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引言 1
第一部分 两汉时期 1
第一章 儒生、文吏与“四科” 1
一 察举诸科的渊源推测 1
二 儒生参政、“以德取人”与察举制之成立 6
三 “四科”之考析 13
四 察举与任子 20
〔附录一)察举诸科杂考 26
一 尤异与高第 26
二 文无害 30
三 察廉、廉吏与孝廉 31
四 西汉秀才岁举的推测 40
第二章 “授试以职”与“必累功劳” 45
一 “授试以职”考述 45
二 “以能取人” 49
三 儒生与文吏的冲突与融合 56
第三章 阳嘉新制 61
一 阳嘉新制考述 61
二 阳嘉新制的来源 65
三 等第与黜落 70
四 黄琼“四科” 72
五 “以文取人” 73
第四章 汉末的选官危机 80
一 选官的腐败 80
二 “以名取人” 81
三 “以族取人” 89
第二部分 曹魏时期 95
第五章 曹魏察举之变迁 95
一 特科与岁科 95
二 “贡士以经学为先” 98
三 “四科”与“明法” 101
四 郎吏试经与学校课试 105
第六章 名实问题与“清途”的兴起 108
一 名实本末的对立 108
二 崇本责实之对策 114
三 从“黄散”看“清途”的兴起 117
四 “清途”与选官格局的变迁 122
第三部分 两晋时期 129
第七章 晋代察举之变迁 129
一 察举特科 129
二 秀才对策制度 132
三 察举考试之等第和任用 134
四 其他科目 140
五 学校试经入仕制度 142
〔附录二〕 魏晋的散郎 145
第八章 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 152
一 九品中正制与“清途”的配合 152
二 两种选官倾向的冲突 159
三 察举科目与乡品评定 167
〔附录三〕 甲午制始末 175
第九章 察举的低落 180
一 察举入仕者的社会成份 180
二 应察举者之仕途发展 188
三 察举的低落 193
第四部分 南朝时期 199
第十章 南朝察举之复兴及其士族化 199
一 察举与学校的复兴 199
二 察举学校入仕之途的士族化 204
三 “主威独运”与“安流平进”的新平衡 210
四 突破门第限制的努力及其局限 215
〔附录四〕 南朝“二学”考 220
第十一章 南朝策试制度及科举制的萌芽 229
一 南朝策试制度 229
二 “以文取人”的进一步强化 236
三 与举主关系的松弛 241
四 自由投考的萌芽 244
第五部分 北朝时期 253
第十二章 北方政权对察举制的采用 253
一 十六国与北魏对察举制的采用 253
二 “门尽州郡之高” 259
三 魏、齐策试制度 265
第十三章 官僚政治的复兴与察举制的关系 272
一 官僚政治的复兴与士族政治的衰落 272
二 考试制度对门第限制的突破 277
三 “有秀才之科而无求才之意” 282
四 武功、吏能与文学、经术 289
第十四章 科举的前夜 297
一 北朝察举中科举制的萌芽 297
二 北朝学校中科举制的萌芽 303
三 科举制成立标准的讨论之评述 312
四 科举的成立 316
第十五章 结语 321
一 理性行政因素 321
二 特权分配与权力斗争因素 325
三 知识群体因素 329
四 必然性与合理性 333
后记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