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胡锦涛 1
第一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
第一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总论 3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 4
一、坚持与时俱进 4
二、坚持党的先进性 6
三、坚持执政为民 8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9
一、“三个代表”是加强党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9
二、“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2
第二章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4
第一节 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14
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 14
二、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16
第二节 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8
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8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0
四、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1
第三节 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杠杆 24
一、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创新 25
二、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建设好国家创新体系 26
三、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跟进,重点突破 26
四、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27
第四节 科学决策是生产力发展的政策环境 28
一、政策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前提 28
二、制定和实施政策要注意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29
三、健全发展生产力的政策运行系统 31
第三章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3
第一节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及其前进方向 33
一、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3
二、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5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39
一、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39
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40
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41
四、繁荣文学艺术 43
五、努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44
六、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46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47
一、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47
二、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49
三、正确处理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 50
第四章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2
第一节 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2
第二节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途径 54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54
二、科学制定和有效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57
三、必须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统一起来 60
四、人民的满意率和支持率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唯一标准 62
五、建立健全一套及时处置违背人民根本利益行为的机制 63
第三节 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64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 65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艰苦奋斗 66
第五章 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 67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67
第二节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69
一、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在于制度建设 69
二、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 70
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72
第六章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73
第一节 加强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 73
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74
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切实推进党的建设 78
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82
四、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87
第二节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 90
一、做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 91
二、做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94
三、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 97
四、做好社区党的建设工作 102
五、做好党员队伍建设工作 102
第二编 党务工作总论 109
第一章 党务工作导论 109
第一节 党务工作的含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09
一、党务工作的含义 109
二、党务工作的指导思想 111
三、党务工作的基本原则 112
第二节 党务工作的性质与特点 113
一、党务工作的性质 113
二、党务工作的特点 116
第三节 党务工作的任务 118
第二章 党务工作的基本职能和作用 121
第一节 党务工作的基本职能 121
一、教育职能 121
二、管理职能 123
三、协调职能 124
四、监督职能 126
五、调研职能 128
六、领导职能 129
第二节 党务工作的作用 130
一、党务工作的首要作用是管好党 130
二、管好党的重要性 132
三、党务工作是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保证 133
第三章 党务工作机构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135
第一节 党务工作机构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135
一、党务工作机构的地位 135
二、党务工作机构的重要作用 136
三、党务工作机构的特点 137
第二节 党务工作机构设置的原则 138
一、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138
二、服从政治任务需要的原则 139
三、按行政区划和部门系统设置的原则 141
四、有利于发挥组织系统功能的原则 142
第三节 党务工作机构的类别 143
一、执行领导职能的机构 143
二、执行部门工作职能的机构 145
三、执行保证监督职能的机构 147
第四节 中央、地方和基层党务工作机构及其职能 149
一、党的领导机构及其职能 149
二、党的职能部门及其职能 151
第四章 党的组织工作 154
第一节 党的组织工作的地位作用、任务及原则 154
一、党的组织工作的地位作用 154
二、党的组织工作的基本任务 156
三、党的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 157
第二节 党的组织制度 158
一、民主集中制 158
二、党的代表大会制度 159
三、党的委员会制度 160
四、党的组织生活制度 160
第三节 党的干部工作 162
一、党的干部路线、标准、方针和政策 162
二、党的干部的任免 164
三、党的干部的调配 165
四、党的干部的考核 166
五、党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167
六、党的干部教育 167
第四节 党员工作 168
一、共产党员的条件 168
二、共产党员的发展 169
三、共产党员的教育管理 171
第五节 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建设 172
一、领导班子的职责与标准 172
二、领导班子建设的基本原则 174
三、领导班子建设的内容 174
四、领导班子建设的途径 176
第六节 基层党组织工作 176
一、基层党组织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176
二、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工作 178
三、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工作 181
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基层组织工作 193
第五章 党的宣传工作 201
第一节 党的宣传工作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201
一、党的宣传工作的性质 201
二、党的宣传工作的特点 202
三、党的宣传工作的作用 203
第二节 党的宣传工作的指导方针、任务和原则 204
一、党的宣传工作的指导方针 204
三、党的宣传工作的任务 205
三、党的宣传工作的原则 205
第三节 党的宣传工作的基本类型和基本功能 206
一、党的宣传工作的基本类型 206
二、党的宣传工作的基本功能 208
第四节 党的宣传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形式 209
一、党的宣传工作的基本方法 209
二、党的宣传工作的基本形式 211
第六章 党的统一战线工作 213
第一节 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特点、功能和任务 213
一、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特点 213
二、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功能 215
三、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任务 216
第二节 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217
一、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方针 218
二、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原则 219
第三节 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范围、对象和组织形式 220
一、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范围 221
二、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对象 221
三、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组织形式 222
第四节 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内容 224
一、民主党派工作 224
二、海外统战工作 225
三、党外知识分子工作 225
四、民族、宗教工作 226
五、经济领域的统战工作 227
第七章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228
第一节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概论 228
一、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 228
二、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229
三、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 230
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 230
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 232
六、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234
七、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235
八、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观念 237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 239
一、培训法 239
二、谈心法 239
三、表扬法 240
四、批评法 240
五、民主对话 240
六、思想政治工作的程序 241
七、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 242
第八章 党的纪律检查工作 244
第一节 纪检工作概论 244
一、党的纪律的概念 244
二、党的纪律的作用 245
三、党的纪律的特点 246
四、党的纪律检查机关 247
五、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任务 247
六、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内容 248
七、党的纪律检查工作的方针 252
八、党的纪律处分的原则 252
第二节 严重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表现 254
一、党的纪律处分的种类 254
二、党的纪律处分的依据 255
三、党的纪律处分案件审理的基本要求 256
四、处分党员的手续 257
五、在特殊情况下处分党员可以不经支部大会讨论 258
六、处分党员的审批权限 259
七、处分党员的档案材料的保管和转移 259
八、党纪、政纪、国法的区别 260
第三节 党内不正之风与违法犯罪的区别 261
一、对违纪党员处理意见不一致问题的解决办法 261
二、切实保障犯错误党员的合法权利 262
三、党组织要正确对待犯错误的党员 263
第九章 党对群众组织的工作 264
第一节 群众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264
一、群众组织的本质属性和特点 264
二、群众组织的政治地位 266
三、群众组织的作用 267
第二节 党与群众组织的关系 270
一、党必须坚持对群众组织的领导 270
二、党对群众组织的领导是政治领导 271
三、党对群众组织的领导原则 272
第三节 加强和改善党对群众组织的领导 273
一、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 273
二、支持群众组织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273
三、支持群众组织更好地维护各自所代表的群众的具体利益 274
四、充分发挥群众组织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275
五、发挥群众组织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中的参与、民主监督作用 275
六、加强群众组织的自身建设 276
第十章 党的政策研究工作 278
第一节 党的政策研究工作的特点和作用 278
一、党的政策研究工作的特点 278
二、党的政策研究工作的作用 280
第二节 党的政策研究工作的内容 281
一、对政策制定的研究 281
二、对政策的稳定与完善的研究 283
三、对政策实施效果的研究 284
第三节 党的政策研究工作的原则和方法 285
一、党的政策研究工作的原则 285
二、党的政策研究工作的方法 286
第四节 党的政策研究部门的职责 287
一、吃透“上情”,明了“下情”,当好参谋 287
二、协助党委领导机关落实党的政策 288
三、了解掌握政策实施情况,协助党委领导机关调整、修改有关政策 288
第十一章 党务工作者 289
第一节 党务工作者的职责 289
一、坚决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 289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宣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290
三、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 291
四、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291
五、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 291
六、充分发挥模范作用 292
第二节 党务工作者的素质 292
一、党务工作者的政治素质 293
二、党务工作者的思想素质 294
三、党务工作者的业务素质 296
四、党务工作者的作风素质 297
五、党务工作者的道德素质 298
第三节 党务工作者的管理和培养提高 300
一、择优录用 300
二、科学管理 301
三、培养提高 302
第十二章 党务工作方法 303
第一节 党务工作的基本方法 303
一、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 303
二、群众路线 305
三、抓住中心环节,带动其他工作 306
四、要善于总结经验 307
第二节 党务工作的领导方法 308
一、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 308
二、坚持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309
三、坚持领导和群众相结合 310
四、抓中心环节带动全局工作 310
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311
第三节 党务工作的领导艺术 312
一、实施领导职能的艺术 312
二、适用领导条件的艺术 313
三、提高领导效能的艺术 315
第四节 党务管理新方式新方法的探索 316
一、党员目标管理 316
二、农村“党员联系户”制度 317
三、农村党群共同致富小组 318
四、党员责任区活动 318
五、党员主题实践活动 319
六、民主评议党员 319
七、创先争优活动 321
八、党内对话活动 321
九、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设置和党员管理 322
十、“三会一课”与“党日活动” 323
十一、流动党员的管理 324
第五节 常用党务工作程序 326
一、基层党组织设置审批程序 326
二、县(区)委换届改选程序 327
三、党的基层委员会换届改选程序 328
四、党委(党组)民主生活会程序 331
五、党的基层组织的纪律检查委员会选举工作程序 332
第十三章 党务工作效果评估 334
第一节 党务工作效果评估的基本标准 334
一、党务工作必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334
二、党务工作必须有利于党的建设 335
三、党务工作必须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 336
四、党务工作必须有利于保证工作目标的实现 336
第二节 确定测评标准的基本依据 336
一、测评标准的统一性 336
二、测评标准的可测性 337
三、测评标准的可比性 337
四、测评标准的可行性 337
五、测评标准的完整性 337
第三节 党务工作效果评估的基本要求 338
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338
二、层次分析与整体分析相结合 339
三、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 339
四、短期效果分析与长期效果分析相结合 340
第四节 党务工作效果评估的主要方式 340
一、自我评估 340
二、群众评估 341
三、领导机关评估 341
四、社会评估 341
第三编 党委办公室日常工作 345
第一章 党委办公室工作概论 345
第一节 党委办公室工作的特点和任务 345
一、党委办公室工作的特点 345
二、党委办公室工作的任务 346
第二节 党委办公室工作的作用和指导方针 347
一、党委办公室工作的作用 347
二、党委办公室工作的指导方针 348
第三节 党委办公室的综合工作 348
一、综合工作的任务与作用 349
二、文字综合的基本方法 349
三、简报的编写 349
四、讲话稿的写作 350
第四节 党委办公室的文秘工作 351
一、党委办公室的秘书工作 351
二、党委办公室的文书工作 353
第五节 党委办公室的调查研究工作 356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其题目的选择 356
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 356
三、调查研究的主要环节 357
四、调查报告的撰写 358
第六节 党委办公室的查办、值班、保密和档案工作 358
一、党委办公室的查办工作 358
二、党委办公室的值班工作 359
三、党委办公室的保密工作 360
四、党委办公室的档案工作 362
第二章 办公室主任的素养 363
第一节 办公室主任的要求 363
一、概念与特点 363
二、基本要求和条件 364
第二节 办公室主任的职责 366
一、承办职责和参谋职责 366
二、管理职责和协调职责 368
三、领导指挥职责 370
第三节 办公室主任的作用 371
一、沟通协调作用 371
二、参谋助手作用 372
三、信息咨询作用 372
第四节 办公室主任工作方法 373
一、从实际出发思考问题 373
二、系统思维方法 373
三、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 374
四、正面教育,以理服人 374
五、重视个别工作 374
六、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 375
七、以诚相待,以情感人 375
八、树立榜样,典型示范 375
九、扬善为主,激励上进 375
十、关心工作人员生活 376
第五节 办公室主任领导指挥艺术 376
一、随事物发展变革观念 376
二、运用系统理论 376
三、有自知之明 376
四、不断创新,敢于进取 377
五、会预测未来 377
六、有决断的魄力 377
七、懂得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377
八、心地坦然,求贤用才 378
九、知己知彼,主动竞争 378
十、明责授权 378
十一、坚持原则 379
十二、有超前的战略思想 379
第六节 办公室主任领导用人方法 380
一、人才,并非是全才 380
二、人才,并非是奇才 381
三、人才,并非是完人 381
四、人才,并非都有文凭 382
五、发现人才的良方 382
六、鉴人识才的秘诀 383
第三章 办公室秘书工作管理 385
第一节 秘书的概念与特征 385
一、秘书的特点 385
二、秘书工作的中介性 385
三、秘书工作的辅助性 386
四、秘书工作的政策性 386
五、秘书工作的综合性 386
六、秘书工作的服务性 386
七、秘书工作的机要性 387
八、秘书活动的潜隐性 387
第二节 秘书素质 387
一、秘书应该具备的知识 387
二、秘书应该具备的能力 387
三、秘书应该具备的观念 388
四、秘书应该具备的非智力因素 388
五、秘书应该具备的健康 389
第三节 秘书与领导的关系 389
一、秘书与领导的特别关系 389
二、秘书对领导是一种补偿关系 389
三、秘书是领导的时间管理者 390
第四节 秘书的职责 390
一、工作的助手作用 390
二、工作的参谋作用 390
三、工作的协调作用 390
四、工作的信息作用 390
五、工作的督促检查作用 391
六、工作的门面、窗口作用 391
七、秘书的主要职能 391
八、秘书工作与公关 391
九、秘书工作与处理信息 392
十、工作的辅助决策 392
十一、基本实务即撰写文稿 392
十二、重要职责即管理文书 393
十三、组织会议是秘书的又一职责 393
十四、秘书的协调原则 393
十五、操办事务是秘书活动的组成部分 393
十六、督促检查是一项恒久的内容 394
十七、提案工作 394
十八、保密工作 394
第五节 秘书接待工作 394
一、落实访问单位 395
二、制定接待计划及日程表 395
三、接待准备 396
第六节 秘书保密工作 397
一、国家秘密 397
二、国家秘密的存在方式 397
三、国家秘密的等级 397
四、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 398
五、国家秘密的密级和保密期限的变更 398
六、国家秘密事项的解密 398
七、国家秘密的标志 398
八、怎样做好会议保密工作 399
第七节 如何为领导服务 400
一、处好与领导的关系 400
二、秘书应当掌握的工作方法 403
三、外出时的服务 404
四、参观学习中的服务工作 405
五、视察工作时的服务 406
第四章 办公室信息沟通管理 408
第一节 信息工作在办公室的地位与作用 408
一、信息的分类 408
二、信息的基本功能 409
第二节 政务信息的开发与运用 411
一、政务信息的特征和原则 411
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416
三、信息的传递和反馈 420
第三节 怎样做好政务信息工作 423
一、树立信息观念 423
二、建立健全信息系统 423
三、健全工作制度 425
四、加快办公自动化建设 425
第五章 办公室协调工作管理 426
第一节 协调工作的作用与任务 426
一、协调工作的作用 426
二、协调工作的任务 428
第二节 协调的要求 428
一、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修养 429
二、有把握全局的综合素质 429
三、有较强的判断能力 429
四、有一定的资历和魄力 429
五、有吃苦耐劳和献身精神 429
六、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性格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430
七、有灵活多样的协调办法和技能 430
第三节 协调的方法与形式 430
一、协调的方法 430
二、协调的形式 431
第四节 协调的类型与原则 432
一、协调的类型 432
二、协调的原则 434
第五节 协调工作的具体内容 437
一、政策协调 437
二、计划制定工作中的协调 437
三、事务工作中的协调 438
四、会议的协调 439
五、受理请示报告工作中的协调 440
六、公务协调 440
七、公文协调 441
八、关系协调 442
第六节 协调工作的结果 443
一、目的性 443
二、可行性 444
三、记载性 444
四、严肃性 445
第六章 办公室建议、提案工作管理 446
第一节 建议、议案和提案 446
一、建议 446
二、议案 447
三、提案 447
四、人大议案同人大代表建议的区别 448
第二节 建议、提案的办理程序和方法 448
一、分发 449
二、承办 449
三、审核 449
四、答复 449
五、上报 450
第三节 办理建议、提案的原则和要求 450
一、切实加强领导,重视建议、提案的办理 450
二、办理要认真负责 450
三、加强调查研究 451
四、各承办单位要主动配合 451
五、加强同建议人、提案人的联系 452
六、认真写好答复意见 452
第七章 信访工作 453
第一节 信访工作的任务和作用 453
一、信访工作的任务 453
二、信访工作的作用 454
第二节 信访工作的原则 455
一、依据国家政策、法律办事的原则 455
二、区别对待、实事求是的原则 455
三、分级负责、归口办理的原则 456
四、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的原则 456
第三节 来信来访的处理程序和方法 456
一、来信的处理程序和方法 456
二、来访的处理程序和方法 459
第四节 信访工作中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 462
一、对匿名信的处理 462
二、对恐吓信的处理 462
三、对上访老户的处理 462
四、对异常来访者的处理 463
第八章 调查研究 464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作用 464
一、调查研究的含义 464
二、调查研究在秘书工作中的作用 465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内容和方式 466
一、调查研究的内容 466
二、调查研究的方式 468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一般方式 470
一、集合式调查方法 470
二、专题性调查方法 483
第四节 调查研究工作的准备 488
一、调查研究工作的一般步骤 488
二、调查研究课题的选择 490
第五节 调查方案的实施 502
一、调查工作的程序 503
二、调查材料的收集 506
第六节 调查资料的研究 533
一、调查资料的整理 533
二、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与理论分析 544
第七节 调查研究的成果及其评估 562
一、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562
二、调查研究成果的评估与利用 574
第九章 保密工作 578
第一节 保密工作概述 578
一、秘密的含义 578
二、保密与保密工作 579
三、秘书与保密工作 579
四、保密工作的意义 579
五、办公室保密工作特点 580
六、办公室保密工作的范围和密级划分 582
七、纪律和保密环节 583
第二节 泄密的防范和查处 584
一、泄密的渠道及防范 584
二、泄密案件的查处 587
第三节 办公室保卫工作要求 587
一、办公室保卫工作概念 587
二、保卫工作的原则和任务 588
三、保卫工作的特点和内容 588
四、保卫工作的措施和要求 589
第四节 办公室保密工作要求 591
一、办公室工作人员与保密工作的关系 591
二、保密工作的方针 591
三、保密工作的指导思想 592
四、保密工作的机构及职责 592
五、文件保密工作 593
六、会议保密工作 594
七、涉外保密工作 595
八、宣传报道方面的保密工作 596
九、经济情报保密工作 597
十、通信与办公设备使用中的保密 597
第五节 保密工作的要求 598
一、加强教育 598
二、健全制度 598
三、依法管理 599
四、准确定密 599
五、应用技术 599
六、遵守纪律 600
第十章 办公室事务管理 601
第一节 办公室管理 601
一、办公室环境管理 601
二、办公用品管理 604
三、办公室的规章制度管理 605
第二节 接打电话 605
一、接听电话的技巧与要求 605
二、打电话的技巧与要求 607
第三节 领导活动的安排 607
一、领导活动的预安排 607
二、领导一般活动的安排 609
三、领导重大活动的安排 610
第四节 督查工作 613
一、督查工作的作用 613
二、督查工作的内容 615
三、督查工作的程序 615
四、督查工作的原则 618
第五节 印信管理 619
一、印章管理 619
二、介绍信的保管和使用 622
第六节 值班工作 623
一、值班的组织形式 623
二、值班工作的任务 624
三、值班工作制度 626
第十一章 车辆管理 627
第一节 车辆管理简述 627
一、车辆管理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627
二、车辆管理的目标和方式 627
三、车辆管理制度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628
第二节 车辆管理的硬件管理和软件管理 630
一、硬件管理 630
二、软件管理 633
第三节 车队服务管理 637
第四节 车辆管理规章制度 638
一、车辆管理规定 638
二、车辆管理规章 640
三、车辆管理办法 642
四、用车规定 645
五、车辆使用管理办法 645
六、公务车使用办法 646
七、公务车辆管理办法 647
八、业务用车使用与管理规定 647
九、通勤车管理规定 649
十、公司车辆管理准则 651
十一、公司私车公用管理规定 653
十二、驾驶员责任制暂行规定 653
十三、司机驾驶规定 655
十四、司机管理规定 656
十五、公司交通安全责任制 658
十六、公司交通事故工作要点 660
十七、车辆安全奖罚管理制度 660
十八、车辆肇事处理办法 661
十九、出车前车辆检查操作管理 663
二十、车辆维修保养管理办法 664
二十一、车辆保养制度 664
二十二、车辆保管制度 665
二十三、车辆维修保养制度 665
二十四、油料、停车费管理规定 665
二十五、停车场管理制度 666
二十六、摩托车使用管理规定 667
第四编 会议与接待工作 671
第一章 会务工作 671
第一节 会议概述 671
一、会议的含义 671
二、会议的要素 671
三、会议的种类 672
四、会议的作用 674
五、严格控制会议,提高会议质量 675
第二节 会前的准备工作 675
一、确定会议议题 675
二、制定会议筹备方案 676
三、办理会议报批手续 678
四、制发会议通知 678
五、准备会议文件 680
六、准备会议用品 682
七、选择与布置会场 682
八、会场座次的排列 687
九、与会人员的编排分组 688
十落实会议报到工作 689
十一、后勤工作安排 690
十二、进行会前检查 690
第三节 会中的服务工作 691
一、组织会议签到 691
二、分发会议文件 692
三、做好会议记录 692
四、编发会议简报 693
五、协助领导掌握、控制会议进程 693
六、做好会议选举工作 694
七、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694
八、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694
九、做好其他服务工作 695
第四节 会后的收尾工作 695
一、安排与会人员离会 696
二、清理会场 696
三、会议文件的收集、整理和归档 696
四、印发会议纪要 696
五、会议新闻报道 697
六、总结经验,反馈信息 697
第五节 会见与会谈中的实务工作 698
一、会见与会谈的含义 698
二、会见与会谈中的实务工作 699
第二章 党务工作会议 703
第一节 党的基层组织会议工作概述 703
一、党的基层组织会议工作的特点和目标 703
二、党的基层组织会议工作的基本任务 706
三、党的基层组织会议工作的实务要略 706
四、党的基层组织会议工作的注意事项 713
第二节 党的会议组织管理 715
一、会议组织管理的基本要求 715
二、会议议题的确定 716
三、参加会议人员的确定 717
四、会议文件的准备 717
五、会议议程的拟定 717
六、会议通知的印发 718
七、会议证件的制发 718
八、会议人员的编组 719
九、会场的布置 719
十、会议座次的安排 720
十一、会议的报名、报到 721
十二、会议的签到 721
十三、到会人数的统计 722
十四、会议记录 722
十五、整理会议记录,印发简报、快报 723
十六、会议文件的印发与清退 723
十七、会议的食宿安排 724
十八、会议的财务管理 724
十九、会议的车辆管理 725
二十、会议的文化生活 725
二十一、会议主持者的基本职责 726
二十二、主持会议的艺术 726
二十三、会议的效率及其相关因素 727
二十四、会议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728
二十五、会风不正的主要表现 729
二十六、从“会海”中解脱出来的办法 729
第三节 党的基层代表大会 730
一、党的代表大会 730
二、党的基层代表大会 730
三、党的基层代表大会的时限 731
四、党的基层代表大会的名称及次数的排列 731
五、筹备阶段的工作 731
六、预备会议阶段的工作 740
七、正式会议阶段的工作 742
八、闭幕后的工作 745
第四节 基层委员会党员大会 746
一、基层委员会党员大会 746
二、基层委员会觉员大会的准备阶段 747
三、召开全体党员大会 749
第五节 基层党委会议 752
一、基层党委会议 752
二、基层党委会议的程序 753
三、基层党委会议的基本要求 754
四、基层党委会议的其他会议 755
第六节 支部党员大会 763
一、支部党员大会 763
二、换届选举支部委员会的支部党员大会 765
三、讨论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党员大会 768
四、讨论预备党员转正的支部党员大会 771
五、讨论对违纪党员纪律处分的支部党员大会 775
六、总结报告工作的支部党员大会 778
第七节 支部委员会会议 779
一、支部委员会会议 779
二、支部委员会扩大会议 781
三、党支部委员民主生活会 782
四、讨论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的支委会会议 784
五、酝酿讨论接收新党员的支委会会议 785
六、讨论预备党员转正的支委会会议 786
第八节 党务工作其他会议 786
一、“创先争优”表彰会 786
二、入党宣誓会 787
三、党小组会 789
四、党支部(党小组)组织生活会 790
五、短期培训会 793
六、演讲会 794
七、对话会 795
八、主题辩论会 797
九、调查会 798
十、基层党建工作学习研讨会 800
十一、典型经验现场交流会 801
十二、党员主题教育活动动员会 802
十三、大型、重要活动纪念会、庆祝会 804
十四、基层先进典型表彰会 804
十五、党员先进事迹报告会 805
十六、基层党员座谈会、讨论会 805
十七、上党课 807
十八、形势报告会 813
十九、主题演讲会 815
二十、党性分析会 818
二十一、民主评议党员会议 821
二十二、党员考评会 825
二十三、民主评议党委成员会 826
二十四、企业党组织民主恳谈会 829
二十五、社区党组织社情民意倾听会 830
二十六、党员议事会 832
第九节 党的会议选举 834
一、党的委员会的任期 834
二、党的委员会的换届 834
三、党的选举制度 834
四、换届选举的原则 835
五、党内选举的程序 835
六、党内选举方式 836
七、直接选举 836
八、间接选举 836
九、差额选举 836
十、等额选举 836
十一、预选 837
十二、重新选举 837
十三、党代会代表 837
十四、特邀代表 838
十五、列席人员 838
十六、代表产生的程序 838
十七、代表资格 839
十八、代表资格审查 839
十九、选举人 839
二十、候选人 840
二十一、候选人初步人选 840
二十二、候选人预备人选 840
二十三、选举权 840
二十四、被选举权 841
二十五、一人一票表决制 841
二十六、表决 841
二十七、表决权 841
二十八、选票 842
二十九、赞成票 842
三十、不赞成票 842
三十一、弃权票 843
三十二、有效票 843
三十三、无效票 843
三十四、票箱 843
三十五、填写选票 843
三十六、记名投票 844
三十七、无记名投票 844
三十八、监票人 844
三十九、计票人 844
四十、选举有效 845
四十一、选举无效 845
四十二、当选 845
四十三、落选 845
四十四、选举结果的报批 845
第三章 接待工作 847
第一节 接待的类型与礼仪 847
一、接待的类型 847
二、接待工作中的礼仪 848
第二节 接待的程序和内容 853
一、接待的程序 853
二、接待的内容 853
第三节 接待工作的要求 857
一、诚恳热情 857
二、注重礼仪 857
三、细致周到 858
四、按章办事 858
五、讲究时效 858
第四节 接待工作中的技巧 858
一、当客人要求面见主要领导时 859
二、当领导临时因事外出时 859
三、当客人贸然来访时 859
四、当来了不受欢迎的客人时 860
第四章 办公室外事工作管理 861
第一节 外事工作的性质 861
一、外事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861
二、外事工作的性质和特点 862
第二节 外事邀请准备 864
一、邀请前的准备 864
二、接待准备要求 865
第三节 外事接待技巧 867
一、接待外宾须知 867
二、如何排列礼宾次序 868
三、生活保卫 868
四、参观游览 869
五、如何迎送外宾 870
第四节 外事洽谈 871
一、意向性洽谈 871
二、签约性洽谈 874
第五节 外事出访程序 876
一、出国派遣程序 876
二、出入境手续 879
三、注意事项 880
第五编 公文和档案管理 885
第一章 文件的管理 885
第一节 来文收集 885
第二节 文件的日常管理方法 886
一、文件的跟踪管理法 886
二、文件的定位管理法 886
三、文件的卡片管理法 887
四、文件的制度管理法 888
第三节 文件的存放 888
第二章 收文处理 890
第一节 如何收文 890
一、收文概述 890
二、如何签收 891
三、如何拆封 892
第二节 拟办程序 893
一、拟办概述 893
二、拟办意见 893
三、阅文 895
第三节 阅文送呈具体方法 895
一、注传法 895
二、存注法 896
三、阅注法 896
四、拟办批示 896
五、摘要注办 897
第四节 请办 897
一、批抄法 897
二、加抄法 897
三、请办法 898
四、请批法 898
五、批办法 899
第五节 传阅 900
一、分送传阅法 900
二、集中传阅法 900
三、设立阅文室法 900
四、横传法 901
五、回传法 901
六、专传法 901
第六节 催办 902
一、催办范围 902
二、催办方法 903
三、催办要求 903
第七节 承办 904
第八节 办复 905
一、函复 905
二、口头答复 906
三、复印领导批示 906
四、就地处理 906
五、统筹安排 906
第三章 发文处理 907
第一节 发文处理办法 907
一、发文的内容 907
二、行文及其要求 907
三、发文处理 908
四、拟稿五要领 908
第二节 签发 909
一、签发的原则 910
二、签发的程序 911
三、签发的格式 912
第三节 公文制发程序中存在的“倒流”问题 913
一、“倒流”的弊病 913
二、公文稿送审程序“倒流”的原因 913
三、解决公文稿送审“倒流”的措施 914
第四章 党务公文写作的原则及样本 915
第一节 公文的特点与作用 915
一、公文的特点 915
二、公文的作用 917
第二节 党政机关公文 918
一、党政机关公文的特点 918
二、党政机关公文的作用 919
第三节 公文的分类与公文格式 921
一、公文的分类 921
二、公文的格式 922
第四节 公文术语 928
第五节 公文写作要则 932
一、严守规则 933
二、理顺关系 934
三、把握政策 935
四、明确题旨 936
五、表达准确 936
第六节 党务工作常用文体 939
第七节 党员发展工作常用文体 944
一、入党申请 944
二、思想汇报 946
三、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 948
四、函调证明材料信 950
五、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的填写 951
六、《入党志愿书》中入党介绍人和党组织填写部分 954
七、支部大会讨论接收预备党员记录 959
八、党委讨论接收预备党员记录 961
九、预备党员转正申请书 962
十、党小组对预备党员的考察报告 964
十一、支部大会讨论预备党员转正记录 964
十二、党委讨论预备党员转正记录 965
十三、关于延长预备期或取消其预备党员资格 965
第八节 党员管理工作常用文体 967
一、党内表彰 967
二、党内通报 970
三、组织鉴定 975
四、关于对党员要求退党、劝其退党和自行脱党的处理 976
五、党员入党志愿书遗失后入党时间的审定结论 978
第九节 党费的使用与管理工作常用文体 979
第十节 党内选举工作常用文体 980
一、起草并通过“关于召开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980
二、关于召开党员代表大会的请示 981
三、关于做好召开第×次党代会筹备工作的通知 983
四、起草工作报告 985
五、提出下届党的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候选人预备名单 986
六、大会主席团和秘书长建议名单 988
七、大会执行主席分工建议名单 989
八、代表名册 989
九、代表团名单 991
十、印制选票 992
十一、制作佩戴证件 994
十二、大会筹备工作报告 994
十三、代表资格审查报告 996
十四、党费收缴、使用、管理情况报告 997
十五、审议党委和纪委工作报告 998
十六、制定选举办法 999
十七、大会选举过程中有关报告单的格式 1004
十八、选举情况统计表格及有关报告 1004
十九、大会开幕词和闭幕词 1008
第十一节 纪检工作常用文体 1011
一、立案报告 1011
二、案件调查笔录 1013
三、案件调查报告 1015
四、见面材料 1018
五、案件处理请示 1019
六、案件查处批复 1021
七、处分决定 1022
八、案件审理报告 1024
九、信访情况综合分析 1026
十、案件通报 1028
十一、典型案例分析 1031
第十二节 干部工作有关文体 1031
一、干部考核 1031
二、干部任免 1034
第十三节 宣传工作业务常用文体 1034
一、消息 1034
二、通讯 1035
三、报告文学 1037
四、评论 1037
五、宣传提纲 1038
六、辅导材料 1038
七、读书笔记 1039
第十四节 党的会议文书 1040
一、会议报告 1040
二、会议讲话 1041
三、会议总结 1042
四、开幕词和闭幕词 1044
五、会议简报 1045
六、决议 1048
七、决定 1049
八、先进典型材料 1050
九、会议纪要 1052
十、会议情况报告 1053
十一、会议传达提纲 1054
十二、会议记录 1055
第十五节 办公室其他常用文体 1058
一、命令(令)的写作格式 1058
二、指示的写作格式 1067
三、议案的写作格式 1072
四、公报的写作格式 1076
五、公告的写作格式 1086
六、通告的写作格式 1090
七、通知的写作格式 1095
八、通报的写作格式 1103
九、报告的写作格式 1108
十、请示的写作格式 1120
十一、批复的写作格式 1127
十二、函的写作格式 1130
十三、意见的写作格式 1137
十四、规定的写作格式 1143
十五、总结的写作格式 1154
十六、提纲的写作格式 1162
十七、简报的写作格式 1165
十八、计划、规划的写作格式 1168
十九、提案、议案的写作格式 1172
二十、章程、条例的写作格式 1174
二十一、倡议书的写作格式 1178
二十二、申请书、志愿书的写作格式 1180
二十三、保证书、决心书的写作格式 1181
二十四、各类证书、请柬的写作格式 1183
二十五、公开信、感谢信、表扬信的写作格式 1191
二十六、贺电(信)、慰问电(信)、致敬电(信)的写作格式 1196
二十七、启事、海报的写作格式 1197
第五章 文书立卷与归档 1201
第一节 文书立卷的原则、实施和范围 1201
一、文书立卷的原则 1201
二、文书立卷工作的实施 1202
三、文书立卷的范围 1204
第二节 文书立卷的原则和方法 1206
一、公文立卷的原则和要求 1206
二、文书立卷的基本方法 1207
三、立卷类目的编制和平时的立卷工作 1210
第三节 案卷的整理与归档 1212
一、案卷的组合 1212
二、编目成卷工作 1217
三、案卷的归档 1220
第六章 档案管理 1224
第一节 档案的定义和种类 1224
一、档案的定义 1224
二、档案的种类 1227
三、国家档案全宗及其分类 1228
第二节 档案的作用及发挥作用的规律 1230
一、档案的作用 1230
二、档案发挥作用的规律 1231
第三节 档案工作概论 1232
一、档案工作的内容 1233
二、档案工作的性质 1235
三、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1237
四、档案工作管理机构 1238
五、档案行政机构 1241
第四节 档案的收集 1241
一、档案收集工作的内容、意义和要求 1241
二、机关档案室的档案收集工作 1244
三、档案馆对档案的接收和征集 1245
第五节 档案的整理 1250
一、档案整理工作的内容与原则 1250
二、全宗的区分和排列 1252
三、全宗编号与排列 1256
四、全宗内档案的分类 1257
五、档案整理工作的组织 1261
第六节 档案的保管 1266
一、档案保管工作概述 1266
二、档案保管的物质条件 1267
三、档案库房管理 1269
四、档案使用过程中的维护和保护制度 1274
第七节 档案的登记与统计 1276
一、档案登记与统计概述 1276
二、档案登记工作 1277
三、档案统计工作 1282
第八节 档案的现代化管理 1290
一、计算机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 1290
二、文档一体化系统 1294
三、电子文件 1305
四、多媒体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 1315
附录 1319
一、中国共产党组织管理法规 1319
中国共产党章程 1319
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1339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1346
关于中国共产党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的规定 1373
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 1377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 1385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1389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1395
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1402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 1408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1413
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1429
中共中央关于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若干规定 1442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 1446
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组织部《关于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意见》的通知 1457
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 1460
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 1465
中共中央关于抓紧培养教育青年干部的决定 1470
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 1474
二、中国共产党公文处理法规 1478
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 1478
中国共产党中央和省(市)级机关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工作暂行条例 1487
中国共产党县级机关文书处理工作和档案工作暂行办法 1491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1494
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 1502
××省政府及办公厅发文文稿审理规程 1508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请示类公文处理规程 1512
国家秘密保密期限的规定 1515
文献保密等级代码 1517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 1519
文书档案案卷格式 1532
标点符号用法 1548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1557
常用公文术语汇介 1564
秘书国家职业标准 1580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 1594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 1599
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 1606
机关文件材料归档和不归档的范围 1613
档案库房技术管理暂行规定 1617
各级国家档案馆开放档案办法 1620
三、党务工作流程图 1622
建立党支部 1622
支部党员大会 1624
党支部委员会会议 1625
支委会向支部大会报告 1626
支委民主生活会 1627
支委理论学习 1628
党支部组织生活 1629
评选优秀党员 1630
追认党员 1631
发展党员 1632
预备党员转正 1634
接收预备党员或转正的决议 1635
入党宣誓 1636
党员鉴定 1637
民主评议党员 1638
党支部书记 1639
组织委员 1640
宣传委员 1641
青年委员 1642
保卫委员 1643
纪律检查委员 1644
支部工作总结 1645
整顿党支部 1647
接转党员组织关系 1649
交缴党费 1650
党课教育 1651
述职报告 1652
会议记录 1653
党小组会 1654
党员思想汇报 1655
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 1656
对工会工作的领导 1657
党的代表大会 1658
党委、党组民主生活会 1663
党委全体(或扩大)会议 1664
增补本级党委成员 1665
审批增补下级党委成员 1666
党委考核下级领导班子 1667
职工代表民主质询 1668
妇女代表大会 1669
党委秘书参加党委会议 1670
党纪案件立案 1671
党纪案件检查 1672
纪检信访 1674
基层组织党纪案件审理 1675
机关部门党纪案件审理 1676
劝退不合格党员 1677
自行脱党党员的除名 1678
对要求退党的党员处理 1679
处分党员 1680
承办文件 1681
批评性通报模式 1682
起草处分决定 1683
发展团员 1684
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 1686
处分违纪团员 1867
团组织开展竞赛活动 1689
组织青年联谊活动 1690
共青团代表大会 1691
工会代表大会 1692
职工代表大会 1694
职工代表提案征集和处理 1696
职代会推荐或选举厂长(经理) 1697
职代会审议企业重大决策 1698
贯彻上级指示 1699
检查工作 1700
工作总结 1701
调查研究 1702
承(催)办文件登记薄 1704
撰制公文 1705
表彰先进单位(个人) 1707
召开先进代表大会 1709
树立、宣扬先进典型 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