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代序 我们今天怎样做中国人? 1
第一讲 文化政治的概念:比较与可比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法 1
文化政治的概念 1
可比性、普遍性与作为政治的文化 8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普遍历史理念及其内在矛盾 22
尼采和韦伯——文化政治问题的激化 32
马克思主义在文化政治问题上的切关性 40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当代文化界论争的焦点 45
课堂问答 53
第二讲 “普遍性”的历史语境:从康德到黑格尔的自由和权利观念 60
当代中国与文化政治观念的相关性 60
康德政治哲学中的个人、理性与国家 69
黑格尔法哲学里面的普遍、特殊和同一性 75
从私有财产、“市民社会”到“国家” 77
海外扩张、“世界历史”与“国际法” 85
承认(recognition) 88
主权(sovereignty) 92
康德、黑格尔政治哲学观念的当代语境 96
课堂问答 102
第三讲 尼采(上):反历史主义的文化批判 107
从黑格尔到尼采:市民—基督教价值体系的解体 107
尼采的转折及其当代意义:从卢卡契的《理性的毁灭》谈 113
尼采的历史批判和文化批判:《不合时宜的观察》 123
文化意志的超越:《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 127
文化政治的焦虑:《作为作家的大卫·施特劳斯》 140
现代智识阶级的颓废:《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 149
第四讲 尼采(下):起源、“永恒的复归”与价值的自我肯定 157
再谈《理性的毁灭》 157
“神话”与“起源” 161
“永恒的复归” 175
“真理是一个价值事件”:走向生活世界 187
消解与自我肯定:后现代主义文化政治里的尼采主义 195
第五讲 韦伯与文化政治 211
只有价值多元,没有价值中立 211
自由的观念 221
从存在到政治 224
非政治化——美国人的《上海故事》 229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232
自我肯定 237
民族国家 242
历史记忆 245
政治成熟的民族 250
课堂问答 260
韦伯的立场 272
第六讲 文化政治的激化:从韦伯到施米特 272
理性的边界 283
施米特的挑战 294
议会民主制的危机 295
政治的概念 312
主权、例外情况与“人类最后的战争” 321
结束语:谈谈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332
课堂问答 337
第七讲 多元文化时代的历史与主体 353
文化多元与历史主体 353
压抑的多样性:哈贝马斯、罗尔斯、罗蒂与杰姆逊 367
西方独特性的元叙事:重读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374
“世界上本没有路” 381
课堂问答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