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财政与财政学 1
第一节 财政与政府活动 1
一 财政一般概念与内涵 1
二 公共需要与政府活动范围 4
第二节 财政的产生和发展 7
一 财政的产生 7
二 财政的历史发展 8
第三节 财政学的创建 11
一 我国古代精辟的财政思想 11
二 资本主义财政学的创始 13
三 社会主义财政学的建立 18
第四节 财政学研究对象和方法 24
一 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24
二 财政学研究方法 25
一 我国国情的特征 29
第一节 我国财政赖以建立的基础 29
第二章 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特征与体系 29
二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31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财政基本特征 39
一 以公有制为主体 39
二 以市场机制为运行基础 39
三 财政矛盾具有人民内部性 40
四 强制性无偿性具有新内容 41
五 财政内在社会再生产过程 43
六 财政资金具有紧缺性 48
第三节 社会主义财政体系 48
一 国家预算 49
二 预算外资金 49
三 国有企业财务 52
四 国家信用 53
一 财政分配与生产的关系 55
第一节 财政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 55
第三章 财政分配与社会再生产 55
二 财政分配与交换的关系 57
三 财政分配与消费的关系 58
第二节 财政分配与社会三项基金的形成 59
一 财政分配与社会总产品 59
二 财政分配与国民收入分配 61
第三节 财政分配与其他诸分配的关系 64
一 财政分配与工资分配的关系 64
二 财政分配与信贷分配的关系 65
三 财政分配与价格分配的关系 66
四 财政分配与企业财务分配的关系 67
第四章 财政的职能 69
第一节 财政职能与职能内容 69
一 财政职能界说 69
二 财政职能的内容 70
一 国家实现职能与资金正常需要 71
第二节 满足国家对财力需要的职能 71
二 先维持后提高与资金正常需要 73
三 提高经济效益与满足公共需要 74
第三节 调节经济的职能 75
一 资源合理配置 75
二 收入公平分配 77
三 经济稳定增长 79
第四节 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81
一 财政经济职能评估标准 81
二 社会主义公平与效率统一 82
第五章 财政收入的形式、结构与质量 84
第一节 财政收入概念与形式 84
一 财政收入概念 84
二 财政收入形式 85
二 财政收入经济结构分析 87
第二节 财政收入结构分析 87
一 财政收入结构的内涵 87
第三节 财政收入的规模与真实性 91
一 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91
二 财政收入的质 95
第六章 税收概论 97
第一节 税收及其性质 97
一 税收概念与税收本质 97
二 税收产生与税收性质 98
三 税收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100
四 税收与财政收入其他形式 102
第二节 税收制度与税制结构 104
一 税收制度及其构成要素 104
二 税制结构与税收分类 108
第三节 税收制度建立的原则 112
二 经济原则 113
一 财政原则 113
三 公平原则 114
四 行政原则 115
第四节 税收负担与税负转嫁 115
一 税收负担 115
二 税负转嫁与归宿 118
第七章 我国税制和主要税种 123
第一节 我国税制的建立和发展 123
一 利改税以前税制的建立和发展 123
二 利改税和工商税制的全面改革 125
第二节 我国现行主要税种 126
一 流转税系 126
二 所得税系 136
三 财产税系 144
四 资源税系 146
五 行为和目的税系 150
第三节 我国税制的改革和完善 155
一 关于主体税种选择和税制模式 156
二 改革商品课税 157
三 所得税和其他税种的改革 158
第八章 国际税收 160
第一节 国际税收的起源和含义 160
一 国际税收的起源 160
二 国际税收的概念 161
第二节 税收管辖权与国际重复课税 162
一 税收管辖权 162
二 国际重复征税 163
第三节 双重征税减除与税收饶让 164
一 双重征税减除 164
二 税收饶让 166
一 国际避税、逃税和避税区的概念 168
第四节 国际避税、逃税与避税区 168
二 减少跨国所得征税的手段 169
三 防止逃税、避税的措施 171
第五节 国际税收协定 173
一 国际税收协定概念和两个范本 173
二 国际税收协定的主要内容 174
第九章 国有资产与利润分配 177
第一节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演变 177
一 利润分配制度及其研究意义 177
二 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沿革 178
三 利润分配制度在改革中完善 181
第二节 承包制、租赁制和股份制 182
一 以承包制承包上交利润 183
二 以租赁制承包上交租金 188
三 以股份制按股分红 189
一 分配制度改革中提出税利分流 191
第三节 国有资产管理与税利分流 191
二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193
三 国有资产管理与企业利润分配 196
第十章 国家信用 200
第一节 国家信用的产生、特点及作用 200
一 国家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200
二 国家信用的特点 202
三 社会主义国家信用的必要性 203
四 国家信用的作用 205
第二节 公债 207
一 公债概念及种类 207
二 公债的发行与流通 209
三 公债负担与数量界限 211
四 公债的偿还 215
五 改革和完善公债制度 217
第十一章 财政支出的分类、规模和效益 220
第一节 财政支出分类 220
一 按支出的具体用途划分 220
二 按支出的性质和作用分类 222
三 按政府运用资金对经济影响分类 223
四 按支出执行国家不同职能分类 224
五 按支出资金使用的部门分类 224
第二节 财政支出的形式 225
一 财政拨款 225
二 财政贷款 225
三 财政补贴 226
第三节 财政支出原则 230
一 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辩证统一 230
二 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 231
第四节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的因素 232
一 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 233
二 影响财政支出结构的主要因素 234
第五节 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236
一 财政支出效益内涵 236
二 成本效益分析法 237
三 评估财政支出效益的其他方法 240
四 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途径 241
第十二章 积累性支出 243
第一节 积累性支出的内涵 243
一 固定资产再生产支出 243
二 流动资金和国家储备的支出 246
第二节 第一次产业的投资 249
一 需要政府投资第一次产业的原因 249
二 传统体制下对第一次产业的投资 250
三 改革以来对第一次产业的投资 252
四 现阶段农业增长主要靠资金投入 255
一 第二次产业投资主体不同的意义 257
第三节 第二次产业的投资 257
二 政府对第二次产业投资的重点 260
第四节 第三次产业的投资 261
一 第三次产业及其划分 261
二 我国第三次产业发展滞后与投资不足 263
三 增加投资发展第三次产业的个例 267
第十三章 社会消费支出 272
第一节 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 272
一 文教科学卫生费支出的意义 272
二 文教科学卫生费支出的内容 274
三 文教科学卫生支出性质与资金来源 275
四 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的管理 276
第二节 行政和国防费支出 279
一 行政与国防费支出内容和性质 279
二 行政与国防费支出的趋势和管理 280
一 历史上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 282
第三节 社会保障支出 282
二 社会保障的内涵与类型 283
三 我国社会保障现状 284
四 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285
五 社会保障的作用 288
第十四章 财政收支规律与财政主要矛盾 291
第一节 财政分配过程 291
一 财政分配过程含义 291
二 财政分配分为两个过程的原因 292
三 研究财政分配过程的意义 294
第二节 财政收支的运动规律 295
一 财政支出呈扩张趋势 296
二 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 298
三 财政调节经济职能呈增强趋势 301
四 预算有灵活执行和一个时期平衡趋势 303
一 收支矛盾是财政的主要矛盾 304
第三节 财政分配的主要矛盾 304
二 财政矛盾解决有赖收支平衡 307
三 联系收支规律实现财政平衡 309
第十五章 财政管理体制 314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和类型 314
一 财政管理体制的实质 314
二 财政管理体制的构成 315
三 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316
四 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 317
第二节 财政管理体制的选择和演变 319
一 财政管理体制选择的依据 319
二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 320
第三节 “分级包干”体制的性质和矛盾 327
一 “分级包干”体制的性质 327
二 “分级包干”的矛盾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330
一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方向 333
第四节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 333
二 分税制模式的构造 334
三 分税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335
第十六章 国家预算 337
第一节 国家预算概念及分类 337
一 国家预算概念 337
二 国家预算编制的原则 338
三 国家预算的分类和组织形式 341
第二节 预算工作程序 343
一 国家预算的编制和审批 344
二 国家预算的执行 346
三 国家决算的编制和审批 348
第三节 复式预算及其在我国的实行 349
一 复式预算与单式预算的比较 349
二 我国实行复式预算的原因 352
三 实行复式预算的条件 354
一 国民经济需要调节 356
第十七章 财政对国民经济的调节 356
第一节 国民经济调节及其指导理论 356
二 宏观调控的指导理论 358
第二节 财政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359
一 财政调控的特殊功能 359
二 我国财政调控的特殊原因 361
第三节 财政调控体系与调控条件 364
一 财政调控体系 364
二 财政调控的条件 367
第四节 调节经济协调运行 369
一 国家预算调节总量关系 369
二 国债调节总量关系 371
三 税收调节总量关系 372
第五节 财政调节经济发展 374
一 经济发展的内涵 374
二 财政对经济发展的调节 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