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浪漫主义及其遗产 1
浪漫主义的多副面孔 2
音乐与社会 7
1830年 8
浪漫主义音乐大师 11
贝多芬Ⅱ 11
帕格尼尼 22
韦伯 24
舒伯特 26
柏辽兹 32
门德尔松 36
舒曼 39
肖邦 45
李斯特 50
瓦格纳 56
19世纪的音乐剧 60
瓦格纳Ⅱ 60
意大利歌剧 68
罗西尼 76
多尼采蒂、贝里尼 81
威尔第 82
普契尼 87
法国歌剧 91
柏辽兹 94
古诺 96
奥芬巴赫 98
比才 101
俄罗斯歌剧 102
捷克歌剧 109
浪漫主义遗产和民族乐派 112
意大利与德国 113
勃拉姆斯 114
布鲁克纳 119
马勒 124
法国乐派 130
弗兰克 131
圣乐学院 133
夏布里埃 135
福莱 138
英国乐派 140
西班牙乐派 141
俄国乐派、“强力五人集团” 143
柴可夫斯基 147
捷克乐派 149
斯堪的纳维亚乐派 152
浪漫主义时代的小结 154
轻音乐 156
音乐学与音乐批评 157
留声机 158
第二章变化的世纪,或对体系的全面质疑 163
20世纪的曙光 164
20世纪音乐的独特性 169
质疑与多样性 169
不协和音的解放 171
与听众的关系 176
主要潮流 179
德彪西 179
德彪西与拉威尔 190
拉威尔 193
勋伯格 202
贝尔格 209
韦伯恩 211
斯特拉文斯基 217
主流的边缘 228
法国派 228
萨蒂 230
德国 233
民族潮流 238
西班牙 238
捷克斯洛伐克 244
其他民族乐派 245
美洲 247
傲慢与秩序的回归 251
1918—1940年 251
科克多 253
六人团 256
兴德米特 267
普罗科菲耶夫 268
其他经典音乐家 272
音乐内心的探索 274
德彪西的遗产 274
斯克里亚宾 275
巴托克 276
瓦雷兹 285
若利韦 289
青年法兰西小组 293
梅西昂 294
序列音乐的复生:从奴役到自由 304
新潮流 304
布列兹 308
走出死胡同 310
达拉皮科拉 314
20世纪的歌剧 316
《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 317
亚纳切克 320
施特劳斯 321
贝尔格 322
勋伯格Ⅱ 324
达拉皮科拉Ⅱ 326
拉威尔Ⅱ 328
法雅、巴托克 329
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 330
法国人 330
奥尔大 332
韦尔 333
梅诺蒂 335
布里顿 335
新歌剧 341
新音乐的趋向:曙光还是黄昏? 344
音乐产业的抵制 345
音乐机构的抵制 346
集权主义 346
介入音乐 348
电声音乐 350
音乐与偶然 354
希纳基斯 355
开放形式 357
矫饰主义和招摇撞骗 359
记谱法 363
前景展望 365
听之愉悦 366
音乐与社会 372
爵士乐 372
消费音乐 373
听众、社会 375
未来 375
附录 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