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理性的张扬与感性的隐退 13
一 柏拉图哲学中人的感性存在之放逐 13
(一)柏拉图在理性形而上学中的奠基地位 14
(二)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与其时代课题 14
(三)柏拉图的辩证法中理性的突兀 16
(四)喜剧色彩的对话风格的深刻寓意 20
二 笛卡尔哲学中人的感性存在之悬置 23
(一)笛卡尔哲学的主题及其时代课题 23
(二)“我思故我在”与人的实体化 26
(三)“我思”设定“对象”的原则与知识论哲学路向的开启 30
三 黑格尔哲学中人的感性存在之异在 34
(一)黑格尔哲学的主题与其时代课题 35
(二)纯粹概念的辩证运动和人的生存之遮蔽 38
(三)历史理性与人是历史的工具 45
第二章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53
一 反理性暴政的暗流涌动 54
(一)帕斯卡尔的“自觉心灵”及其对“虚无”的体验 54
(二)卢梭的自然主义人性论及其对启蒙理性的叛逆 57
(三)浪漫主义思潮与“狂飙突进”运动 62
二 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 67
(一)通过阐释哲学和时代生活的关系批判黑格尔哲学 68
(二)通过重新确立哲学的对象和出发点批判黑格尔哲学 69
(三)“感性-对象性”的本体论原则 73
(四)感性哲学提示的可能性出路 78
三 “感性活动”原则与存在论哲学思想之奠基 80
(一)对费尔巴哈“感性-对象性”原理的坚定承诺 81
(二)“感性活动”原则之确立 84
(三)感性存在论境域之真正打开 88
第三章 感性存在的维度 98
一 感性存在的自然界 99
(一)感性活动与感性的自然界(对费尔巴哈的批判) 99
(二)感性活动与感性的自然界(对黑格尔的批判) 103
(三)海德格尔对现代自然观的批判 108
二 感性存在的历史 111
(一)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历史观的批判 111
(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的批判 116
(三)感性活动的历史存在论 121
三 感性存在的语言 125
(一)问题的提出 126
(二)海德格尔对传统语言观的批判 127
(三)存在论视域下的语言、意识和历史 133
(四)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之存在论内涵 137
四 感性意识 143
(一)“感性意识”概念的基本内涵 144
(二)马克思的“感性意识”与海德格尔的“领会” 147
(三)感性意识与自我意识、感性直观 151
第四章 感性活动的存在论之肯定——感性需要 161
一 传统哲学对感性需要的贬斥 161
(一)感性需要之于古代和中世纪 162
(二)启蒙思想家眼中的感性需要 164
(三)康德、黑格尔论感性需要 166
二 费尔巴哈的感性需要论 171
(一)费尔巴哈对“无情欲的理性”的批判 171
(二)感性-对象性原则与感性需要 174
(三)费尔巴哈的感性需要论之缺憾 177
三 作为感性活动之肯定的感性需要 182
(一)感性-对象性原则之于感性需要如何成为必要 183
(二)感性-对象性的活动原则与感性需要 187
(三)感性需要的历史活动 189
第五章 感性存在的历史乖离 197
一 异化劳动与人的现实感性生命 197
(一)思想史上对异化问题的探讨 198
(二)马克思涉及异化问题的大致历程 201
(三)异化劳动与人的现实感性生命 205
二 货币、资本与人的现实感性生命 209
(一)货币与人的现实感性生命 210
(二)资本与人的现实感性生命 217
三 意识形态与人的现实感性生命 226
(一)马克思涉及意识形态问题的大致历程 226
(二)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分析和批判 228
第六章 感性解放 237
一 感性解放的必要性 238
(一)存在的真理——“生存着地生存” 238
(二)“现实生活的异化”呼唤人的感性解放 244
二 感性解放的路径 247
(一)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 248
(二)异化的扬弃与异化走着同一条道路 250
三 感性解放的状态 253
(一)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254
(二)人的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 258
四 感性解放论的当代回响(兼评“爱欲解放”论) 265
(一)爱欲解放论的哲学立论基础 266
(二)爱欲解放的途径 270
(三)爱欲解放的状态 273
结束语 278
参考文献 282
后记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