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正常心电图 1
一 P波 2
二 P-R间期 3
三 QRS波群 4
四 ST段 6
五 T波 6
七 U波 7
八 平均心电轴 7
六 Q-T间期 7
九 心脏的钟向转位 9
十 心电图各波段及心率的测量 9
十一 各种伪差的识别 11
第2章 心电图各波段变异的临床意义 13
一 P波的变异 13
二 P-R间期的变异 14
三 QRS波群的变异 14
四 ST段变异 16
五 T波变异 17
六 Q-T间期变异 18
七 U波变异 19
第3章 房室肥大的心电图 20
一 心房肥大 20
(一)左心房肥大 20
二 心室肥大 21
(一)左心室肥大 21
(三)双心房肥大 21
(二)右心房肥大 21
(二)右心室肥大 24
(三)双侧心室肥大 26
第4章 心肌梗塞 27
一 心肌梗塞的基本心电图改变 27
(一)缺血型改变 27
(二)损伤型改变 27
(三)坏死型改变 28
二 心肌梗塞的心电图演变规律和分期 28
(一)超急性期(早期) 28
(二)急性期(充分发展期) 29
(四)陈旧性梗塞期(慢性稳定期) 31
(三)亚急性期(急性消散期) 31
三 定位 32
四 其他类型心肌梗塞的心电图 34
(一)右心室心肌梗塞 34
(二)心内膜下心肌梗塞 34
(三)再发性心肌梗塞 35
六 心肌梗塞合并束支、分支传导阻滞 36
(一)心肌梗塞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 36
五 从室性异位搏动(例如早搏)诊断心肌梗塞 36
(四)心肌梗塞后室壁瘤 36
(二)心肌梗塞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 37
(三)心肌梗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 37
(四)心肌梗塞合并左后分支阻滞 38
第5章 冠脉供血不足 39
一 慢性冠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 39
二 心绞痛的心电图 39
(一)典型心绞痛的心电图 40
(二)变异性心绞痛的心电图 41
第6章 心电图负荷试验及其他有关试验 42
一 Master二级梯双倍量运动试验 42
(一)适应证 42
(二)禁忌证 42
(三)检查方法 43
(四)结果判定 44
(一)检查方法 46
二 踏车运动试验 46
(二)结果判定 47
三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 47
(一)检查方法 47
(二)结果判定 48
四 食管心房调搏负荷试验 48
(一)原理 48
(二)适应证 48
(三)检查方法 48
五 其他负荷试验 49
(一)葡萄糖负荷试验 49
(四)结果判定 49
(二)异丙肾上腺素负荷试验 50
(三)潘生丁试验 51
六 心得安试验 52
(一)原理及适应证 52
(二)试验方法 52
(三)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52
(四)结果判定 52
(二)试验方法 53
(三)结果判定 53
七 心得安运动试验 53
(一)适应证 53
第7章 常见心脏疾患的心电图 54
一 心包炎 54
(一)急性心包炎 54
(二)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54
(二)充血性心肌病 55
(一)肥厚梗阻性心肌病 55
三 心肌病 55
二 心肌炎 55
(三)限制性心肌病 56
四 克山病 56
五 肺原性心脏病 56
(一)急性肺原性心脏病 56
(二)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57
六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57
七 先天性心脏病 58
(一)房间隔缺损 58
(二)室间隔缺损 58
(三)单纯肺动脉瓣狭窄 59
(四)法乐氏四联症 59
(五)动脉导管未闭 59
(六)右位心 60
(七)右旋心 60
(一)洋地黄类药物 62
(二)奎尼丁 62
一 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62
第8章 药物及电解质紊乱对心电图的影响 62
(三)氟卡奈(氟卡胺) 63
(四)胺碘酮(乙胺碘呋酮) 64
(五)心得安 64
二 电解质紊乱对心电图的影响 65
(一)低血钾 65
(四)高血钙 66
(三)低血钙 66
(二)高血钾 66
(五)低血镁 67
(六)高血镁 67
第9章 窦性心律失常 68
一 正常窦性心律 68
二 窦性心动过缓 68
三 窦性心动过速 69
四 窦性心律不齐 69
八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70
七 窦房阻滞 70
六 窦性停搏 70
五 窦房结内游走节律 70
第10章 期前搏动(早搏)与逸搏 72
一 期前搏动 72
(一)窦性早搏 72
(二)房性早搏 72
(三)房室交界性早搏 73
(四)室性早搏 73
(五)特殊类型室性早搏 74
(六)室早的定位诊断 75
(七)多类性早搏 76
(八)室性早搏的分级 77
(九)良性室早与病理性室早的鉴别 77
(十)早搏波形正常化 78
(十一)早搏后心电图改变 78
(十二)各类早搏的病因及临床意义 78
二 逸搏 79
(一)房性逸搏 79
(二)交界性逸搏 79
(五)交界性逸搏心律 80
(三)室性逸搏 80
(四)房性逸搏心律 80
(六)“左房”心律 81
(七)“冠状窦”心律 81
(八)室性逸搏心律 81
第11章 心动过速 82
一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 82
(一)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82
(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 84
(四)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 86
(三)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SART) 86
(五)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AAT) 87
(六)多源性或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 87
二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 88
(一)单形性PVT 88
(二)尖端扭转型PVT(TDP) 88
(三)并行心律性室性心动过速 90
(四)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 90
(六)宽QRS心动过速 91
(五)特发性良性室性心动过速(含分支性室速) 91
三 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94
(一)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94
(二)双重性交界性心律 94
(三)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95
第12章 扑动与颤动 96
一 心房扑动(房扑) 96
二 心房颤动(房颤) 97
三 房颤伴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97
四 房颤时室性早搏和室内差异性传导的鉴别 97
五 心室扑动(室扑) 98
六 心室颤动(室颤) 98
第13章 并行收缩 99
一 典型并行收缩 99
(一)室性并行收缩 100
(一)配对间期相等的变异型并行收缩 101
(四)窦性并行收缩 101
二 变异型并行收缩 101
(二)房性并行收缩 101
(三)房室交界区并行收缩 101
(二)传入与传出阻滞的变异型并行收缩 102
三 并行收缩性心动过速 102
四 临床意义 103
二 房内传导阻滞 104
(一)不完全性房内阻滞 104
一 窦房阻滞 104
第14章 心脏传导阻滞 104
(二)完全性房内阻滞(局限性完全性房内阻滞) 105
(三)窦-室传导(弥漫性完全性心房肌阻滞) 106
三 房室传导阻滞 107
(一)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107
(二)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107
(三)2∶1房室传导阻滞 108
(四)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108
(五)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108
(一)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 109
四 心室内传导阻滞 109
(二)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110
(三)左前分支阻滞(LAB) 111
(四)左后分支阻滞(LPB) 113
(五)左间隔支阻滞(LSB) 113
(六)双侧束支阻滞 114
(七)双分支阻滞 114
(八)三分支阻滞 114
(九)不定型心室内传导阻滞 117
(一)干扰 118
第15章 心脏传导阻滞中几种基本现象 118
一 干扰和脱节 118
(二)脱节 121
(三)临床意义 123
二 文氏现象 123
(一)房室交界区内的文氏现象 123
(二)窦房交界区内的文氏现象 125
(三)左(或右)束支内文氏现象 126
三 超常传导 127
(五)临床意义 127
(四)左束支前(或后)分支内文氏现象 127
(一)房室交界区超常传导 128
(二)束支超常传导 128
(三)伪超常传导 129
(四)魏登斯基现象(Wedenskyphenomenon) 129
四 隐匿性传导 130
(一)房室交界区隐匿性传导 130
(二)束支内隐匿性传导 131
五 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 132
(三)临床意义 132
(一)快频率依赖性束支阻滞 133
(二)慢频率依赖性束支阻滞 133
六 外出阻滞 134
(一)类别 135
(二)诊断 135
第16章 预激综合征 137
(一)心电图表现 138
(二)分型 138
一 Kent束型(典型预激综合征) 138
二 变异型预激综合征 141
(一)James型 141
(二)Mahaim型 141
(三)James+Mahaim型 141
三 一种新的预激综合征旁道定位法 142
四 预激综合征的特殊类型 142
(一)间歇性预激 142
五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 143
(一)预激综合征合并心动过速 143
(三)潜在性预激 143
(二)隐匿性预激 143
(二)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 144
(三)预激综合征合并房室传导阻滞 146
六 预激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146
(一)与心肌梗塞的鉴别 146
(二)与心室肥大的鉴别 147
(三)与束支传导阻滞的鉴别 148
一 常用起搏器心电图术语 149
第17章 起搏心电图 149
二 起搏部位心电图 150
三 常用起搏器及其心电图 150
四 起搏心律失常心电图 152
五 起搏器故障心电图 153
六 电张调节性T波改变 154
七 起搏器依赖性 155
第18章 动态心电图 156
一 动态心电图与普通心电图比较 156
二 临床应用 157
三 正常动态心电图 157
第19章 经食管心房调搏术 159
一 适应证 159
二 方法 159
(一)设备 159
(二)操作 160
(三)刺激方法 160
(一)窦房结功能测定 161
三 临床应用 161
(二)房室传导功能测定 163
(三)阐明房室结双径路或多径路现象 165
(四)预激旁道电生理检查 167
(五)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检查与治疗 168
(六)食管心房调搏负荷试验 169
(七)其他 169
第20章 希氏束电图 170
一 记录方法 170
三 临床意义 171
二 基本参数 171
附录 173
一 心电图室的工作常规 173
二 常用心电图导联及监测导联 175
三 极(次极)量运动试验年龄与心率相关表 176
四 自R-R间期推算心率及QT时限表 177
五 自Ⅰ、Ⅲ导联查电轴表 179
六 Master二级梯运动试验登梯次数表 181
七 运动试验时运动量分级标准(Bruce分级法)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