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思考,始于教育的历史生命力 1
第一节 文化传承中社会教育的“历史生命力” 1
一 应该如何建设有“历史生命力”的学校教育 1
二 社会教育的强大历史生命力来源何处 2
三 社会教育如何在传承民族文化中体现其“历史生命力” 3
第二节 研究个案的选择 4
一 研究对象 4
二 确定此研究对象的原因 11
第三节 前人的研究 13
一 教育机制研究综述 13
二 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综述 15
三 评论 19
第四节 研究设计 21
一 目的意义 21
二 研究方法 23
第二章 民族文化的传承动力 29
第一节 文化个案的称谓考辨 29
一 “且索”称谓的分歧 30
二 “且索”名称定位 33
第二节 文化个案的属性分析:是仪式而非藏戏 34
第三节 文化个案历史变迁中的意义演化 37
一 郭东——嘉绒人的英雄图腾 38
二 嘉绒藏区原始本、雍中本之争与“且索”起源 43
三 嘉绒藏区本佛之争与“且索”的变迁 50
四 1949年以后的政治运动及藏汉文化交融对“且索”变迁的影响 58
五 小结 63
第四节 文化个案现实考察中的意义诠释 64
二 前奏及其蕴意 74
三 主体表演及其含义 75
第五节 从文化对人的生存意义看其传承动力 78
一 49岁:嘉绒文化中特殊的时间符号 79
二 吉祥:嘉绒人的民族性诉求 81
三 生命观及其轮回思想 83
四 民族英雄上升到地方保护神 84
五 小结:生存需求与传承动力 85
第三章 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 91
第一节 分析方法 91
第二节 文化认同意识传承中的社会教育 93
一 前提 93
二 内容要素 94
三 方法要素 98
第三节 文化呈现技术传承中的社会教育 101
一 前提 101
二 内容要素 107
三 方法要素 113
四 技术传承的制约因素分析 117
第四节 文化传承中两种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120
一 “且索”认同意识教育是技术教育的前提条件 120
二 “且索”技术教育的某些因素不受“且索”认同的影响 120
三 对“且索”技术教育的消极影响与“且索”认同教育没有关系 121
第五节 文化传承的社会环境 121
一 物质条件要素 121
二 政治环境要素 123
三 文化环境要素 127
四 “且索”传承的外部要素对内部要素的影响 132
第六节 从传承个案看社会教育的运行机制 141
一 教育的内部要素 142
二 教育的外部要素 144
三 教育的运行机制 147
第四章 运行机制比较:从社会教育看学校教育 150
第一节 嘉绒藏区学校教育的发展概况 150
一 嘉绒藏区学校教育的发端 150
二 民国期间的学校教育 152
三 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教育 153
第二节 两种教育运行机制内部要素比较分析 155
一 两种教育的运行目的比较 155
二 两种教育的参与者要素比较 162
三 两种教育的内容要素比较 169
四 两种教育的方法要素比较 177
第三节 两种教育运行机制外部要素比较分析 181
一 政治环境 181
二 经济环境 184
三 文化环境 189
第四节 两种教育运行机制的效果比较 195
一 社会教育机制运行效果 195
二 学校教育机制运行效果 196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208
第一节 结论:社会教育的运行机制 208
一 动力:直接或间接服务民族成员终极价值 208
二 充分条件:以民族独享文化为核心的内部要素互动 209
三 必要条件: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社会环境)的契合 209
第二节 求证:社会教育机制在几种民族文化传承中的表现 210
一 社会教育运行机制在摩梭人“成人礼”中的体现 210
二 社会教育运行机制在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中的体现 216
第三节 思考:如何建构有历史生命力的民族学校教育 221
一 学校教育要关照人的终极价值追求 222
二 将教育的社会使命整合到优化人的生存中来 225
三 学校教育要推进共享文化建设 237
第四节 需要继续研究的方向 244
附录 246
参考文献 268
后记 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