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汉语语音史的桥梁--广韵音系 3
1.1 研究汉语语音史的材料 3
1.2 怎样使用汉语语音史的材料 9
1.3 广韵音系是研究汉语语音史的桥梁 15
1.4 《广韵》的体裁 20
1.5 从《广韵》切语所归纳出来的声类和韵类 24
1.6 并韵的经过和韵摄 29
第二章 调类的发展 34
2.1 周秦古音的调类 34
2.2 上古的入声有没有三种不同的收尾 41
2.3 汉语的调类系统自周秦以来有哪些变化 44
2.4 四声再分阴阳的过程 47
2.5 阳上与去声相混的过程 50
2.6 入声消失的过程 54
第三章 韵类的发展 58
3.1 古韵类不同于今韵类 58
3.2 怎样找出上古的韵类系统 62
3.3 重要古音学家的分部情况 66
3.4 对古舒声韵的检查 72
3.5 对古入声韵的检查 80
3.6 上古韵部音值的拟测 85
3.7 汉语韵类系统的历史演变概况 92
3.8“之、脂、支”三部的演变过程 97
3.9 “歌、鱼、〔侯〕、幽、宵”五部的演变过程 104
3.10 阴韵八部的演变过程 107
3.11 入声韵八部的演变过程 110
第四章 声类的发展 115
4.1 怎样拟测上古声类系统 115
4.2 对上古声类听提出的各种学说 120
4.3 上古声类系统的拟测 127
4.4 喉音“影晓匣(喻)”和牙音“见溪群疑”的发展 130
4.5 舌音“端(知)、透(彻)、定(澄)、泥(娘日)、来”的发展 135
4.6 腭音“照穿神审禅”的发展 139
4.7 齿音“精(庄)、清(初)、从(床)、心(疏)邪”的发展 141
4.8 唇音“帮(非)、滂(敷)、并(奉)、明(微)”的发展 144
4.9 声类发展的概括 147
第五章 普通话语音体系的来源 149
5.1 汉语语音体系的主流和北京音系 149
5.2 从明清两代北系韵书来看北京音系的代表性 153
5.3 北京音系调类的来源 155
5.4 北京音系韵类的来源(1) 157
5.5 北京音系韵类的来源(2) 161
5.6 北京音系韵类的来源(3) 162
5.7 北京音系声类的来源 164
5.8 结束语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