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总述 1
第二编 普通教育 9
第一章 幼儿教育 9
第一节 发展概况 9
第二节 保育科目及活动 13
第三节 幼儿园简介 14
第二章 初等教育 16
第一节 私塾 儒学 义学 书院 16
第二节 小学教育 22
第三章 中学教育 69
第一节 发展概况 69
第二节 课程 教材 教法 76
第三节 思想政治工作 85
第四节 体育 文娱 卫生 89
第五节 学校简介 94
第三编 专业教育 100
第一章 师范教育 100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00
第二节 课程 教材 教法 104
第三节 师德教育 105
第四节 体育 文娱 卫生 106
第五节 培养目标 学生待遇 106
第六节 省立第九师范 沧州地区泊头师范学校 107
第七节 学校简介 107
第二章 职业教育 110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10
第二节 学校简介 112
第四编 少数民族教育与特殊教育 116
第一章 少数民族教育 116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16
第二节思想政治工作 118
第三节 学校简介 119
第二章 特殊教育 121
第五编 成人教育 122
第一章 农民教育 122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22
第二节 课程教材与教学形式 130
第三节 民校简介 130
第二章 职工教育 132
第一节 发展概况 132
第二节 课程 教材 教学形式 135
第三节 馆校简介 138
第六编 教师 141
第一章 教师的来源 141
第二章 教师的任用 142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教师的任用 142
第二节 建国后国办教师的任用 142
第三节 建国后民办教师的任用 143
第三章 教师的待遇 155
第一节 教师的经济待遇 155
第二节 教师的政治待遇 165
第四章 教师的培养 179
第一节 机构设置与沿革 179
第二节 方式 179
第七编 教学研究 187
第一章 教研机构的设置与沿革 187
第一节 市级教研机构的设置与沿革 187
第二节 基层教研组的设置与沿革 188
第二章 教研活动 189
第三章 教研成果 193
第一节 重要教研成果 193
第二节“四·五”学制实验 195
第八编教育经费 勤工俭学 改善办学条件 202
第一章 教育经费 202
第二章 勤工俭学 220
第三章 改善办学条件 229
第九编 教育行政与党群组织 246
第一章 教育方针政策及实施 246
第一节 清末时期的教育宗旨 246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教育宗旨 247
第三节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方针 249
第四节 建国后的教育方针政策及实施 249
第二章 学制 256
第一节 清末时期的学制 256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学制 256
第三节 建国后的学制 259
第三章 考试 260
第一节 清末时期的考试 260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考试 262
第三节 建国后的招生考试 263
第四章 学校管理 282
第一节 民国初中期的学校管理 282
第二节 建国后的学校管理 292
第五章 教育行政与人事 296
第一节 清末时期的教育行政与人事 296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教育行政与人事 297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303
第六章 共产党组织 321
第一节 教师与泊头党组织的创立 321
第二节 教育系统的党组织 322
第三节 教育系统党的活动 324
第七章 群众组织 328
第一节 共青团 328
第二节 童子军 329
第三节 儿童团与少先队 330
第四节 工会 336
第五节 学生会 340
第六节 中学生文联 341
第七节 教育学会 342
第十编 人物 343
第一章 名臣名儒 343
第一节 著名的塾师 343
第二节 南北才子与交河 343
第二章人物传略 344
第一节 南汉忱小传 344
第二节 纪念南汉忱活动 346
第三章 人物简介 348
第一节 热心教育事业人士 348
第二节 国家级模范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349
第三节 烈士张凤林 356
第四章 人名录 357
第一节 科举功名录 357
第二节 泊头市获地级以上奖励人名录 360
第十一编 大事记 364
总附录 396
事件 396
重要资料汇编 402
后记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