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纪末的教育情结 1
一 从第三次全教会谈起 3
1.全新的认识 3
2.清醒的头脑 3
3.创新的精神 4
4.明确的任务 5
二 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6
1.科教兴国自上而下 7
2.国兴科教由下而上 9
三 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兴国 11
1.教育的基础性 12
2.教育的民主性 13
3.教育创新 14
4.教育的产业性 15
5.教育的全局性 16
6.高教大众化 18
7.教育法制化 18
四 世纪末的教育反思 20
1.新世纪教育面临的挑战 21
2.教育怎么办 30
第二章 挑挑中小幼教育的刺 37
一 中小幼学生的生存状态 38
1.“起床最早的是我” 39
2.不送孩子也得送书包 41
3.无奈的假期 42
4.考场战士 44
二 为师之道 46
1.制造自卑者的教师 47
2.重写一百遍 49
3.“师”以何“表” 51
4.罚骂学生何时了 53
三 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千年虫”问题 55
1.圣教模式 55
2.功名情结 58
3.君子动口不动手 60
4.国家主义 63
四 被包装的素质教育 70
第三章 第三只眼睛看高等院校 73
一 大师在哪里 74
二 课堂大逃亡 76
1.不点名也不逃课 78
2.点名就不逃课 79
3.点名也逃课 79
三 校园风情 80
1.校园的时事政治 80
2.节日狂欢 82
3.爱你到天亮 85
4.宿舍文化面面观 90
四 证书热的背后 95
1.内在的技能热 96
2.外在的形式热 98
五 考试法宝 101
1.处理好各种关系 101
2.搞好突击性复习 102
3.做好各种临场准备 102
4.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103
六 师生关系不等式 104
1.为了荣誉不计较 106
2.为了人格要计较 110
3.为了人情好计较 113
第四章 大学生择业难,难在何处 117
一 学生方面的问题扫描 118
1.能力成问题,特长无从谈起 119
2.不切实际的职业期望 121
3.脆弱敏感的求职心理 123
二 学校方面的责任分析 124
1.学校的声望、形象问题 125
2.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缺陷 125
3.就业教育欠缺 126
4.对人才市场开发不力 128
5.创业教育几乎是空白 130
三 社会方面的原因探秘 131
1.竞争的不公平性 132
2.人才需求的不合理性 134
3.社会经济形势方面的原因 137
4.基层对大学毕业生的消磨和排斥 138
四 家庭方面的障碍透视 140
1.艰难的包办代替 142
2.挑三拣四的心理作祟 143
3.不想出嫁的女儿 143
五 求职秘诀 145
1.精心包装 145
2.全面发动 148
3.重点突破 149
第五章 社会办学万花筒 152
一 探探教育买方市场的虚实 153
1.花钱也要买高质量的教育 153
2.花钱也要买高层次的教育 158
3.新时代的留学潮 160
二 社会办学狼烟四起 162
1.民办中小学的两个极端 163
2.职业教育不是镜中花 166
3.社会助学好行情 169
4.民办高校的生存状态 172
5.吹泡泡的民办学校 174
三 学历主义与教育快餐 176
1.高等教育的扫盲任务 178
2.文凭的现代制造方式 180
3.文凭的新用场 181
四 关于教育资源的思考 182
1.穷国办大教育 183
2.大国办穷教育 185
3.有钱人眼中的教育 186
4.肥水往哪里流 188
第六章 家庭教育四弹 195
一 一弹“龙子龙孙” 196
1.聪明有种 197
2.教子有方 199
3.光宗耀祖 202
二 二弹“第一教师” 203
1.父母是孩子心灵的教师 205
2.家庭是孩子的最高学府 208
3.家教是孩子的终身教育 209
三 三弹“爱”孩子 212
1.什么事都不让做 213
2.什么好吃的都买 214
3.什么名牌都给 217
4.什么委屈都没受过 218
四 四弹“苦”孩子 222
1.圣人家长 223
2.以骂代教 224
3.以罚代管 226
4.撒手不管 228
第七章 探探教育研究的脉搏 230
一 教育研究从哪里来 232
1.教育研究一条龙 233
2.得来全不费功夫 233
3.会议开出来的成果 235
二 教育研究到何处去 237
1.领导贴金好效果 238
2.学校创优要成果 239
3.晋升职称定乾坤 241
4.评定先进好帮手 242
三 关于学者与良师的遐想 243
1.著而不述 244
2.述而不著 246
3.且著且述 248
四 从教育理论到教育实践再到教育实验 250
1.从教育的四次革命谈起 250
2.从经验性教育研究到理论性教育研究 251
3.现代教育研究的逆命题 252
4.从理论性教育研究到实验性教育研究 256
第八章 永远的教育批评 259
一 教育批评的空间 261
1.探索性的教育批评 262
2.建设性的教育批评 263
3.发展性的教育批评 264
二 教育批评的自由度 266
1.师生之间的教育批评 266
2.教师之间的教育批评 267
3.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教育批评 268
4.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之间的教育批评 269
5.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教育批评 270
6.教育与社会之间的教育批评 272
三 教育批评的角色定位 273
1.民主个性化原则 274
2.实证实践性原则 275
3.整体发展性原则 276
4.科学艺术性原则 276
5.协同创新性原则 277
四 教育批评与中国新世纪的教育发展 278
1.树立新世纪教育批评的精神风范 280
2.教育批评与新世纪教育观念现代化 282
3.教育批评与新世纪的教育生态 284
参考文献 291
后记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