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伍柏麟 1
前言 1
第一篇 科技进步意识:科技进步和科技市场/顾镜清 仇永鸣著 1
第一章 科学技术和科学研究/仇永鸣 1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概念 1
第二节 科学研究的含义和特点 8
第三节 基础研究 10
第四节 应用研究 14
第五节 发展研究 17
第二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顾镜清 22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关系 22
第二节 科学技术是社会直接生产力 27
第三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4
第四节 科学产品 42
第三章 科学进步/顾镜清 46
第一节 科学进步的内容和实质 46
第二节 科学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总趋势 49
第四章 科学技术进步/顾镜清 56
第三节 科学学和物质生产的相互作用 63
第一节 科学技术进步的实质 66
第二节 科学技术进步的形式 68
第三节 科学技术进步是一个系统 68
第四节 科学技术进步与生产力发展 71
第五章 科学技术进步的指标体系/顾镜清 73
第二节 科学技术进步效果的估计方法 75
第一节 科学技术进步效果的测度标准 78
第三节 科技进步国民经济效果和部门经济效果的关系 79
第四节 科学技术进步的指标体 83
第六章 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顾镜清 88
第一节 科技进步速度的概念 88
第二节 科技进步速度的指标 89
第三节 产品升级换代的论证 92
第四节 西方科技进步速度的研究学派 96
第七章 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途径/顾镜清 102
第一节 科技寿命周期 102
第二节 科学与生产结合的组织经济基础 104
第三节 生产中应用科学技术成果的形式 108
第四节 生产联合体及其在加速实现科技进步中的作用 112
第五节 科学-生产联合体及其在加速实现“研究-生产”周期中的作用 114
第六节 “星火计划”及其在推动中小企业科技进步中的作用 118
第七节 高新技术计划及其在推动大中企业科技进步中的作用 121
第八节 专利许可证贸易活动是提高科技进步效益的极重要因素 126
第八章 科学技术成果/顾镜清 130
第一节 科学技术成果的概念 130
第二节 科学技术成果的商品化 133
第四节 科学技术成果的定价原则 136
第五节 技术成果的定价方法 142
第一节 科学技术市场的概念 145
第九章 科学技术市场/顾镜清 145
第二节 科技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总趋势 147
第三节 工业发达国家的科技市场 149
第四节 我国的科技市场 151
第五节 科技市场的形式 154
第六节 科技市场的管理 156
第七节 科技贸易是当代世界的潮流 159
第八节 我国的技术进出口贸易 162
第一节 管理学的含义 167
第一章 管理和管理学/顾镜清 167
第二篇 整体管理意识:管理理论和管理新潮/顾镜清 吴仲新 季善昌著 167
第二节 管理的性质 169
第三节 管理的分类 171
第四节 研究管理的方法和意义 173
第五节 管理的外部环境 176
第六节 管理者的社会责任 179
第七节 管理比较研究 180
第八节 管理基本原理及其对应原则 184
第三节 科学技术成果的转移 185
第二章 西方管理理论/顾镜清 187
第一节 萌芽阶段 189
第二节 创建阶段 192
第三节 初步发展阶段 199
第四节 进一步发展阶段 206
第五节 最新阶段 213
第六节 对西方管理理论的态度 214
第三章 中国管理理论/顾镜清 216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管理理论 216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管理理论 220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管理理论 221
第四章 计划工作/顾镜清 225
第一节 计划的概念 226
第二节 规划的概念 230
第三节 员制规划和计划的程序 233
第五章 预测工作/顾镜清 237
第二节 预测的不定性原则 240
第三节 预测的限制性原则 240
第四节 预测的信息基础原则 241
第五节 预测和规划一体化原则 241
第六节 预测的程序 242
第七节 预测研究方案及其评估标准 243
第八节 预测质量评估 244
第九节 预测方法 245
第十节 主要几种预测方法简介 246
第六章 决策工作/顾镜清 251
第一节 决策的概念 251
第二节 管理决策 257
第三节 行政决策 259
第四节 决策的程序 261
第五节 决策的方法 266
第七章 领导工作/顾镜清 271
第一节 领导的本质 271
第二节 领导权力 274
第三节 领导研究 277
第四节 领导方式 279
第五节 领导的艺术 284
第四节 行政计划 285
第一节 预测的分类原则 287
第六节 领导者 292
第七节 作为管理者的领导者 300
第八节 领导者行为 304
第九节 行政领导 306
第十节 领导者的考评和培训 316
第八章 组织工作/顾镜清 318
第一节 组织概述 318
第二节 组织结构 321
第三节 组织的寿命周期 325
第四节 机构的组织 326
第五节 组织变革 333
第六节 组织发展 335
第七节 组织型态 338
第九章 公共关系工作/顾镜清 340
第八节 职权的集中和分散 343
第九节 部门的划分和合并 346
第十节 组织的效能 347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349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公共关系 354
第三节 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和主要功能 362
第五节 公共关系的调查和预测 371
第六节 内部和外部的公共关系 374
第七节 公关人员的培养和训练 376
第十章 控制工作/吴仲新 378
第一节 控制系统 378
第二节 控制过程 379
第三节 控制措施 381
第四节 管理控制手段 382
第五节 控制的有效性 383
第六节 控制的类型 385
第七节 目标管理 386
第十一章 风险管理/季善昌 389
第一节 风险概述 389
第二节 风险管理 394
第三节 风险处理 397
第四节 风险管理的应用 401
第十二章 战略管理/顾镜清 407
第一节 战略概述 407
第二节 安绍夫的战略论 411
第三节 战略管理 415
第四节 战略管理过程 416
第五节 战略规划 422
第六节 战略管理的实施 425
第一节 企业文化概述 427
第十三章 企业文化/顾镜清 427
第二节 企沙文化的核心 429
第三节 企业文化的保证 432
第二节 作为信息产品的情报 432
第四节 企业文化的素养 433
第十四章 经济心理/顾镜清 438
第一节 概述 438
第三节 商业工作者心理 445
第四节 消费者心理 451
第五节 储蓄心理 460
第六节 管理者心理 463
第三篇 金融贸易意识:金融业务和市场经营/蒋学辉 汤永铭 吴振根 余秉钧 徐国梁 唐瑞章等著 467
第一章 银行工作和银行改革/叶丹蕾 467
第一节 银行发展简史 467
第二节 我国金融工作现状 470
第三节 我国深化金融改革的目标 473
第二章 金融市场/蒋学辉 477
第一节 金融市场概述 477
第二节 货币市场 479
第三节 资本市场 480
第四节 储蓄市场 486
第五节 企业文化的网络 486
第六节 企业文化地类型和考察 487
第二节 生产者心理 489
第五节 外汇市场 491
第六节 保险市场 494
附录一:《上海市证券交易管理办法》(1990年11月27日) 498
附录二:《深圳市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办法》(1991年5月15日) 506
第一节 推销概述 515
第三章 推销业务/顾镜清 516
第二节 推销活动 519
第三节 推销过程 526
第四节 爱达推销公式及其发展 559
第五节 直接推销法 568
第六节 做好售后服务推销法 573
第七节 寿险推销之神的成功秘诀/施汝良 579
第四章 有价证券会计核算/余秉钧 591
第一节 有价证券的发行核算 593
第二节 有价证券的购买核算 597
第三节 债券偿还和股息发放的帐务处理 600
第四节 有价证券在资金平衡表上的反映 603
第五章 银行结算业务/吴振根 604
第一节 银行结算改革 604
第二节 结算监督和结算纪律 607
第三节 汇兑结算 609
第四节 委托收款结算 610
第五节 保证资金安全和加快清算的措施 612
第六章 票据业务/蒋学辉 613
第一节 票据和票据法 613
第二节 商业汇票 619
第三节 银行汇票 623
第四节 本系 625
第五节 支票 626
第七章 租赁业务/赵希远 628
第一节 租赁概述 628
第二节 融资租赁 631
第三节 服务性租赁 637
第四节 国际租赁业务 640
第五节 租赁机构的经营管理 642
第八章 咨询业务/汤永铭 643
第一节 咨询的概念 648
第二节 咨询的程序 649
第三节 调查访问和情况分析 650
第四节 咨询人员 652
第五节 咨询过程实例 654
第六节 咨询报告的编写 656
第七节 金融咨询业务 658
第九章 信用评估/吴振根 660
第一节 信用评估的重要性 660
第二节 查个人信用调 661
第三节 个人信用调查方法 667
第四节 企业信用调查方法 669
第五节 我国企业信用等级评估 673
第六章 国际贸易法介绍/陆惠芳 674
第一节 企业和项目概况审查 675
第十章 项目评估/费晓青 675
第二节 市场分析 677
第三节 生产条件的评估 678
第四节 生产规模分析 679
第五节 技术和设备分析 681
第六节 成本效益分析 682
第七节 不确定性分析 696
第八节 总评估 697
第十一章 企业诊断/严文娟 700
第一节 企业诊断的概念 702
第二节 预备诊断 702
第三节 正式诊断 707
第四节 综合诊断 709
第五节 战略诊断 712
第六节 诊断秘诀 713
第七节 企业诊断实例 714
第十二章 厂内银行/唐瑞章 716
第一节 厂内银行概述 716
第二节 厂内银行的信用工具 717
第三节 厂内银行的会计核算 719
第四节 厂内银行的结算和信贷业务 721
第五节 厂内银行的经营管理实例 723
第六节 长春自行车总厂厂内银行结算规程(1984年8月) 724
第一节 信息的概念 727
第十三章 经济信息/顾镜清 727
第三节 信息的来源 736
第四节 信息的搜集 745
第五节 信息的处理 754
第六节 信息的传递 759
第七节 信息质量的评估 764
第十四章 资金管理/徐国梁 770
第一节 信贷资金管理 770
第二节 计划管理 771
第三节 综合信贷计划 773
第四节 现金计划 781
第五节 现金管理 784
第六节 银行营运资金运转 788
第一节 中国邮政储汇的沿革 792
第十五章 邮政储汇/黄国康 793
第二节 邮政储蓄业务 793
第三节 邮政汇兑业务 800
第四篇 吸资创汇意识:投资活动和国际经贸/陆惠芳 邱永东 孙慧玲 严文娟著 803
第一章 外商在中国投资须知/陆惠芳、严文娟 803
第一节 外商来华投资程序 804
第二节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规简介 805
第三节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有关法规 811
第四节 关于独资企业的法规简介 812
第五节 中外合资企业的组织机构 813
第六节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经营活动 814
第七节 中外合资企业的技术引进 816
第八节 中外合资企业扩大生产经营再投资 817
第二章 中商在海外投资须知/陆惠芳 817
第一节 资本输入国保护外国投资的法制 818
第二节 资本输入国鼓励外国投资的法制 822
第三节 主要发达国家对外国公司进入和撤离的规定 826
第四节 管制外国投资的国内法制 829
第三章 中商出口商品须知/邱永东 832
第一节 日本市场及其进入对策 832
第二节 美国市场及其进入对策 834
第三节 西欧市场及其进入对策 836
第四节 香港市场及其扩大对策 838
第六节 前苏东市场及其扩大对策 840
第五节 “四小龙”市场及其扩大对策 840
第七节 东盟六国市场及其扩大对策 842
第九节 非洲、拉美市场及其进入前景 844
第四章 中国劳务输出须知/邱永东 845
第一节 国际劳务市场的现状 846
第八节 中东海湾市场及其进入前景 848
第二节 国际劳务市场的发展趋势 849
第三节 进入国际劳务市场的惯例 853
第四节 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858
第五节 建立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的发展战略 859
第五章 外汇结算与外汇会计/孙慧玲 860
第一节 外汇结算概述 860
第二节 外汇结算中的信用工具 861
第四节 公共关系的日常业务和工作程序 865
第四节 本票和支票 866
第五节 外汇结算的结算方法 868
第三节 汇票 868
第六节 信用证结算方式 869
第七节 外汇会计 873
第一节 外贸合同 874
第二节 对外贸易仲裁与诉讼 879
第三节 国际贸易术语简介 884
第五篇 人力资源意识:人才素质和人力管理/顾镜清 陈敬忠 秦生泉著 889
第一章 企业家概说/顾镜清 889
第一节 何谓企业家 889
第二节 熊彼特的企业家理论 891
第三节 马歇尔的企业家理论 893
第四节 企业家是革新者 894
第五节 企业家风险精神 898
第一节 银行家的素质概述 900
第二章 银行家概说/陈敬忠 900
第二节 国际金融组织的银行家 902
第三节 美国三大银行的银行家 904
第四节 银行家的成功秘诀 905
第三章 企业家+银行家=经济活动成功的保证/秦生泉 907
第一节 杠杆原理的应用 907
第二节 超级杠杆作用 908
第三节 PSIC公式:P 909
第四节 PSIC公式:S 911
第五节 PSIC公式:Ⅰ 912
第六节 PSIC公式:C 913
第四章 人力资源理论概说/顾镜清 916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论的背景 916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 917
第三节 理想职工的培训 923
第四节 理想管理干部的培训 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