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杨国荣 1
导论 后形而上学时代与形而上学的三种形态 1
目录 1
一 形而上学的三种形态:范畴本体论、宇宙本体论与意义本体论 3
二 后形而上学时代与意义本体论 16
第一章 良知与物自身(上) 25
第一节 牟宗三对康德“物自身”内涵的转换 25
一 《纯粹理性批判》的两大预设 26
二 作为“对象自身”的“物自身” 29
三 对康德“物自身”内涵的转换 40
三 “物自身是一个具有价值意味的概念”——牟宗 40
第二节 “智的直觉”——牟宗三对康德物自身概念的贞定 47
一 两种传统中的有限与无限 48
(一)基督教传统:有限与无限的割裂 48
(二)儒道释传统:有限与无限的贯通 51
二 智的直觉——物自身概念的贞定 53
(一)智的直觉之地位 54
(二)康德对智的直觉的设想 55
(三)智的直觉与良知本体——牟宗三关于智的直觉的思想 58
(四)智的直觉与物自身——牟宗三对康德物自身概念的贞定 68
第二章 良知与物自身(下) 76
第一节 良知本体与自由意志——牟宗三对康德道德形上学的转进 77
一 自然的因果性与意志的因果性 77
二 意志自由与道德 78
三 良知与自由意志——“心理为二”与“心理为一” 82
(一)康德如何得出“自由意志”的设定以及这一思路的缺陷 82
(二)从“自由意志”到“良知” 86
第二节 良知、道德与存在——从道德形上学到无执的存有论 102
一 “道德的形而上学”与“道德底形而上学” 102
二 “性”的多重内涵 104
三 天地之性——“于穆不已”与“纯亦不已” 109
四 良知与物自身 120
第三章 良知与现象 126
第一节 平地起土堆(良知坎陷)——良知、现象与知性 126
一 智知与识知的区分 127
二 智知与识知能否贯通 128
三 “平地起土堆”——良知、知性与现象(从智知到识知) 132
第二节 “我”的多重内涵 140
一 认知我(识心) 140
二 心理学意义上的我 144
三 “真我”与“假我”之辨——“我”之多重含义的厘清 146
第三节 知性之逻辑的性格与存有论的性格 152
一 “架构我”的形成与识心的两种性格 153
(一)架构我的形成 153
(二)识心之逻辑的性格和存有论的性格 153
二 逻辑概念与存有论概念的先验性与必然性 157
三 先验概念与先验综和 159
四 先验概念之“执”性 161
第四节 经用与权用——两层存有论的价值定位 165
一 知体明觉与识心之执 166
二 经用与权用——两层存有论的基本定位 168
三 对知性与现象的两种不同处理——康德与牟宗三在知识论上的不同 170
第四章 良知与圆善 176
第一节 “天爵”与“人爵”——道德与存在的分际 176
一 “天爵”与“人爵” 177
二 “所欲”、“所乐”与“所性” 180
三 “综和的本末”——道德与存在的定位 182
第二节 “命”——存在的有限性意识及其化解 188
一 “在我者”与“在外者” 189
二 气化与个体存在 190
三 “谓性”与“谓命” 194
(一)立命 195
(二)顺受其正 196
(三)谓性与谓命 197
四 心性、天道与存在——命限意识的化解 199
第三节 上帝与无限智心(良知)——情识之路与理性之路 206
一 “至善”作为一个道德哲学问题 206
二 康德对至善问题的解决 211
三 上帝与无限智心——牟宗三对康德路向的扭转 215
第四节 圆教与圆善 220
(一)“教”的定义及其内涵 221
一 教与圆教 221
(二)权教与圆教 223
二 圆教与圆善 226
(一)圆教的基本原则:“诡谲的相即” 226
(二)圆教与圆善 229
三 无限智心与存在担负——对牟宗三解决圆善问题的反思 234
结语 239
主要参考书目 249
附录:牟宗三哲学研究现状综述 257
后记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