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交叉科学观的变革 1
第一节 “交”兴而万科通 4
第二节 小往大来否转泰 8
第三节 有命无咎志行也 13
第二章 交叉科学的基础:学科 18
第一节 学科的概念和含 18
第二节 古代学科分类思想 31
第三节 近代学科分类思想 36
第四节 现代学科分类思想 43
第三章 交叉科学的缘起:跨学科 55
第一节 跨学科概念的来源 56
第二节 黑克豪森的跨学科思想 58
第三节 布瓦索的跨学科思想 61
第四节 詹奇等学者的跨学科思想 65
第五节 广义跨学科的综合含 69
第四章 交叉科学的含义、发展和分类 73
第一节 交叉科学面面观 74
第二节 现代交叉科学的历史发展 78
第三节 交叉科学群体分类 82
第四节 交叉科学个体分析 86
第五章 交叉科学的特征、模式和机制 92
第一节 交叉科学的基本特征 93
第二节 交叉科学的构成模式 99
第三节 交叉科学的形成机制 106
第六章 交叉科学的科学:跨学科学 124
第一节 什么是跨学科学 124
第二节 国外跨学科运动的历史与现状 134
第三节 中外跨学科学著作评介 145
第七章 比较学科 156
第一节 比较学科的历史发展 157
第二节 比较学科的研究方法 165
第三节 比较学科的特征和作用 169
第八章 边缘学科 178
第一节 边缘学科的历史发展 179
第二节 边缘学科的特征 184
第三节 边缘学科的结构 188
第九章 软科学 194
第一节 软科学的发展 197
第二节 软科学的对象和特点 204
第三节 软科学的功能和展望 210
第十章 综合学科 216
第一节 综合学科的发展 217
第二节 综合学科的特点 228
第三节 综合学科的分类 234
第十一章 横断学科 246
第一节 横断学科的主要领域 248
第二节 横断学科的基本特点 257
第三节 横断学科产生的途径 264
第十二章 超学科 272
第一节 从元学科到超学科 272
第二节 超学科新视野——科际整合哲学 280
第三节 从超学科到比较学科 293
第十三章 交叉研究 297
第一节 交叉研究的组织与特点 298
第二节 交叉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304
第三节 交叉研究的规范化要求 308
第十四章 交叉教育 311
第一节 中小学与大学交叉教育 312
第二节 交叉教育的深化与对策 322
第三节 交叉型跨学科大学设计 327
第四节 中国一流大学建设刍议 333
第一节 学科交叉呼唤交叉人才 340
第十五章 交叉人才 340
第二节 交叉人才的基本特征 345
第三节 交叉人才的培养 351
第十六章 交叉方法 358
第一节 辐射方法 359
第二节 移植方法 362
第三节 辐集方法 367
第四节 比较方法 369
第五节 类比方法 372
第六节 臻美方法 376
第十七章 交叉思维 383
第一节 交叉思维实例研究 384
第二节 从交叉思维到创造思维 392
第三节 交叉思维与审美逻辑推 404
第四节 思维运动的互补结构 416
第十八章 交叉之道 422
第一节 从“君子不器”看交叉之道 423
第二节 从学科境界到方法境界 427
第三节 从思维境界到道的境界 432
主要参考文献 440
后记 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