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普世伦理及其承诺 1
一 背景与问题 1
1.引言:从《走向全球伦理宣言》谈起 1
2.当代道德问题及其追问:一种倒错的道德意识结构 5
3.普世伦理作为一种新的伦理概念 8
二 多元文化对话中的普世伦理 12
1.寻求道德共识 12
2.普世伦理的基本维度 19
三 普世伦理的承诺 25
1.开放的普遍化底线 25
2.差异的跨越性公度 26
3.新世纪的道德话语 28
第一章 道德文化的多元视景 31
引言 道德谱系与伦理学类型分析 31
1.全景与视点 31
2.谱系·类型·整合 34
第一节 信念伦理 37
1.宗教作为一种道德资源 37
2.信仰·爱·希望(基督教伦理) 40
3.慈悲与涅槃(佛教伦理) 45
4.真信与真义(伊斯兰教伦理) 54
第二节 规范伦理 64
1.道德的本性 64
2.规范伦理学的古典形态与现代地位 66
3.两种进路:目的论与道义论 71
4.社会契约论与“现代性”道德 74
第三节 美德伦理 77
1.儒家的美德伦理精神 78
2.古希腊伦理精神 82
3.几点初步的比较 89
第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作为一种普世伦理资源 94
引言 儒家主导的中国传统伦理之内在脉络 94
第一节 儒家伦理的核心理念和价值构成 102
1.仁·义·礼·智·信 102
2.亲亲·孝慈 108
3.义利(理欲) 110
4.中庸之道:知性·尽心·至诚 114
第二节 儒家伦理传统的现代转化向度 115
1.立场与理解 115
2.层次与意义(Ⅰ) 118
3.层次与意义(Ⅱ) 124
4.层次与意义(Ⅲ) 128
第三节 儒家伦理作为一种普世伦理资源 131
1.资源意义 131
2.“地域性”与“普世性” 137
第四节 道家生态伦理及其现代启示 141
1.一种必要的普世伦理资源 141
2.“道法自然”:道家生态伦理 143
3.人与自然:“现代性”道德的价值观盲点 148
第三章 融合视野内的普世伦理 153
引言 方法问题 153
第一节 文明立场与文化判断:方法(一) 156
1.弗雷斯恰克尔的“文化平行比较”模式 156
2.关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158
3.“融合视景”的可能与限度:文化宽容与文化理解 160
第二节 理性的与合理性的:方法(二) 162
1.两种普遍理性的求证方式 163
2.层次或限度:关于“最多主义”与“最少主义” 166
第四章 基本理念(上):道德人权 173
引言 “现代性”道德的批判与辩护 173
1.“现代性”道德的两难 173
2.普遍理性主义 174
3.“现代性”道德的批判及其限度;或,道德相对主义的危险 177
第一节 人权理念 182
1.概念问题:一般的与严格的 182
2.解释问题:普遍的与特殊的 185
第二节 道德人权:权利与义务 191
1.人权的道德性与道德的人权 191
2.权利与义务或人权与主权:一种普世伦理的解释 194
第五章 基本理念(中):伦理正义 207
第一节 伦理正义的优先性 207
1.概念 207
2.功利或正义的社会伦理选择 209
第二节 罗尔斯正义论模式解析 218
1.罗尔斯的正义论模式 218
2.几点评论 226
第三节 伦理正义与人类共同体 229
1.伦理正义的层次与主题 229
2.普遍正义与人类共同体 236
第四节 普世伦理的正义原则 239
1.从罗尔斯到哈贝马斯 239
2.普遍伦理正义:原则与论证 245
第六章 基本理念(下):自由·平等·宽容 254
引言 一种必要的反省 254
第一节 自由及其道德负担 260
1.两种自由观:萨特与伯林 260
2.自由与责任;或,自由的道德负担 270
3.自由的领域与原则 276
第二节 平等及其伦理意味 281
1.平等与自由的内在紧张 281
2.普遍平等的原则及其限制 287
第三节 宽容及其限度 294
1.宽容的概念 294
2.宽容的心理—文化基础 299
第七章 道德秩序与道德教育 304
引言 人类道德秩序:突破“中心”与“边缘” 304
1.背景与概念 304
2.突破“中心”与“边缘” 308
第一节 道德秩序的重建及其基础 311
1.平等政治 312
2.经济伦理 319
3.文化对话 326
第二节 普世伦理与现代教育 331
1.现代教育的得与失 331
2.道德教育与普世伦理 334
结语 “致中和”:文化对话与文化互镜 338
后记 347
参考文献 353
再版跋 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