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篇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制度的确立 5
1.计划就业制度的雏形 5
1.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就业形势 5
表目录 7
表1-1 社会总产值 7
表1-2 社会劳动者人数 8
表1-3 按经济类型分的职工年末人数 8
1.2 计划就业制度的初始安排 9
表1-4 按经济类型分的工业部门职工年末人数 9
1.3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失业救济 13
表1-5 长期救济金发放标准 15
表1-6 城镇乡村人口分布 16
2.工业优先发展导向的计划就业制度 20
2.1 重工业导向的发展战略 20
表2-1 国民收入 22
表2-2 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 25
表2-3 社会总产值和指数 26
表2-4 社会总产值构成 27
表2-5 主要工业部门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 28
表2-6 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基本建设投资 28
2.2 计划体制下的城镇就业体系 29
表2-7 能源工业和运输邮电业基本建设投资 29
表2-8 职工人数 31
表2-10 建筑业、资源勘探部门职工 32
表2-9 工业部门职工 32
表2-12 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部门职工 33
表2-11 运输和邮电部门职工 33
表2-13 金融部门职工 34
表2-14 各部门全部建成投产的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 35
表2-15 基本建设施工和全部建成投产的大中型项目 36
表2-16 基本建设竣工房屋面积 37
表2-17 建筑业职工人数 39
表2-18 固定职工人数 41
表2-19 1950年东北地区各类人员工资标准 45
表2-20 1951年5月东北地区公务人员工资等级表 45
表2-21 1951年东北地区工资标准 45
表2-22 1951年东北地区工程技术人员工资标准 46
表2-23 工资分标准 47
表2-24 最高工资额与最低工资额的倍数 48
表2-25 主要工业部门职工年平均工资 49
表2-26 工资分与职工生活消费品构成的比较 51
表2-27 工业部门平均工资与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指数 53
表2-28 各地钢铁企业工资增长情况 54
表2-29 全民所有制各部门职工平均工资 55
表2-30 主要工业部门职工平均工资 56
表2-31 国家机关行政人员工资标准 58
表2-32 国家机关工程技术人员工资标准(一) 59
表2-33 国家机关工程技术人员工资标准(二) 60
表2-34 国家机关工程技术人员工资标准(三) 61
表2-35 国家机关工程技术人员工资标准(四) 62
表2-36 国家机关工程技术人员工资标准(五) 63
表2-37 “一条龙”改革后的统一工资标准 64
2.3 城镇的劳动保险与福利制度 65
表2-38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劳动保险规定 67
表2-39 全民所有制单位支付的劳保福利费 67
表2-40 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投资费用 68
2.4 计划体制下的农村就业体系 71
表2-41 农业劳动力 72
表2-42 耕地面积、人均占有耕地和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的耕地 76
表2-43 7589个公社情况 78
表2-44 农村人民公社组织 81
表3-1 历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点在劳动年龄内人口情况 87
表3-2 全国城镇待业人员年末人数 89
3.1 从劳动定额到计件工资 90
3.调整与整顿:低水平的均衡体系 90
表3-3 不同制定定额方法的比较 92
表3-4 1952年各大区实行计件工资情况 94
表3-5 主要行业计件工人占生产工人总数的比重 95
表3-6 主要行业计件超额工资占标准工资的比重 95
表3-7 历年计件工人占生产工人的比重 95
表3-8 广州市取消计件工资后若干企业工资水平下降情况 96
表3-9 “一五”期间奖金占工资总额的比重 97
表3-10 1956年工业企业各种奖励制度的奖金占奖金总额的比重 98
表3-11 工业部门和建筑业职工工资总额构成 99
3.2 劳动定员到“上山下乡” 107
表3-12 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 111
表3-13 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调离农村人数 112
3.3 总结:计划就业制度的矛盾 113
4.1 企业微观机制改革 128
4.微观经济机制改革的展开 128
第二篇 双轨体制下就业制度的安排和变迁 128
表4-1 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的重要政策、法规 129
表4-3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产值与比重 137
表4-2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单位数与比重 137
4.2 农村微观机制改革 138
图目录 143
图4-1 中国乡镇企业总产值的演变(1978~1991) 143
表4-5 乡镇企业主要财务指标 144
表4-4 乡镇企业总产值 144
表4-7 乡镇企业职工人数 145
表4-6 乡镇企业单位数 145
4.3 微观机制改革中的就业目标 146
表4-8 调查村企业历年以工补农情况 146
表4-9 30家大中型企业关于是否裁员的比例 154
5.双轨经济中城镇劳动就业体系 157
5.1 传统就业制度的突破:“三结合”改革 157
图5-1 全国城镇待业率 158
表5-1 城镇待业人员年末人数 158
表5-2 城镇新安置的就业人数 159
表5-3 不同经济类型单位的就业情况 160
表5-4 按三次产业分的社会劳动者人数 161
5.2 从固定工制度到全员劳动合同制 162
表5—5 按用工制度分的职工年末人数 163
表5-6 按用工制度分的职工年末构成 164
表5-7 合同制职工年末人数 167
表5-8 分地区全民所有制企业优化劳动组合后富余人员情况 172
5.3 工资制度改革 174
表5-9 职工奖金和计件超额工资 176
表5-10 全民所有制企业奖励基金提取和使用数 180
表5-11 各经济类型职工平均货币工资 183
表5-12 各经济类型职工工资总额 183
表5-13 各经济类型职工工资总额指数 184
表5-14 各行业职工工资总额(一) 184
表5-15 各行业职工工资总额(二) 185
表5-16 各行业职工工资总额指数(一) 185
表5-17 各行业职工工资总额指数(二) 186
5.4 劳动保险福利制度改革 189
图5-2 全国保险福利费用总额及指数 190
表5-18 离休、退休。退职职工保险福利费用总额 190
表5-19 离休、退休、退职人员人数 192
表5-20 全国离休、退休、退职费 193
表5-21 分地区全民所有制企业参加职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情况 195
表5-22 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保险福利费用 196
表5-23 全民所有制单位离休、退休、退职人员保险福利费用 197
6.双轨体制就业制度的矛盾 203
6.1 内部人控制:工资侵蚀利润 203
图6-1 全国职工工资总额与国民收入指数 205
表6-1 职工工资总额指数 206
表6-2 职工工资增长情况 207
表6-3 新增职工总额占新增国民收入的比重 208
表6-4 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劳动力成本构成 209
表6-5 中国国有部分资本与劳动力的收益(1981~1992) 210
表6-6 政府控制奖金、工资过快增长的有关文件(1981~1985) 211
6.2 国有企业的历史性包袱:隐性失业显性化过程中的冗员负担 211
表6-8 总人口参与率与妇女就业参与率国际比较(1990) 212
表6-7 社会劳动者人数 212
表6-9 国有单位离休、退休、退职人员保险福利费 214
表6-10 职工保险福利费用总额 215
表6-11 国有企业冗员状况 215
表6-12 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亏损基本情况 216
6.3 X效率的角度:一个倒逼模型的分析 218
图6-2 惰性区域的移动 225
图6-3 企业对于职工无法自由退出的纳什解 227
7.现代企业制度与隐性失业显性化 239
7.1 现代企业制度与就业问题 239
第三篇 与市场相适应的就业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239
7.2 劳动力市场与再就业工程 243
表7-1 职业培训费用占总就业政策费用的份额 245
表7-2 经合组织主要国家社会保障费用 249
表7-3 1990年西方国家社会保障金和税收的分摊情况 250
7.3 再就业工程 251
8.社会保障制度 267
8.1 和社会保障相关的失业治理政策的理论基础 267
表8-1 失业保障金的筹集和发放 270
8.2 西方主要国家的失业保障制度 270
8.3 前苏联、东欧国家在经济转轨时期的失业保障体系建设 277
表8-2 东欧各国社会失业保障制度比较(1995) 286
8.4 建立中国的失业保障体系 287
表9-1 中国农村隐性失业量和隐性失业率 293
表9-2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预测 293
9.市场体制下的农村就业制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94
9.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 294
图9-1 1979年一1993年我国乡镇企业每万元投资提供就业机会 300
9.2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地区间转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03
10.就业发展战略的长远选择·代结束语 312
10.1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导向策略 312
10.2 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局限性 315
10.3 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而进行的战略选择 320
参考文献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