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言 1
第一节 物理能力的基本概念 2
一 物理能力 2
二 物理能力的外显与物理能力水平 3
三 物理能力的层次 5
四 物理能力的教育目标及分类 7
第二节 导读:背景·思路·内容·结构 10
第三节 导读:概念及其系统 17
第二章 物理观察能力 21
第一节 物理观察能力及其外显 21
一 物理观察 22
二 物理观察能力及其外显 22
第二节 物理观察能力的基本层次 26
一 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器具的观察 26
二 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观察 26
三 养成自觉观察物理现象的习惯 28
四 在物理观察中提出质疑 28
五 制定物理观察计划和表述观察结论 29
第三章 物理实验能力 30
第一节 物理实验能力及其外显 30
一 物理实验 30
二 物理实验能力及其外显 31
第二节 物理实验能力的基本层次 37
一 按实验步骤完成操作 37
二 设计实验记录的表格 38
三 基本量具及仪器的使用 38
四 基本工具的使用 39
五 运用误差理论分析物理实验 39
六 写出物理实验报告 40
七 分析物理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 41
八 设计简单的物理实验 41
九 排除简单故障 42
十 根据需要寻找实验仪器的代用品 43
第四章 物理思维能力 44
第一节 物理思维及物理思维能力 44
一 物理思维 44
二 物理思维能力 45
第二节 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47
一 分析 47
二 综合 48
三 比较 48
四 抽象 49
五 概括 51
第三节 物理思维的形式 53
一 物理概念 53
二 物理判断 54
三 物理推理 56
第四节 物理思维的基本思路与程序 64
一 质疑 64
二 释疑 65
三 假说与验证 67
四 唯象与机理 68
第五节 物理思维能力的基本层次 68
一 对物理事实做出直觉判断 68
二 对物理学习对象进行联想 69
三 选择确定标准进行比较 72
四 使新旧物理知识发生联系 76
五 对具体物理结论进行概括 79
六 对物理事实和实验数据进行归纳 81
七 运用物理概念规律进行演绎 85
八 根据研究目的思考相关因素 90
九 深化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 93
第五章 物理能力测量的基本方法 97
第一节 物理能力测量的概念与意义 98
一 物理能力测量的概念 98
二 测量物理能力的方法与困难 98
三 物理能力测量的作用 99
第二节 直接测量物理能力的基本方法 100
一 基本思路 100
二 等价排除法 101
三 等价排除法的检验 101
四 关于“可行性检验”的分析与结论 103
第三节 等价排除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实施 106
一 按年级确定物理能力的具体内容 106
二 针对不同的物理能力命A卷试题 107
三 完成与A卷相应的K卷命题和测试 108
四 A卷评分与能力级别 109
五 几个必要的说明 112
第六章 物理观察能力的实测与分析 114
第一节 测试使用的基本材料 115
一 A卷试题 115
二 A卷实测使用的器材 117
三 A卷测试中对教师的要求 119
四 K卷试题 122
第二节 命题与评定 125
一 对A卷命题的基本思考 125
二 关于A卷的评定 129
三 K卷命题 131
四 关于等价A卷的命题 132
第三节 物理观察能力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134
一 阅卷中的具体处理 134
二 测试的基本情况 138
三 几点讨论 147
第七章 物理实验能力的实测与分析 151
第一节 测试使用的基本材料 152
一 A卷试题 152
二 A卷实测使用的器材 155
三 A卷测试中对教师的要求 156
四 A卷中操作题的计分标准 157
五 K卷试题 157
第二节 命题与评定 159
一 对A卷命题的基本思考 159
二 关于A卷的评定 163
三 K卷命题 171
四 关于A卷等价命题 172
第三节 物理实验能力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174
一 阅卷中的具体处理 174
二 测试的基本情况 177
三 几点讨论 188
第八章 物理归纳能力的实际测试 197
第一节 试题与命题 198
一 A卷试题 198
二 K卷试题 201
三 对A卷命题的基本思考 203
第二节 评定与测量结果 208
一 关于A卷的评定 208
二 题目评定示例 213
三 测试的基本情况 218
第九章 物理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 225
第一节 物理能力发展与学生生理发展的适应律 225
第二节 物理能力培养对物理知识教学的全面寓合律 231
第三节 物理能力脱离物理知识的独立形成律 234
附录Ⅰ 物理抽象能力测量试卷 238
附录Ⅱ 物理演绎能力测量试卷 243
附录Ⅲ 正态曲线的面积和纵线 249
主要参考文献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