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
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

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卢德生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0476962
  • 页数:278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以下四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一是社会教育机制运行的前提;二是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的内容;三是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的特殊性,及其与学校教育运行机制的差异;四是社会教育运行机制对于构建有“历史生命力”学校教育的启示。
《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目录

第一章 思考,始于教育的历史生命力 1

第一节 文化传承中社会教育的“历史生命力” 1

一 应该如何建设有“历史生命力”的学校教育 1

二 社会教育的强大历史生命力来源何处 2

三 社会教育如何在传承民族文化中体现其“历史生命力” 3

第二节 研究个案的选择 4

一 研究对象 4

二 确定此研究对象的原因 11

第三节 前人的研究 13

一 教育机制研究综述 13

二 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综述 15

三 评论 19

第四节 研究设计 21

一 目的意义 21

二 研究方法 23

第二章 民族文化的传承动力 29

第一节 文化个案的称谓考辨 29

一 “且索”称谓的分歧 30

二 “且索”名称定位 33

第二节 文化个案的属性分析:是仪式而非藏戏 34

第三节 文化个案历史变迁中的意义演化 37

一 郭东——嘉绒人的英雄图腾 38

二 嘉绒藏区原始本、雍中本之争与“且索”起源 43

三 嘉绒藏区本佛之争与“且索”的变迁 50

四 1949年以后的政治运动及藏汉文化交融对“且索”变迁的影响 58

五 小结 63

第四节 文化个案现实考察中的意义诠释 64

二 前奏及其蕴意 74

三 主体表演及其含义 75

第五节 从文化对人的生存意义看其传承动力 78

一 49岁:嘉绒文化中特殊的时间符号 79

二 吉祥:嘉绒人的民族性诉求 81

三 生命观及其轮回思想 83

四 民族英雄上升到地方保护神 84

五 小结:生存需求与传承动力 85

第三章 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 91

第一节 分析方法 91

第二节 文化认同意识传承中的社会教育 93

一 前提 93

二 内容要素 94

三 方法要素 98

第三节 文化呈现技术传承中的社会教育 101

一 前提 101

二 内容要素 107

三 方法要素 113

四 技术传承的制约因素分析 117

第四节 文化传承中两种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120

一 “且索”认同意识教育是技术教育的前提条件 120

二 “且索”技术教育的某些因素不受“且索”认同的影响 120

三 对“且索”技术教育的消极影响与“且索”认同教育没有关系 121

第五节 文化传承的社会环境 121

一 物质条件要素 121

二 政治环境要素 123

三 文化环境要素 127

四 “且索”传承的外部要素对内部要素的影响 132

第六节 从传承个案看社会教育的运行机制 141

一 教育的内部要素 142

二 教育的外部要素 144

三 教育的运行机制 147

第四章 运行机制比较:从社会教育看学校教育 150

第一节 嘉绒藏区学校教育的发展概况 150

一 嘉绒藏区学校教育的发端 150

二 民国期间的学校教育 152

三 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教育 153

第二节 两种教育运行机制内部要素比较分析 155

一 两种教育的运行目的比较 155

二 两种教育的参与者要素比较 162

三 两种教育的内容要素比较 169

四 两种教育的方法要素比较 177

第三节 两种教育运行机制外部要素比较分析 181

一 政治环境 181

二 经济环境 184

三 文化环境 189

第四节 两种教育运行机制的效果比较 195

一 社会教育机制运行效果 195

二 学校教育机制运行效果 196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208

第一节 结论:社会教育的运行机制 208

一 动力:直接或间接服务民族成员终极价值 208

二 充分条件:以民族独享文化为核心的内部要素互动 209

三 必要条件: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社会环境)的契合 209

第二节 求证:社会教育机制在几种民族文化传承中的表现 210

一 社会教育运行机制在摩梭人“成人礼”中的体现 210

二 社会教育运行机制在凉山彝族家支文化传承中的体现 216

第三节 思考:如何建构有历史生命力的民族学校教育 221

一 学校教育要关照人的终极价值追求 222

二 将教育的社会使命整合到优化人的生存中来 225

三 学校教育要推进共享文化建设 237

第四节 需要继续研究的方向 244

附录 246

参考文献 268

后记 27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