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部分 渊源篇:英国文学 3
1 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推陈出新的莎士比亚 3
1.1 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 3
1.2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成就和创新 7
1.3 推陈出新:十四行诗诗人莎士比亚 16
2 宗教和政治:清教徒和资产阶级革命家——弥尔顿 25
2.1 清教徒弥尔顿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5
2.2 文学创作总述 27
2.3 代表作分析 30
3 道德与戏剧:王政复辟时期喜剧的兴衰 38
3.1 政治、文化背景 38
3.2 王政复辟时期的喜剧 46
4 讽刺与说教的对峙:18世纪英国戏剧的演变 72
4.1 概述 72
4.2 18世纪上半叶风俗喜剧与感伤喜剧的对抗 78
4.3 18世纪下半叶风俗喜剧与感伤喜剧的较量 90
5 启蒙主义与理性时代:约翰逊与传记文学 104
5.1 启蒙主义与理性时代 104
5.2 传记与约翰逊 106
5.3 传记文学的丰碑——鲍士韦尔的《约翰逊传》 110
6 现实主义和女性视角:小说家简·奥斯汀 120
6.1 奥斯汀所处时代的小说状况 120
6.2 生平、小说创作与影响 121
6.3 现实主义与女性视角:奥斯汀小说魅力所在 125
6.4 爱玛成长的道路——试析后期杰作《爱玛》 134
第二部分 流变篇:英语文学中的现代主义 147
1 “上帝已死”:现代主义文学的社会、文化根源 147
1.1 19世纪末以前的社会、文化影响 147
1.2 20世纪以来的社会、文化影响 158
2 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 171
2.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172
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190
3 在传统与创新之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英国战壕诗人 196
3.1 早期的英国战壕诗人 197
3.2 后期的英国战壕诗人 201
4 意识流小说:理论与实践 215
4.1 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 215
4.2 痴人说梦:《喧哗与骚动》第一部分的意识流主体试析 222
5 新批评与英语文学教学:实用批评的兴衰 229
5.1 实用批评的起因 229
5.2 实用批评的理论基础 231
5.3 对实用批评方法的反思 235
6 荒诞派戏剧 239
6.1 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存在主义 240
6.2 追根寻本看“荒诞”——从传统文学中的“荒诞”到荒诞派戏剧 245
6.3 荒诞派戏剧的出现、发展 254
6.4 荒诞派戏剧的主要特点 269
6.5 不同于欧洲荒诞剧的美国荒诞派戏剧 288
第三部分 跨越篇:后现代、后殖民视野中的加拿大英语文学 288
1 加拿大立国之初:文学之父罗伯茨和其他先驱 321
1.1 概述 321
1.2 立国之初:民族意识的觉醒 322
1.3 加拿大文学之父罗伯茨及其他“联邦诗人” 323
1.4 立国之初的其他先驱 329
2 加拿大英语文学成长期:两次大战期间的几位作家 335
2.1 概述 335
2.2 普拉特及其他诗人 338
2.3 小说:卡拉汉和麦克兰南 344
3 加拿大文艺复兴:民族文学的确立和走向世界 353
3.1 概述 353
3.2 女性意识的觉醒:劳伦斯和她的“马纳瓦卡小说” 356
3.3 走向世界:弗莱和戴维斯 363
4 繁荣期:后现代、后殖民视野中的加拿大英语文学 372
4.1 概述 372
4.2 加拿大英语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与后殖民主义 375
4.3 文学多面手克罗耶奇 384
4.4 少数族裔作家:多元文化与后殖民双重语境 395
4.5 重构女性缺失的历史:马拉特及其小说《历史中的安娜》 404
4.6 加拿大当代短篇小说:蒙罗和加兰特 409
5 “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417
5.1 阿特伍德其人 417
5.2 长篇小说 420
5.3 诗歌 425
5.4 短篇小说 427
5.5 文学评论:《幸存》 429
6 加拿大英语文学与文化研究——《绿山墙的安妮》日文译本的命运及其文化内涵 431
6.1 概述:异质文化的吸收、互动和变形 431
6.2 翻译在异质文化中的适应与变通:小说日译本的遭遇 432
6.3 “安妮热”与后现代社会的消费文化:文学经典的商品化 435
6.4 日本人认同“安妮”的历史语境与文化、美学根源试析 439
6.5 蒙哥马利作品批评的变迁与日本读者反应 444
后记 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