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艺术与科学的设计学思辨 3
引言 3
第1章 统合与分离 5
1.1 人脑思维的分工与融通机理 5
1.2 艺术与科学在设计层面的人为分离 12
1.3 “工艺美术”认知的误区 15
1.4 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 17
1.5 艺术与科学统合观的社会误读 23
1.6 科学对于设计学科建设的推动 25
1.7 基于国情的设计学艺术定位 30
1.8 整合艺术与科学的设计教育资源 38
第2章 设计学的本质属性 39
2.1 人与自然 40
2.2 事与物质 43
2.3 智与情操 46
第3章 东方文化与华夏文明 50
3.1 礼之基 51
3.2 度之道 56
3.3 气之韵 60
第4章 西方文化与欧陆文明 65
4.1 学术与宗教 67
4.2 宗教与政治 71
4.3 政治与变革 76
第5章 设计学的发展定位 85
5.1 基于艺术定位的设计学 85
5.2 基于技术定位的设计学 93
5.3 基于文化定位的设计学 97
结论:构建符合生态文明导向的设计学 102
参考文献 105
第2篇 设计的意识形态与文化战略 111
第6章 设计与意识形态 111
6.1 位于十字路口的设计 111
6.2 意识形态与现代性 117
6.2.1 “意识形态”观念的产生 117
6.2.2 意识形态的“现代”属性 120
6.2.3 设计的意识形态 122
第7章 设计的价值观 134
7.1 形式与功能 134
7.1.1 关于功能主义 134
7.1.2 功能与空间 138
7.2 舒适与卫生 145
7.2.1 追求舒适 145
7.2.2 洗浴方式与卫生观念 154
7.2.3 抽水马桶与城市文明 166
7.3 技术与工艺 172
7.3.1 技术与工艺的分野 172
7.3.2 两条道路 174
7.3.3 材料的选择 182
7.3.4 设计师的立场 195
7.4 装饰价值再认识 201
7.4.1 装饰的社会功能 201
7.4.2 装饰被抑制 207
7.4.3 装饰图案 214
第8章 设计与国家战略 221
8.1 作为先驱的德国 221
8.2 英国创意产业的示范作用 225
8.3 设计与日本产业政策 228
8.4 韩国的文化战略 232
8.5 美国的“意识形态”战略 237
8.6 国家力量与民族主义 242
8.6.1 全球化背景下的设计 242
8.6.2 “民族”与“国家” 245
8.6.3 设计中的误区 247
第9章 设计专业的学术脉络 249
9.1 现代设计的早期先驱 250
9.1.1 对新形式的渴望 250
9.1.2 现代工程技术的起步及影响 253
9.1.3 理性主义的脉络 257
9.1.4 复古主义及其影响 261
9.2 英国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263
9.2.1 1851年前后 263
9.2.2 关于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思考 268
9.3 法国、比利时和新艺术运动 272
9.3.1 新艺术运动的文化属性 272
9.3.2 新艺术运动与出版物 279
9.3.3 关于装饰艺术运动 281
9.4 德国设计与包豪斯 282
9.4.1 包豪斯之前 282
9.4.2 包豪斯的贡献 289
9.5 美国的新世界 294
9.5.1 希腊复兴风格的象征意义 294
9.5.2 城市公园与景观设计 301
第10章 中国设计教育的发展与困惑 308
10.1 中国设计教育的起步 308
10.1.1 从实业学堂到美育思想 308
10.1.2 新文化运动与美术留学 311
10.1.3 中国现代设计的兴起 312
10.2 新中国设计教育 314
10.2.1 酝酿时期 314
10.2.2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成立和磨难 316
10.2.3 教师来源 320
10.2.4 教学结构 322
10.3 中国设计教育的长期议题 324
10.3.1 工艺美术与设计 324
10.3.2 工艺美术与民间工艺 326
10.3.3 设计学院的结构 327
10.3.4 设计实践的地位和价值 328
10.3.5 从装饰图案看中国设计 331
第11章 难得的研究样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室内设计专业 336
11.1 中国室内设计的学科源头 336
11.1.1 法国的学院传统 337
11.1.2 中国的工匠传统 338
11.1.3 英国的手工艺传统 340
11.2 两个时期 341
11.2.1 室内设计专业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先天不足 341
11.2.2 室内设计专业大发展的背景与反思 346
11.3 三条线索 350
11.3.1 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 350
11.3.2 大学体系中的室内设计专业 353
11.3.3 电脑和网络的“入侵” 355
11.4 四点建议 358
参考文献 362
第3篇 设计学学科的理论与实践 371
第12章 概念之争 371
12.1 学科分类 372
12.2 设计与科学、艺术、技术 375
12.2.1 科学 375
12.2.2 科学与技术 377
12.2.3 艺术与技术 378
12.3 “设计艺术”与“设计科学” 379
12.4 “设计学”的知识范畴 382
12.5 小结 383
第13章 实践案例——半导体照明系统研究与创新设计 385
13.1 第一阶段——基础期 387
13.2 第二阶段——探索期 389
13.3 第三阶段——突破期 392
13.4 第四阶段——收获期 398
13.5 原型创新 403
13.6 小结 403
第14章 设计研究 404
14.1 三种类型的设计研究 404
14.2 大学里的产、学、研 408
14.3 研究与实践的关系 409
14.4 第三条路径—通过设计作研究 410
14.5 设计知识的生产 413
14.6 小结 416
第15章 知识结构 417
15.1 关于“知识” 418
15.2 设计师知道什么? 420
15.3 设计师的知识结构 420
15.4 “人性知识”与“物质性知识” 422
15.5 T形结构与“知行合一” 424
15.6 知识经济时代的设计学 425
参考文献 427
第4篇 意大利设计的历史与经验 431
第16章 文艺复兴:艺术与科学的融合 431
绪论 431
16.1 达·芬奇:科学研究与艺术表现 433
16.1.1 科学与绘画 435
16.1.2 机械学与建筑 440
16.2 布鲁内列斯基:作为建筑师的科学家 442
16.3 文艺复兴:成就艺术与科学的伟大时代 443
第17章 17—19世纪:意大利设计转型的时代 445
第18章 意大利现代设计中的艺术与科学 448
绪论 448
18.1 工业设计:艺术与科学的联姻 451
18.1.1 吉奥·庞蒂 451
18.1.2 奥利维蒂与埃托·索特萨斯 455
18.2 汽车设计领域:技术与创造性的结晶 458
18.2.1 宾尼法利纳公司 459
18.2.2 乔治亚罗和他的Italdesign 462
18.2.3 结语 465
18.3 以阿莱西为继续 465
结语 469
参考文献 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