10
国学之“源”与“流” 12
一 关于国学之“源” 12
二 关于国学之“流” 16
国学的本质特征——“尚道” 27
一 儒家所奉行的“道” 28
二 墨家所奉行的“道” 31
三 道家所奉行的“道” 34
四 法家所奉行的“道” 39
论先秦人文思潮及其深远影响 41
一 儒家的人文理念 42
二 墨家、道家和法家的人文理念 46
三 先秦诸子的人文理念对后世的影响 50
新时期必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54
一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54
二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能性 57
三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 59
第二编《周易》探析 65
《易经》——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 65
一 八卦作为早期文字符号,推动了我国观念形态文化的形成和文字的产生 66
二《易经》所透露的思想观念,推动了我国古代各种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70
从《易传》与《老子》之比较,看《易传》成书的时代 76
一《老子》比《易传》的学术思想更加成熟、老练 76
二《易传》晚出论者在研究方法上的失误 83
关于《易传》成书时代之我见 87
一《易传》思想资料的酝酿与积累阶段 88
二《易传》初本成书阶段 93
三《易传》定本完成阶段 106
《易传》的道德理念浅析 114
一 注重对《易经》道德观念的阐发与创新 114
二 大力倡导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道德精神 118
三 提出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修身原则 121
读《周易》管识 125
一 关于“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新解 125
二 关于“直、方、大、不习”新解 126
三 关于“孚”字之释 127
四 关于“临者,大也”之训 130
第三编 儒家道德学说浅探 133
“六经”——儒家道德学说的理论源头 133
一 关于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134
二“六经”是儒家道德学说直接的理论源头 139
论儒家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 147
一 关于“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 148
二 关于“见利思义”的以义制利精神 148
三 关于“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 149
四 关于“革故鼎新”的改革变通精神 150
五 关于“仁者爱人”的博爱大众精神 151
六 关于“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精神 152
七 关于“克勤克俭”的勤劳俭朴精神 152
八 关于“致中和”的尚中贵和精神 153
九 关于“居安思危”的民族忧患精神 153
十 关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勇献身精神 154
十一 关于“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人格独立精神 155
论儒家道德在当代的现实价值 156
一 儒家优秀道德成果的自身素质决定了它在当代的现实价值 156
二 我国新道德建设的实践证明儒家道德有现实价值 159
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儒家道德具有现实价值 161
第四编 道家渊源及若干《老子》版本考论 169
论《老子》与《易》的血缘关系 169
一《老子》对《易》哲学思想的继承 169
二《老子》对《易》的思想作了必要的扬弃 177
论道家学术与楚文化的血亲关系 180
一 道家的基本思想与楚文化密切相关 181
二 道家“尚隐”的人生态度与楚文化密切相关 184
三 道家的文字风格、诗歌体例亦同楚文化保持渊源关系 185
帛书《老子》的文献价值简论 189
一 帛书《老子》有助于恢复原本《老子》的完整体系 189
二 帛书《老子》有助于订正今本《老子》字句的讹误 192
三 帛书《老子》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老子》的思想 194
竹简《老子》的版本归属及其文献价值探微 200
一 竹简《老子》应为一种摘抄本 200
二 竹简《老子》可能出自稷下道家传本 204
《〈老子〉河上公章句》成书于西汉中前期考论 214
一《河上注》之成书不能晚至魏晋 214
二《河上注》之成书不能晚至东汉 218
三《河上注》当成书于西汉中前期 222
《老子想尔注》作者及其思想体系考述 228
一 关于《老子想尔注》的作者 228
二《想尔注》对构建道教教义的理论贡献 234
三《想尔注》的道教伦理观念 237
第五编 稷下道家与黄老道家若干著作考论 243
《管子·水地篇》的成文时代及其理论贡献 243
一《水地》应成文于战国中期 243
二《水地》以水为万物之本原的学说及其理论贡献 248
三《水地》是古代先民治水实践的哲学总结 251
《文子》若干问题考说 253
一 关于《文子》这部书 253
二《文子》的宇宙观 260
《黄老帛书》相关问题辨析 265
一 关于《黄老帛书》的若干问题 265
二《黄老帛书》思想体系的基本特点 269
三《黄老帛书》的宇宙观 270
《鹖冠子》若干问题探讨 273
一 关于《鹖冠子》这部书 273
二《鹖冠子》的宇宙观 276
第六编 道家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方法探讨 283
论道家学术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283
一 道家学术具有独特的个性和优势 283
二 道家学术的理论贡献 284
道家的生态理念及其现代价值 289
一《老子》的生态理念表现形态 289
二 庄子的生态理念 291
三《淮南子》的生态理念 294
道家的和谐理念及其现代价值 299
一 道家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 299
二 道家和谐思想的现代价值 306
从简帛《老子》的研究所引出的方法论思考 310
一 对出土简帛文献的评价不能人为拔高 311
二 对传世今本文献的评价不能人为贬低 314
三 研究出土文献切忌主观臆测 317
关于出土文献研究中的存真与失真之我见 322
一 关于内容“失真”的问题 323
二 关于“篇名失真”的问题 327
三 关于“篇序失真”的问题 329
四 关于“‘肯定帛书《老子》不分章’失真”的问题 335
五 关于“‘将错就错’的‘章序失真’”问题 338
第七编 道教与佛教散论 343
道教形成的社会条件和理论渊源 343
一 吸取和利用道家的思想成果 344
二 吸取利用了原始宗教的思想遗存 349
论道教与楚文化的密切关系 354
一《楚辞》给予道教文化以深刻影响 355
二 楚地的巫术文化也给了道教文化以重大影响 358
论葛洪《抱朴子·内篇》长生成仙说的理论体系 361
一 全力论证了长生成仙的可能性 361
二 系统探讨了长生成仙的途径和方法 365
三 重点突出了道教徒的价值观、人生观及其生活理想 371
隋唐时期隆盛的佛学思潮概说 374
一 隋唐佛学兴起的缘由 374
二 隋唐佛教鼎盛的具体表现 379
三 隋唐佛教一些主要宗派的理论创获 384
东山法门的开创,标志禅宗的正式形成 393
一 东山法门开创了禅门发展的新局面 394
二 东山法门时期的禅学理论创造达到了很高境界 397
三 慧能的禅学思想渊源于东山法门 406
东山法门的奠基者道信其人 409
一 关于道信的简要生平 409
二 关于道信禅法的主要渊源 411
三 道信的禅学理论创造 416
中国古代宗教伦理的现实价值 422
一 应当重视发掘中国古代宗教伦理的现实价值 422
二 佛教和道教伦理观念的表现形式及其现代价值 424
后记 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