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易翻译学的哲学依据 1
一 《周易》的命名之义 1
二 《周易》的基本构成 5
三 《周易》的主要性质 9
(一)《周易》是卜筮书 9
(二)《周易》是哲理书 10
(三)《周易》是历史书 11
(四)《周易》是科学书 11
(五)《周易》是百科全书 12
四 大易翻译学的哲学依据:易理 13
第二章 翻译含义 16
一 易之三义与译之三义 16
(一)易之三义 17
(二)译之三义 19
二 生生之谓易与生生之谓译 21
(一)生生之谓易 21
(二)生生之谓译 21
第三章 翻译本质 23
一 阴阳交感,万物以生 23
二 翻译本质:文化交易 25
第四章 翻译标准 28
一 “太和”翻译标准的哲学依据 28
二 “太和”翻译标准的特性 30
(一)“太和”翻译标准的整体性 31
(二)“太和”翻译标准的多样性 33
(三)“太和”翻译标准的审美性 35
(四)“太和”翻译标准的动态性 37
三 “太和”翻译标准的实现途径 38
第五章 翻译原则 44
一 求同存异 45
二 守经达权 53
第六章 翻译方法 56
一 阳译 56
二 阴译 63
第七章 翻译审美 70
一 审美本原:生命即美 71
二 审美表现:立象尽意 73
三 审美态度:贵时通变 77
四 审美境界:精义入神 81
五 审美理想:止于太和 83
第八章 翻译伦理 86
一 修辞立诚 89
二 利以合义 91
三 交通成和 94
四 以同而异 95
五 进德修业 98
第九章 翻译风格 103
一 风格的可译性 103
二 翻译风格与译者个性 108
三 译者风格与原作风格的统一 112
(一)材料选择:各从其类 112
(二)原文理解:心悟神解 115
(三)译文表达:适中得当 116
第十章 翻译距离 128
一 “翻译距离”概念溯源 128
二 翻译距离的成因 130
(一)时空距离 132
(二)语言距离 133
(三)文化距离 135
(四)心理距离 136
三 翻译距离的调整 137
(一)翻译距离调整的原则 137
(二)翻译距离调整的方法 142
第十一章 复译 151
一 “复译”界说 151
二 复译原因 152
(一)文本的开放性:文无定诠 153
(二)译者的主体性:言人人殊 158
(三)读者的差异性:人以群分 162
(四)语言的时代性:言随时变 165
三 复译策略 167
(一)纠错性复译:改错迁善 167
(二)改进性复译:渐臻至善 176
(三)建构性复译:见仁见智 185
(四)适应性复译:趋吉避凶 194
第十二章 翻译批评 203
一 翻译批评标准:中和 203
(一)“中和”翻译批评标准的哲学依据 203
(二)“中和”翻译批评标准的特性 207
二 翻译批评原则:善、公、实、全 216
(一)翻译批评原则:善 216
(二)翻译批评原则:公 222
(三)翻译批评原则:实 224
(四)翻译批评原则:全 226
三 翻译批评方法:三多 227
(一)翻译批评方法:多层次 227
(二)翻译批评方法:多视角 228
(三)翻译批评方法:多途径 229
第十三章 翻译生态环境 232
一 交感成和 233
二 和而不同 235
三 相生相克 237
四 生生不息 239
五 保合太和 240
参考文献 243
索引 260
后记 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