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张玉利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一 背景 1
二 研究意义 2
(一)促进企业成长理论的发展 2
(二)促进西部地区资源型企业的科学、快速发展 2
(三)促进相关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2
(四)引导西部地区企业发展和政府政策的取向 2
(五)对中、东部地区资源型企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
第二节 研究目标与内容 3
一 研究目标 3
二 研究内容 3
(一)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现状、特征研究 3
(二)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的影响因素及成长机理研究 3
(三)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成长或发展模式研究 3
(四)培育西部地区资源型企业高成长的条件、措施、关键因素研究 4
三 研究对象的特征 4
(一)地理范围属于西部地区 4
(二)企业具有“资源型”、“高成长”和“大中型”三个特征 4
(三)资源类型为五大类资源 5
第三节 研究方案 5
一 研究对象的选择 5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原则 6
(二)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7
二 研究思路与方法 9
(一)研究步骤 9
(二)研究方法 10
(三)研究信度和效度 14
三 研究框架与结构 16
四 课题研究的组织形式与分工 16
第二章 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发展状况与特征 19
第一节 西部地区资源型企业发展概况 19
一 西部地区资源型企业集团发展情况分析 19
(一)西部地区资源型企业集团的地域分布 19
(二)西部地区资源型企业集团的资源类型及地域分布 20
二 西部百强企业中资源型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21
(一)西部百强企业中资源型企业销售收入规模分析 21
(二)西部百强企业中资源型企业的地域分布分析 22
(三)西部百强企业中资源型企业的资源类型及地域分布分析 22
三 西部上市公司资源型企业发展情况分析 23
(一)西部资源型上市公司区域分布分析 23
(二)西部资源型上市公司资源类型及其区域分布分析 24
(三)西部资源型上市公司产业类型及其区域分布分析 25
第二节 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发展状况 27
一 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上市公司发展状况分析 27
(一)西部资源型高成长上市公司地域分布情况分析 28
(二)西部资源型高成长上市公司的资源类型及其成长性分析 29
(三)西部资源型高成长上市公司产业类型及其地域分布分析 30
二 西部非国有控股和非上市公司资源型高成长企业发展状况分析 32
(一)资源型高成长企业地域分布情况分析 32
(二)资源型高成长企业资源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分析 33
(三)资源型高成长企业产业类型及其区域分布分析 34
第三节 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发展特征 35
一 基于西部各地的比较:西部资源型高成长企业发展特征(1) 35
(一)西部资源型高成长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均 35
(二)西部资源型高成长企业的资源类型分布不均 36
(三)西部资源型高成长企业的资源优势发挥不均衡 38
二 基于与中、东部地区的比较:西部资源型高成长企业发展特征(2) 42
(一)企业文化的形成具有西部地区的特征 42
(二)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促进企业成长 47
(三)资金与管理是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49
(四)人才本地化突出 49
第三章 西部地区资源型企业的高成长影响因素研究 50
第一节 企业高成长影响因素文献回顾 50
一 企业成长的外因 50
(一)政治、经济环境因素 50
(二)转制因素 51
(三)产业因素 51
(四)市场竞争因素 51
(五)产业集群的作用 51
(六)区域品牌 52
二 企业成长的内因 52
(一)资源成长论 53
(二)技术成长论 53
(三)企业家行为影响论 54
(四)企业文化成长论 54
(五)企业战略成长论 55
(六)企业结构变化成长论 55
三 小结 56
第二节 西部地区资源型企业的高成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57
一 西部地区资源型企业高成长影响因素界定 57
二 问卷调查与统计 60
三 层次分析法分析 63
四 聚类分析 66
五 结论与分析 68
(一)从不同产业企业的角度分析 68
(二)从可再生资源型和非再生资源型企业的角度分析 70
第四章 西部地区资源型企业高成长机理分析:外部因素的作用 73
第一节 西部地区优势资源与资源型企业高成长 73
一 优势资源:品质与产能优势的主要来源 73
(一)奶资源对于品质与产能优势的作用 73
(二)肉资源对于品质与产能优势的作用 74
(三)绒资源对于品质与产能优势的作用 76
(四)农产品资源对于品质与产能优势的作用 77
(五)矿藏资源对于品质与产能优势的作用 78
(六)旅游资源对于品质与产能优势的作用 78
二 优势资源:低成本优势的重要来源 78
(一)奶资源对于低成本优势的作用 78
(二)肉资源对于低成本优势的作用 79
(三)矿藏资源对于低成本优势的作用 80
第二节 西部资源型产业集群与资源型企业高成长 80
一 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集群特征 81
(一)纵向一体化水平高 81
(二)政府作用突出 82
(三)资源禀赋是形成产业集聚的最初诱因 83
二 西部地区的资源型产业集群类型分析 83
(一)初级平台模式 83
(二)点状模式结构 83
(三)雁形模式结构 84
三 西部资源型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演进——以“乳都”发展历程为例 86
四 西部地区资源型产业集群与企业高成长的关系:互动成长 92
(一)高成长企业对产业集群的作用——以羊绒加工业为例 92
(二)产业集群对企业高成长的作用——以羊绒加工业为例 96
第三节 产业发展和企业竞争与西部资源型企业高成长 97
一 产业发展对企业高成长的作用 97
(一)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情况 98
(二)非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情况 100
二 企业竞争对企业高成长的作用 102
(一)竞争改善企业高成长的环境 102
(二)竞争互动促进了企业在质的方面成长 103
(三)竞争的消极作用与竞合 106
第四节 西部地区政府政策与企业高成长 107
一 西部地区政府政策对非再生资源型企业的作用明显 107
二 地方政府为企业提供成长平台 107
(一)制度和政策供给 108
(二)公共品供给 109
(三)资金供给 109
三 基于集群优势的地方政府政策 109
(一)集群形成阶段的地方政府政策作用 110
(二)集群竞争力形成阶段的地方政府政策作用 110
(三)产业集群创新优势培养阶段的地方政府政策作用 111
第五节 西部区域品牌形象与企业高成长 111
一 区域品牌对可再生资源型企业产品形象的塑造 112
二 区域品牌对可再生资源型企业品牌的塑造 112
(一)西部区域品牌为企业带来绿色品牌认知 112
(二)区域品牌为企业带来绿色品牌联想 113
三 区域品牌的外部性与可再生资源型企业的成长 113
(一)区域品牌形象推动企业建立自有品牌 114
(二)区域品牌推动企业不断创新 115
(三)区域品牌提高产业集群的根植性 115
第五章 西部地区资源型企业高成长机理分析:内部因素的作用 117
第一节 经营资源对西部地区资源型企业高成长的作用 117
一 资金对资源型高成长企业的推动作用 118
(一)再生资源型企业的资源季节性采购 118
(二)资金密集型产业的生产设施投入 119
二 企业领导对高成长企业的关键作用 120
(一)领导通过把握外部机会而促进企业高成长 120
(二)企业领导影响企业快速发展的战略目标 120
(三)企业领导在企业成长初期的重要作用 121
(四)企业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关键作用 121
三 具有西部特征的企业文化对企业高成长的作用 122
四 西部本土化的人力资源对企业高成长的作用 122
(一)低成本的劳动力促进着西部资源型企业高成长 122
(二)适宜的人力资源是西部资源型企业高成长的基础 123
五 资源开发与加工技术对高成长企业的作用 124
六 体制/组织对西部资源型企业高成长的作用 125
(一)企业经营机制与体制改革是西部资源型企业高成长的起点 125
(二)适时的组织结构变革促进西部资源型企业高成长 125
第二节 企业战略对西部地区资源型企业高成长的作用 126
一“领袖”型战略意图推动高成长企业发展 126
二 快速型战略目标抓住了产业发展的机会 128
(一)产业发展机会是高成长企业发展的空间 128
(二)以快速型战略目标抓住了产业发展的机会 129
三 经营资源整合为战略目标的完成提供了保障 132
(一)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资源配置和整合的两个层面 132
(二)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资源配置和整合的途径 133
第三节 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对产业关键发展因素的把握 134
一 基于西部资源型企业的研究:KSF可分为生存因素和发展因素 134
二 羊绒制品高成长企业对产业的关键发展因素的把握 136
(一)明确的产品市场定位 137
(二)较强的资源采购与控制能力 138
(三)较高的技术水平与新产品开发能力 138
(四)大规模的营销网络与成功的品牌形象 138
三 乳制品高成长企业对产业的关键发展因素的把握 139
(一)较强的奶源基地控制与建设能力 139
(二)卓越的绿色营销 140
(三)迅速扩大生产规模 141
四 肉制品高成长企业对产业的关键发展因素的把握 141
(一)成功塑造绿色品牌形象 141
(二)成功突破制约传统产业发展的瓶颈 142
(三)大规模构建企业直接控制的营销网络 142
(四)有效控制优势肉源 142
五 农产品加工业高成长企业对产业的关键发展因素的把握 143
(一)基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 143
(二)突破农产品深加工技术 143
(三)基于名牌战略向更广阔的市场营销 144
六 旅游业高成长企业对产业的关键发展因素的把握 144
(一)有效控制旅游资源 144
(二)提高产业链各环节的营销能力 145
(三)有效整合旅游产业链 145
七 冶金、煤炭和水泥产业高成长企业对产业关键发展因素的把握 146
(一)能够占有与控制资源 146
(二)能够顺应与利用产业政策 147
(三)能够把握市场供需机遇 147
(四)能够有效控制成本 148
第六章 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的成长过程及其内部关键驱动因素 149
第一节 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成长历程的个案分析 149
一 再生资源高成长企业发展历程的个案分析 149
(一)新疆中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长个案分析 149
(二)陕西旅游集团发展历程成长个案分析 151
二 非再生资源型高成长企业发展历程的个案分析 152
(一)库博红烨有限责任公司成长个案分析 152
(二)乌兰水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长个案分析 153
第二节 多重案例分析: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的成长过程 155
一 企业高成长的起点 155
二 成长特征:主要以“生产成长”和“市场成长”交替成长为主 156
三 成长过程:“生产”、“市场”和“资源”成长的动态均衡发展 157
第三节 多重案例分析: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的成长驱动因素 160
一 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的成长驱动因素 160
二 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的成长驱动因素特征 162
第七章 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基于资源优势整合产业链的成长模式 163
第一节 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整合产业链成长模式的内涵与动因 163
一 基于资源优势整合产业链的成长模式的内涵和类型 163
二 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整合产业链成长模式的动因 164
(一)实现“生产成长”、“资源成长”和“市场成长”的动态均衡发展 164
(二)降低交易费用 165
(三)调整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分配,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165
第二节 基于资源优势整合产业链的成长模式:产业化经营模式 166
一 西部农业资源型高成长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166
(一)农业资源型高成长企业选择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背景 166
(二)农业资源型高成长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形式 169
(三)农业资源型高成长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的特征 170
(四)农业资源型高成长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成功之处 171
二 西部羊绒制品高成长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172
(一)羊绒制品型高成长企业选择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背景 172
(二)羊绒制品高成长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形式——“贸工牧一体化” 173
三 西部乳业高成长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174
(一)乳业高成长企业选择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背景 174
(二)乳业高成长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分析 175
四 西部肉食品高成长企业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178
(一)肉食品高成长企业选择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背景 178
(二)肉食品高成长企业选择产业化经营模式 179
第三节 基于资源优势整合产业链的成长模式:一体化发展模式 181
一 西部水泥业高成长企业的“多重”纵向一体化“复制”发展模式 182
二 西部冶金业高成长企业的“可持续”一体化发展模式 183
三 西部旅游业高成长企业的“集团”一体化发展模式 184
(一)西部旅游业高成长企业的“集团”一体化发展模式的主要形式 185
(二)西部地区旅游高成长企业选择一体化“集团”发展模式的基本原因 187
四 西部煤炭业高成长企业的“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 188
(一)基于“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形成 188
(二)基于“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原因 189
第八章 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基于资源优势发展绿色产业的成长模式 190
第一节 西部地区发展绿色产业的条件 190
一 资源优势对发展绿色产业的重要性 190
二 西部地区可再生资源型企业发展绿色产业的条件 191
(一)具有资源开发利用优势 191
(二)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潜力 191
(三)具有有利的政策制度条件 192
(四)具有较好的环境质量优势 193
三 西部地区非再生资源型企业发展绿色产业的条件 193
(一)具备产业链资源组合优势 193
(二)具备有利的政策制度条件 194
第二节 再生资源型高成长企业发展绿色产业的成长模式 195
一 西部可再生资源型高成长企业发展绿色产业的基本模式 195
(一)高科技与地区优势资源相结合 195
(二)产业化经营 196
(三)实现环境保护、农民增收、企业发展共赢 197
二 传统农业(种植业)高成长企业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198
(一)高科技与地区优势资源相结合,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 198
(二)产业化经营 200
(三)实现环境保护、农民增收、企业发展共赢 202
三 肉类产业高成长企业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203
(一)高科技与地区优势资源相结合 203
(二)绿色产业化经营 204
(三)农牧民增收、环境保护、企业增效 207
四 羊绒加工业高成长企业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207
(一)高科技与地区资源优势相结合 207
(二)产业化经营 208
(三)农牧民增收、环境保护、企业增效 211
五 乳品加工业高成长企业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212
(一)高科技与地区资源优势相结合 212
(二)绿色产业化经营 213
(三)农牧民增收、环境保护、企业增效 216
第三节 非再生资源型高成长企业发展绿色产业的成长模式:循环经济 217
一 西部地区水泥高成长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18
(一)企业层次的循环经济系统 218
(二)企业群落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 220
(三)社会整体循环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 221
二 西部地区冶金高成长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23
(一)企业层次的循环经济系统 223
(二)企业群落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 224
(三)社会整体循环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 225
三 西部地区煤炭、电力高成长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25
(一)企业层次的循环经济系统 226
(二)企业群落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 227
(三)社会整体循环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 228
第九章 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基于资源优势的企业高成长“突破型”发展模式 230
第一节 创业企业获得高成长的发展模式——“蒙牛”模式 231
一 创业企业资源外取的条件 231
(一)内部具有资源外取的杠杆支点:优势资源 231
(二)企业资源外取之外部条件:市场资源供给 232
二 创业企业资源外取的方式 232
(一)关系联结方式:资源借用和免费搭乘 232
(二)交易获取方式:引入投资和外投控股 234
(三)协作互利型:利益争夺与互动合作 235
三 创业企业资源外取成功的关键因素 236
(一)识别自身的优势资源 236
(二)寻找合适的资源供应商 237
(三)选择最佳的外取模式 237
(四)兼顾灵活与可控 238
四 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蒙牛创业成长 238
(一)蒙牛创业成长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238
(二)蒙牛创业成长资料的主轴译码 240
(三)蒙牛创业成长资料的选择性译码 241
五 扎根研究结论:创业企业高成长——“蒙牛”的“资源外取”模式 241
第二节 困境企业转化为高成长企业的发展模式——“库博红烨”模式 243
一 洞察脱困的“突破口” 244
二 明晰关键驱动因素 245
三 关键驱动因素上的突破 246
(一)第一步“自我超越,脱困成长” 246
(二)第二步“借势整合外部资源,持续高成长” 248
四 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库博红烨脱困成长 250
(一)库博红烨脱困成长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251
(二)库博红烨脱困成长资料的主轴译码 252
(三)库博红烨脱困成长资料的选择性译码 254
五 扎根研究结论:困境企业高成长——“库博红烨”的“低成本突破”模式 254
第三节 农业资源型企业实现高成长的发展模式——“宁夏红”模式 256
一 寻找农业资源产业技术创新的“突破口” 256
(一)寻找技术创新突破点的前提:观念更新 256
(二)技术创新的立足点:企业现有产业与当地特色资源产业的结合 257
二 从技术创新到产品创新和产业发展 258
(一)整合外部技术资源进行技术创新 258
(二)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价值的体现 258
(三)从产品创新到产业发展的推动 259
三 企业技术领先成长动因分析 259
(一)以技术领先实现对传统资源利用与开发的突破 260
(二)以技术领先建立进入障碍 260
四 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宁夏红创新成长 260
(一)宁夏红创新成长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260
(二)宁夏红创新成长资料的主轴译码 262
(三)宁夏红创新成长资料的选择性译码 264
五 扎根研究结论:传统资源企业高成长——“宁夏红”的“技术创新”模式 264
第十章 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高成长的条件与措施 266
第一节 培育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的必要性 266
一 改变西部地区企业规模小的发展现状 266
二 改变成长型企业发展不均衡的状态 267
三 充分发挥西部地区资源禀赋的作用 267
四 改变西部农、牧业结构落后的局面 267
第二节 西部资源型企业高成长的有利与不利因素——基于中/东部地区的比较 268
一 西部地区资源型企业高速成长的有利条件 268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创造的历史机遇 268
(二)西部资源优势成为培养企业高速成长的重要条件 269
(三)西部地区存在较多的比较优势产业 270
二 西部地区资源型企业高速成长的不利因素 271
(一)中央和地方在非再生资源利用关系上不协调 271
(二)农业水利条件差,交通不便 273
(三)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 273
(四)原材料、能源等基础产业的价格偏低 274
(五)市场发育不足 274
(六)人才缺乏 275
(七)资金筹集较难 276
第三节 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的实现路径:政府举措 277
一 基于政府的研究:西部资源型企业实现高成长的培育思路 277
二 资源政策:中央和地方的资源利益关系处理与资源产业的持续 278
(一)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资源利益关系 278
(二)对主导资源产业选择、扶持政策 279
(三)制定不可再生资源型产业的适度利用和产业接续政策 280
(四)制定可再生资源型的优化升级政策 281
三 财政税收政策:财政倾斜与税收、资源补偿费政策的修订 281
(一)财政政策扶持 282
(二)税收政策的有效调整和资源补偿机制的建立 282
四 金融政策:投融资机制创新和差别化的货币政策 284
(一)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 284
(二)金融业的重点支持 285
(三)构建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和生态循环的金融服务体系 285
(四)实行有差别的区域性货币政策 285
五 人才政策:企业家成长机制的建立和人才政策执行力的提高 286
(一)推动企业家的成长机制建立 286
(二)人才政策执行力的提高 288
六 市场培育政策:提高市场化水平、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和塑造区域品牌 288
(一)建立利于企业高成长的市场环境 288
(二)促进产业集群形成 289
(三)惩罚品牌投机者,塑造区域品牌 290
七 技术促进政策:技术革新和非再生资源型企业的技术升级 291
(一)促进资源型企业对新技术的投入 291
(二)鼓励非再生资源型企业的技术升级 292
八 可持续发展政策: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 293
(一)促进资源型企业实现循环经济 293
(二)制定并执行完善的环境保护政策 294
第四节 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的实现路径:企业举措 294
一 基于企业的研究:西部资源型企业实现高成长的发展思路 294
二 合理识别、选择资源优势产业作为企业重点经营领域 295
(一)企业促进自身高成长的起点 295
(二)优势资源产业识别、选择的基本原则 295
三 确立企业“三维发展战略” 297
(一)发挥资源为立足点,发展绿色产业 297
(二)市场拓展:全国与国际市场战略 298
(三)产业延伸:一体化战略 298
四 提高对外资源整合能力,解决经营资源不足 298
(一)整合外部经营资源是实现快速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298
(二)积累企业优势资源是提高企业对外资源整合能力的基础 299
(三)抓住机遇,改变战略逻辑是提高整合资源能力的核心 300
五 提高资金管理能力,保障企业持续发展 301
(一)提高支撑企业高成长的资金筹措能力 301
(二)提高促进资金密集型企业高成长的理财能力 303
(三)加强资金管理,避免高成长企业资金链断裂 303
六 依靠技术创新,提高资源优势到产品竞争优势“转化率” 304
(一)以一流的技术设备保障企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竞争优势 304
(二)利用高科技手段建立产品差异化、低成本竞争优势 305
七 提高企业管理创新能力,促进资源型企业可持续成长 306
八 培育支持资源型企业持续高成长的企业文化 307
(一)高度重视优秀企业文化建设 307
(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 307
(三)注重创新文化的培育 308
(四)团结精神的培育 308
第十一章 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的关键:资源优势的“巩固—转化—发挥” 310
第一节 资源优势的巩固:“三阶段”资源战略的实施 311
一 资源已成为西部地区资源型企业高成长的战略资源 311
二西部地区主要资源的战略资源特征 312
(一)奶源的战略资源特征 312
(二)肉源的战略资源特征 313
(三)绒资源的战略资源特征 313
(四)农产品资源的战略资源特征 314
(五)矿藏资源的战略资源特征 315
(六)旅游资源的战略资源特征 316
三 西部资源型企业高成长的“三阶段”资源战略 317
(一)西部乳品业企业高成长的“三阶段”资源战略 318
(二)肉食品企业高成长的“三阶段”资源战略 321
(三)羊绒制品企业高成长的“三阶段”资源战略 326
(四)农产品加工企业高成长的“三阶段”资源战略 330
(五)冶金企业高成长的“三阶段”资源战略 331
(六)水泥企业高成长的“三阶段”资源战略 332
(七)煤炭企业的资源战略 333
第二节 资源优势的转化:从资源优势到产品竞争优势 334
一 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竞争优势的重要性 334
二 资源优势到产品竞争优势“转化率”的提高 335
(一)选择能够发挥资源优势的竞争战略 335
(二)实现从资源优势到产品竞争优势的“高效转化” 336
(三)可再生资源型企业实现高“转化率”的途径 337
(四)非再生资源型企业实现高“转化率”的途径 339
第三节 资源优势的发挥:持久竞争优势的建立 343
一 西部地区资源型企业持久竞争优势建立的有效途径 343
二 基于资源优势建立防护机制 346
(一)基于资源构建产业价值链模仿障碍 346
(二)迅速占据资源地建立先动者优势 347
第十二章 实证分析 350
第一节 呼和浩特乳品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其对高成长企业的作用 350
一 呼和浩特乳业集群概况 350
二 呼和浩特乳业集群的形成过程 351
三 呼和浩特乳业集群对企业高成长的作用 353
(一)社会资源 353
(二)集群文化 353
(三)外部经济 354
(四)信息交流与技术扩散 354
第二节 陕西旅游集团高成长机理分析 355
一 陕西旅游集团基本情况 355
二 陕西旅游集团发展历程 356
三 陕西旅游集团高成长的关键因素 356
(一)陕西旅游集团高成长的外部因素 356
(二)陕西旅游集团高成长的内部因素 360
四 陕西旅游集团对产业成功关键因素的把握 363
第三节“小肥羊”基于资源优势整合产业链的发展模式 364
一 横向一体化成长 365
二 纵向一体化成长 366
(一)前向一体化 367
(二)后向一体化 367
第四节 宁夏红基于资源优势发展绿色产业的发展模式 369
一 绿色产业发展的机理 369
二 宁夏红枸杞产业集团绿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模式 370
(一)高科技与地区优势资源相结合,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 370
(二)产业化经营 371
(三)实现环境保护、农民增收、企业发展共赢 374
第五节 乌兰水泥集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75
一 乌兰水泥集团及其循环经济系统 375
(一)资源型子循环系统的运行 376
(二)生态型子循环系统的运行 376
(三)社会型子循环系统的运行 376
二 乌兰水泥集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机理 377
(一)循环经济促进产业链整合 377
(二)循环经济促成节约型企业文化形成 379
(三)循环经济形成产品成本优势 380
(四)循环经济造就绿色品牌 381
第十三章 研究结论、特色与展望 382
第一节 研究结论 382
一 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状况与特征 382
(一)西部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 382
(二)企业文化等具有西部地区的特征 383
二 影响西部可再生和非再生资源型高成长企业的主要因素的异同 383
三 影响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主要因素的作用机理 384
(一)外部影响因素对资源型企业高成长的作用 384
(二)内部影响因素对资源型企业高成长的作用 385
四 西部资源型高成长企业的成长过程及其内部关键驱动因素 385
(一)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的高成长起点 385
(二)成长特征:主要以“生产成长”和“市场成长”交替成长为主 386
(三)成长过程:“生产”、“市场”和“资源”成长的动态均衡发展 386
五 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基于资源优势的发展模式 386
(一)西部资源型高成长企业基于资源优势整合产业链的成长模式 386
(二)西部资源型高成长企业基于资源优势发展绿色产业的成长模式 388
六 提出了西部地区资源型企业高成长所面临的问题 392
(一)中央和地方对非再生资源利用关系不协调 392
(二)市场体系不完善、缺乏人才和资金 393
(三)自然和人文环境较差 393
七 培育西部地区资源型企业高成长的措施 394
(一)培育西部地区资源型企业高成长:企业措施 394
(二)培育西部地区资源型企业高成长:政府相关政策 395
(三)培育西部地区资源型企业高成长的关键:资源优势的“巩固、转化与发挥” 395
第二节 研究特色 398
一 研究产业多 398
二 研究地区跨度大 399
三 研究视角宽 399
第三节 创新成果 400
一 提出了影响西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400
二 揭示了产业关键成功因素可分为关键生存和关键发展两类因素 400
三 探索性描述了西部地区资源型企业的成长规律的特征 401
四 分析了产业集群与企业高成长的互动关系 402
五 系统地阐明了基于资源优势发展绿色产业的西部地区企业发展模式 402
六 政府政策 402
七 提出了资源型企业的“三阶段”资源战略 403
八 构建了资源优势的“巩固—转化—发挥”模型 404
第四节 未来研究方向 405
一 中部、东部地区资源型高成长企业的研究 405
二 中央企业在开发和利用西部地区非再生资源中的发展方式 405
附录 406
附表1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资源禀赋指数表 406
附表2全国资源禀赋指数汇总表 415
附表3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 416
附表4调查问卷表 419
参考文献 420
后记 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