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1篇 公共部门的政治经济学 9
第1章 市场和政府 9
1.1 资源配置的效率:含义与条件 9
1.1-1 效率的含义 9
1.1-2 效率的实现条件:MSB=MSC 11
1.2 市场失灵和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 15
1.2-1 完全竞争下的资源配置 15
1.2-2 市场机制的失灵:效率的背离 18
1.2-3 市场机制的失灵:分配的不公 21
1.2-4 简短的归纳: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 22
1.3 公共财政及其职能 23
1.3-1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23
1.3-2 财政的调节分配职能 29
1.3-3 财政的稳定经济职能 30
小结 31
第2章 外部效应理论 33
2.1 外部效应:分类和事例 33
2.1-1 外部效应的分类方法 33
2.1-2 正的外部效应与负的外部效应 35
2.2-1 负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37
2.2 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37
2.2-2 正的外部效应与资源配置效率 42
2.2-3 正的外部效应:外部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 45
2.3 外部效应的内在化;政府的矫正措施 47
2.3-1 何谓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47
2.3-2 矫正性的税收与负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48
2.3-3 矫正性的财政补贴与正的外部效应的内在化 50
小结 52
3.1-1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特性的比较 54
第3章 公共物品理论 54
3.1 公共物品的特性 54
3.1-2 一个典型的事例:面包与取暖 58
3.1-3 判定公共物品的步骤 59
3.2 纯粹的公共物品的需求与纯粹的私人物品的需求 61
3.2-1 对纯粹的私人物品的需求:水平相加 61
3.2-2 对纯粹的公共物品的需求:垂直相加 63
3.3 纯粹公共物品的配置效率 66
3.3-1 MSB=MSC同样适用于公共物品 66
3.3-2 一个数字的例子 67
3.4 林达尔均衡和免费搭车者 70
3.4-1 一种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自愿捐献与成本分担 70
3.4-2 林达尔均衡的条件与免费搭车者的出现 72
3.4-3 强制性的融资——免费搭车者问题的解决 75
3.5 混合物品:半公共或半私人物品 76
3.5-1 混合物品的概念 76
3.5-2 混合物品的供给 78
小结 79
4.1 多数规则下的公共物品的供给:政治均衡的概念 81
第4章 公共选择理论 81
4.1-1 政治均衡 82
4.1-2 投票与决策 83
4.1-3 简要的归纳:政治均衡的决定因素 85
4.1-4 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一个模型 85
4.1-5 中间投票者 88
4.2 多数规则下投票结果的唯一性和循环性 89
4.2-1 单峰偏好与多峰偏好 89
4.2-2 配对投票;循环现象的出现 93
4.2-3 多峰偏好的存在 96
4.3-1 互投赞成票与投票交易 99
4.3 同时就一个以上问题的投票:投票交易的发生 99
4.3-2 隐含的投票交易 100
4.3-3 投票交易与效率 100
4.4 政治行为的分析 105
4.4-1 投票还是不投票:投票者的行为特点 105
4.4-2 政治家(政党)与选票极大化 106
4.4-3 官僚主义与公共物品的供给 107
4.4-4 特殊利益集团与政治均衡 110
小结 111
5.1 公共支出的结构 113
第5章 公共支出理论 113
第2篇 宏观财政理论与政策思想 113
5.1-1 公共支出:理论上的分类 114
5.1-2 公共支出:预算上的分类 116
5.2 公共支出的经济影响:消耗性支出 118
5.2-1 消耗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118
5.2-2 消耗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119
5.2-3 消耗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 120
5.3 公共支出的经济影响:转移性支出 121
5.3-1 转移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121
5.3-2 转移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122
5.3-3 转移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 123
5.3-4 一个简化了的事例:食品券补贴 123
5.4 公共支出的模型;关于公共支出增长现象的解释 126
5.4-1 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127
5.4-2 公共收入增长引致说 127
5.4-3 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129
5.4-4 非均衡增长模型 130
小结 130
6.1-1 什么是预算 133
6.1 与预算有关的概念 133
第6章 公共财政的效率:预算决策及其经济分析 133
6.1-2 预算年度 135
6.1-3 预算的分类 135
6.1-4 预算的原则 137
6.2 预算决策程序 139
6.2-1 预算的编制和提出 139
6.2-2 预算的审议和批准 141
6.2-3 预算的执行 143
6.2-4 预算执行的监督 144
6.3 预算决策的经济分析:机会成本分析 145
6.3-1 机会成本分析的含义 146
6.3-2 进一步的说明;资源在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配置 146
6.4 预算决策的经济分析:成本一效益分析 148
6.4-1 成本一效益分析的含义 148
6.4-2 成本一效益分析的步骤 148
6.4-3 时间因素的考虑:贴现 151
6.4-4 成本一效益分析的作用与局限性 154
小结 155
7.1 公共收入的原则 156
第7章 公共收入:税收、公债及其他 156
、7.1-1 受益原则 157
7.1-2 支付能力原则 157
7.2 税收:公共收入的主要形式 158
7.2-1 什么是税收 158
7.2-2 课税主体、课税客体和税率 161
7.2-3 税收是政府取得公共收入的最佳形式 167
7.2-4 实际情况:税收占公共收入的比重 168
7.3 公债:有偿性的公共收入形式 169
7.3-1 什么是公债 169
7.3-2 公债主要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来源而发挥作用 170
7.3-3 公债与政府的资本性支出 171
7.4 其他公共收入形式 172
7.4-1 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 172
7.4-2 对政府的捐赠 174
7.4-3 使用费 174
7.4-4 规费 178
小结 179
第8章 财政乘数与经济均衡 180
8.1 从预算平衡论到功能财政论 180
8.1-1 大衰退以前的正统预算准则:年度预算平衡论 181
8.1-2 大衰退的产物:周期预算平衡论 182
8.1-3 功能财政论 183
8.2 无政府预算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决定 185
8.2-1 二元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185
8.2-2 二元经济下的国民收入的决定 186
8.3 有政府预算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决定 190
8.3-1 三元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190
8.3-2 三元经济下的国民收入的决定 190
8.4 财政乘数与国民收入的均衡水平 193
8.4-1 政府支出乘数 194
8.4-2 政府税收乘数 196
8.4-3 平衡预算乘数 198
小结 199
第9章 财政政策;目标与工具 201
9.1.财政政策的目标 201
9.2 自决的财政政策 201
9.1-1 充分就业的目标 202
9.1-2 物价稳定的目标 204
9.1-3 经济增长的目标 205
9.2-1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208
9.2-2 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209
9.3 非自决的财政政策 212
9.3-1 自动变化的政府税收 213
9.3-2 自动变化的政府支出 214
9.4 供给学派的财政政策主张 216
9.4-1 供给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供给学派的理论基础 217
9.4-2 减税——一供给学派的重要政策主张 217
9.4-3 供给学派和凯恩斯主义“减税”主张的比较 222
小结 223
第3篇 税收:理论与结构 225
第10章 税收原则理论 225
10.1-1 威廉·配第的税收原则 226
10.1 税收原则理论的演变 226
10.1-2 攸士第的税收原则 227
10.1-3 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 228
10.1-4 萨伊的税收原则 230
10.1-5 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231
10.2 税收与公平 234
10.2-1 税收公平的意义 235
10.2-2 衡量税收公平的标准 236
10.3-2 税收的经济效率原则 241
10.3-1 税收效率的意义 241
10.3 税收与效率 241
10.3-3 税收本身的效率原则 244
10.4 对西方税收原则理论作一个归纳 246
10.4-1 税收的财政效益 246
10.4-2 税收的经济影响 247
10.4-3 税收的社会影响 248
附录;西方税收原则的调整及其发展趋势 249
附录-1 80年代的税改与税收原则的调整 249
附录-2 调整税收原则的原因分析 253
小结 256
第11章 税种分类与税制结构(Ⅰ) 259
11.1 税种的分类 259
11.1-1 税种分类理论的沿革 260
11.1-2 税种的分类可采用不同的标准 261
11.1-3 最基本的是按课税对象的性质分类 264
11.1-4 OECD和IMF的税种分类 267
11.2 税制结构的设计 269
11.2-1 税种的配置问题 269
11.2-2 税源的选择问题 273
11.2-3 税率的安排问题 274
小结 276
第12章 税种分类与税制结构(Ⅱ) 278
12.1 对所得的课税 278
12.1-1 所得课税的一般概念 278
12.1-2 个人所得税 284
12.1-3 公司所得税 290
12.1-4 社会保险税 293
12.2 对财产的课税 294
12.2-1 财产课税的一般概念 294
12.2-2 一般财产税 296
12.2-3 特种财产税 299
12.2-4 财产转让税 305
12.3 对商品的课税 308
12.3-1 商品课税的一般概念 308
12.3-2 消费税 313
12.3-3 销售税 317
12.3-4 增值税 320
12.3-5 关税 327
小结 330
13.1 税收与生产者行为 332
第13章 税收效应分析 332
13.1-1 关于税收对市场价格影响的描述 333
13.1-2 税收对生产者选择的替代效应 335
13.1-3 税收对生产者选择的收入效应 338
13.2 税收与消费者行为 339
13.2-1 税收对消费者选择的替代效应 340
13.2-2 税收对消费者选择的收入效应 341
13.3 税收与劳动投入 342
13.3-1 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替代效应 343
13.3-2 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收入效应 345
13.3-3 税收对劳动投入效应的无差异曲线分析 346
13.3-4 不同税种对劳动投入的效应比较 348
13.3-5 用收入需求弹性解释税收对劳动投入的效应 350
13.4 税收与私人储蓄 352
13.4-1 私人储蓄及其决定因素 352
13.4-2 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收入效应 353
13.4-3 税收对私人储蓄的替代效应 355
13.5 税收与私人投资 356
13.5-1 私人投资及其决定因素 356
13.5-2 税收对私人投资收益率的影响 357
13.5-3 税收对私人资本折旧率的影响 359
小结 363
第14章 税收的转嫁与归宿 366
14.1 税收转嫁与归宿的概念 366
14.1-1 关于税收转嫁与归宿含义的解释 366
14.1-2 税收转嫁的形式 368
14.2 税收的归宿:局部均衡分析 370
14.2-1 什么是局部均衡分析 371
14.2-2 供求弹性是决定税收转嫁状况的关键 371
14.2-3 商品课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381
14.2-4 生产要素收入课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 385
14.3-1 什么是一般均衡分析 392
14.3 税收的归宿:一般均衡分析 392
14.3-2 局部均衡分析的局限性 393
14.3-3 税收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 396
14.3-4 商品课税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398
14.3-5 生产要素收入课税归宿的一般均衡分析 400
14.4 简短的归纳:税收转嫁的一般规律 401
14.4-1 税收转嫁与供求弹性的关系 401
14.4-2 税收转嫁与课税范围的关系 402
14.4-4 税收转嫁与经济交易的关系 403
14.4-5 税收转嫁与课税商品性质的关系 403
14.4-3 税收转嫁与计税方法的关系 403
14.4-6 税收转嫁与市场结构的关系 404
小结 406
第15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税收问题 408
15.1 税收管辖权与国际重复课税 408
15.1-1 国际税收的含义 408
15.1-2 税收管辖权的交叉与国际重复课税的产生 409
15.1-3 国际重复课税的避免必须借助于国际间的税收协调 412
15.2 国际间对商品课税制度的协调 413
15.2-1 关税制度的国际协调 414
15.2-2 增值税制度的国际协调 417
15.2-3 国内消费税制度的国际协调 419
15.8 国际间对所得课税制度的协调 420
15.3-1 缔结国际税收协定是国际间协调所得课税制度的基本途径 421
15.3-2 国际税收协定的规范化问题 422
15.3-3 免除国际重复课税的基本方法 426
15.4 国际间对跨国收入和费用分配的协调 429
15.4-1 跨国联属厂商和转让定价 429
15.4-2 跨国收入和费用的分配原则 432
15.4-3 跨国收入和费用的分配标准 435
15.5 国际间对国际避(逃)税防范措施的协调 438
15.5-1 国际避(逃)税及其起因 439
15.5-2 国际避(逃)税的常见手法 441
15.5-3 国际反避(逃)税的一般措施 443
小结 445
第4篇 公债的运用与管理 449
第16章 公债运用的一般原理 449
16.1 有关公债的理论观点的演进 449
16.1-1 大衰退以前的正统公债理论——负债有害论 449
16.1-2 大衰退以后的现代公债理论——公债新哲学论 453
16.2 公债的运用原则:归纳与比较 456
16.2-1 古典经济学家的公债运用原则 457
16.2-2 现代经济学家的公债运用原则 458
16.3 李嘉图等价定理 459
16.3-1 李嘉图对等价定理的表述 459
16.3-2 李嘉图等价定理命题的意义 460
16.3-3 巴罗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引申 463
16.3-4 托宾对李嘉图等价定理失效原因的分析 466
16.4 公债的用途 468
16.4-1 筹措战争军费 468
16.4-2 弥补财政赤字 469
16.4-3 执行经济政策 470
16.4-4 偿还到期债务 472
16.4-5 调剂季节性资金余缺 472
小结 473
第17章 公债的管理:种类、发行及还本付息 475
17.1 公债的种类 475
17.1-1 公债的分类方法 475
17.1-2 可转让公债 476
17.1-3 不可转让公债 481
17.2-1 公债的发行方式 483
17.2 公债的发行 483
17.2-2 公债的发行条件:价格与利率 488
17.3 公债的应债来源 491
17.3-1 银行系统作为应债来源 491
17.3-2 非银行系统作为应债来源 497
17.4 公债的还本付息 500
17.4-1 公债的付息方式 500
17.4-2 公债的偿还方式 501
17.4-3 公债偿还的资金来源 503
小结 506
18.1-1 公债管理的流动性效应 509
第18章 公债管理与宏观经济调控 509
18.1 公债管理:流动性效应和利息率效应 509
18.1-2 公债管理的利息率效应 512
18.2 公债管理同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513
18.2-1 公债管理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同一性 514
18.2-2 公债管理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差异性 515
18.2-3 可遵循的原则 516
18.3 引发的思考;中国公债管理的问题与改革 518
小结 521
主要参考文献 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