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类学与教育 1
第一节 人类学的概念、范畴及其意义 1
第二节 教育的概念、范畴及其意义 5
第三节 人类学与教育 7
思考题 18
第二章 教育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 19
第一节 教育人类学的定义 19
第二节 “教育人类学”名称的历史演变 21
第三节 教育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 23
第四节 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地位 38
第五节 国内教育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概述 40
第六节 Spindler与文化教育人类学 45
思考题 58
第三章 教育人类学理论流派简述 60
第一节 均衡论 61
第二节 冲突论 65
第三节 解释论 67
第四节 生态论 69
第五节 批评论 70
第六节 文化复制论 71
第七节 文化生产论 74
第八节 后现代派 75
第九节 西欧哲学教育人类学 77
第十节 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82
思考题 86
第四章 教育人类学关于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研究的理论观点 87
第一节 遗传基因差异理论 88
第二节 文化剥夺理论与文化冲突理论 89
第三节 文化“非连续性”说 90
第四节 文化差异理论 93
第五节 阶层化社会理论 97
第六节 文化-生态理论 98
第七节 民间成功理论 102
第八节 J.Ogbu对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的研究 106
第九节 国外学者对中国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的研究 113
思考题 123
第五章 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124
第一节 教育民族志及其特点 125
第二节 教育民族志的产生与发展 127
第三节 关于民族志研究方法的讨论及其意义 131
第四节 教育人类学的情境观 133
第五节 教育民族志研究的新趋向 139
第六节 J.Ogbu与学校教育民族志 141
思考题 152
第六章 文化与教育 153
第一节 文化的概念及其意义 153
第二节 文化理论 160
第三节 文化相对论与教育 166
第四节 文化普世论与教育 170
第五节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73
第六节 教育与儿童濡化 175
第七节 教育与儿童社会化 177
第八节 教育与文化价值 182
第九节 教育与文化差异和偏见 186
第十节 教育与文化变迁 188
第十一节 文化与学校课程 194
思考题 199
第七章 文化、人格与教育 200
第一节 人类与文化 200
第二节 文化的传播 203
第三节 文化与人格 205
第四节 文化与人格研究方法 206
第五节 文化、人格与教育 208
思考题 209
第八章 教育与非连续性 210
第一节 青春期问题 210
第二节 现代文化中的非连续性 211
第三节 非连续性与性格训练 216
第四节 非连续性与知识积累 220
思考题 222
第九章 妇女与教育 223
第一节 妇女教育状况 224
第二节 对于性别的跨文化研究以及学校-社会关系 225
第三节 女童教育现状:土瑶的例子 228
第四节 影响女童学校教育的因素:土瑶女童的个案研究 229
思考题 234
第十章 学校教育与政治权力 235
第一节 学校教育与地方政治 236
第二节 学校教育与权力网络 245
第三节 知识与权力的关系 248
思考题 252
第十一章 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 253
第一节 家庭环境与学业成就 253
第二节 社区环境与学校教育 260
第三节 自然环境与学校教育 265
第四节 文化传统与学校教育 269
思考题 275
第十二章 当代与初民社会的教育 276
第一节 教育的一些普遍性特征 276
第二节 现代社会与初民社会的教育 278
第三节 初民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282
思考题 285
第十三章 教师与学校教育 286
第一节 学校教育与教师的自身素质 287
第二节 教师在多元文化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288
第三节 当代文化中的教师 291
思考题 293
参考文献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