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研究基础 1
序言 1
二、理论依据 2
三、主旨与结构 9
第一编农业结构的转变 13
第一章 明代以来江南农业的生态适应性——以吴江县为中心 13
一、江南著名的米、丝、绸三市 13
二、农业生产的种类与地域分布特征 15
三、气温变迁的影响 17
表: 19
表1-1:明清吴江地区大雪封冻资料表 19
四、土壤变迁的影响 23
表1-2:1982年吴江土壤分类及比重表 24
图: 26
图1-1:嫩叶的含水量与光合成速度及致死含水量的关系示意图 26
图1-2:不同土壤中的水分状态及有效水范围 27
五、生物环境的影响 28
图1-3:桑蚕鱼业生态系统 29
第二章 厩肥:明清江南农业经济的核心 34
一、肥事——农业生产的重心 35
表2-1:《沈氏农书》中逐月肥事 35
二、厩肥与沤肥——主要的制肥技术 38
表2-2:稻麦菜不同部位三要素的含量(g-kg) 40
表2-3:新鲜厩肥的平均肥料成分(%) 41
三、垫底与接力——基肥与追肥的配合 43
四、深耕与耙糊——施肥与耕作的结合 46
图2-1:水稻对营养元素的动态变化 46
表2-4:水稻和桑树形成经济产量所需养分的大致数量(%) 48
五、施肥量:取走等于归还 48
第三章 粮桑并重还是蚕桑独重?——兼论蚕桑并非利厚 57
表3-1:明清吴江灾祥统计表 58
一、粮食价格的灾祥性波动 58
表3-2:康雍乾时期苏州米价表 73
表3-3:明清吴江灾祥米价表 74
表3-4:明清吴江米价的灾祥性比率 77
二、桑叶的产量与市价的波动 79
三、叶市与丝市的风险 83
表3-5:明清民国米价、丝价、叶价对照表 87
四、蚕桑并非利厚——一个被忽略的事实 88
第四章 生存第一:农民的经济伦理——再论桑粮并重 95
一、“户耕十亩”依据之一:农户家庭口粮消耗的数量分析 96
表4-1:雇工食物构成表 98
表4-3:平均每一个等成年男子食品消费量 100
表4-2:家内劳动食物构成推算表 100
表4-4:农户全家全年口粮消耗量 102
二、“户耕十亩”依据之二:农户生产资料投入的经济分析 102
三、植桑:农户富余生产能力的最佳出路 109
图4-1:肥料的产量曲线 111
第五章 区域经济体系形成中行业区位格局的整合 117
第二编 经济结构的转变 117
一、生产区位因素法 118
图5-1:生产区位图 119
二、明代区域丝织生产中心:菱湖—双林一线的区位因素 120
表5-1:湖府六县夏税(丝、绵、绢、紬) 121
表5-2:湖府六县夏税(丝、绵、绢、紬)比重表 121
图5-2:明代以来蚕丝生产中心的区位图 128
三、清代区域生丝生产中心:南浔—震泽一线的区位因素 128
图5-3:清代太湖南岸蚕丝生产区位图 133
四、清代区域丝绸生产中心:盛泽的区位因素 136
表5-3:七七事变后盛泽等地织机台数及原料土丝数量表(1944年) 141
图5-4:清代太湖南岸丝绸生产区位图 143
五、双杨会——区域经济体系的形成在传统庙会上的反映 144
图5-5:双杨庙会线路图 146
第六章 绸领的职能及其演变——以盛泽镇为中心 156
一、降低交易成本——绸领的基本职能 158
二、由代销转入生产——绸领职能的演变 166
三、领业衰败的反思 171
第七章 市镇的经济内涵与发展——以盛泽、南浔、乌青、平望为例 176
一、四镇之发生与发展 176
图7-1:明清时期太湖南岸市镇分布图 177
二、四镇之经济属性 186
图7-2:盛绸生产分布区域图 188
三、四镇之地理条件与经济内涵的关系 195
第八章 江南进士地域分布趋势的社会与经济考察——以吴江为典型 201
第三编 乡村社会的变迁 201
表8-1:明清江南进士的地区分布 202
表8-2:明清苏州进士的地区分布 202
一、进士人数地域分布的动态特征 204
图8-1:吴江地图 204
表8-3:宋元明清吴江进士的地区分布 206
二、进士人数地域分布的家族性因素 209
三、进士人数地域分布的社会与经济因素 213
第九章 清代江南家族人口的数量分析——以汾湖柳氏为例 219
表9-1:男性人口自然变动时间数列 221
一、人口变动的数量分析 221
图9-1:1736—1923年汾湖柳氏尚存人口数折线图 223
图9-2:出生率(十年) 224
图9-3:死亡率(十年) 225
图9-4:自然增长率(十年) 226
表9-2:年龄构成表(民国12年,男子) 226
二、人口年龄结构分析 226
图9-5:年龄构成直方图 227
表9-3:年龄别生育率 228
三、妇女生育率分析 228
表9-4:妇女生育儿子年龄间隔 229
表9-5:男子生命表 230
四、男女寿命的分析 230
表9-6:女子生命表 233
五、婚姻关系的地域分析 237
图9-6:婚姻频率直方图 238
表9-7:婚姻地域分布表 238
六、婚姻的身份分析 239
七、婚姻的年龄分析 240
第十章 明代以来太湖南岸经济开发中的土客关系 243
一、客籍人士以技术优势为主的开发 244
二、客籍人士以劳动力为主的开发 249
第十一章 乡居·镇居·城居——清末民国江南地主日常活动社会和空间范围的变迁 260
一、资料说明 260
二、日常活动社会范围的变迁 262
表11-1:村、镇、城三地交往人次分类表 263
表11-2:村、镇、城三地交往事项分类表 267
三、日常活动空间范围的变迁 273
表11-3:外出次数与场所 274
表11-6:上海《日记》地名数 275
表11-5:同里《日记》地名数 275
表11-4:大胜《日记》地名数 275
图11-1:大胜主人空间活动范围 277
图11-2:同里主人空间活动范围 278
图11-3:上海主人空间活动范围 279
主要参考文献 284
后记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