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序 1
绪论 1
一 选题缘起及选题意义 2
二 学术史回顾 6
(一)评弹研究概论 6
(二)艺人群体的研究 15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18
(一)群体 18
(二)时空界定 19
四 探究路径的取向及思路 21
(一)新文化史的启发 21
(二)问题的形成与探究思路 24
五 创新与不足 28
第一章 评弹艺人“居上海”的历史考察 31
一 清末民初评弹艺人与上海社会 33
(一)评弹艺人“居上海”的历史成因 33
(二)从“码头老虎”到“上海先生” 47
二 海派评弹的形成 62
(一)“苏道”与“海道” 62
(二)苏州评弹的海派品性 66
三 评弹艺人与海上生活 77
(一)茶会与艺人结盟 77
(二)“漂”在海上的“苦道中” 93
第二章 “新”“旧”之间:新中国建立前后的上海评弹 103
一 新中国建立前夕的上海评弹 104
(一)艺人、难民? 106
(二)苦觅生计 109
(三)醉生还是梦死? 117
二 从边区到上海:新文艺政策的形成 124
(一)边区的文艺实践与戏剧改造 124
(二)上海的文艺大接管 130
三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上海评弹 140
(一)媒体的“革新”之论 143
(二)春节戏曲竞赛:官方的介入 150
第三章 政治变局与评弹艺人 165
一 理想与理性之间:社会变动时期的评弹艺人 166
(一)艺人的政治理想 166
(二)艺人的日常理性 183
(三)失业群体的出现与传统救助体系的延续 192
二 《玉蜻蜓》与《小二黑结婚》:社会变动时期的文本叙述 202
(一)文本来源 202
(二)“小二黑”的时代启示 211
(三)文本比较 226
(四)关于文本的改编 237
第四章 过渡时期的艺人 249
一 传统记忆的流逝 250
(一)花旗袍与人民装:艺人体征的嬗变 250
(二)渐逝的仪轨 260
(三)新身份的塑造 269
二 过渡时期与艺人:以钱景章为个案的考察 281
(一)钱景章与普余社 282
(二)钱家班的风华与绝色 297
(三)钱景章之死 306
余论:遗失与再现 323
附录 349
附录1 1949—1951年评弹纪事 350
附录2 评弹艺人余韵霖访谈(部分) 382
附录3 访谈人员列表 391
附录4 上海市评弹公会下辖书场名册(1950年) 394
附录5 人民评弹工作团演员名单及薪资状况表(1951年) 396
附录6 1949—1959年评弹刊物一览表 397
附录7 1952年在沪演出的主要艺人及其演出书目一览表 400
参考文献 417
后记 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