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一 选题的目的 1
二 研究的现状 2
三 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8
四 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研究的界定 9
(一)相关概念辨析 9
(二)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16
(三)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缘起 19
第二章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发展轨迹 26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开端(十月革命以前) 26
(一)开启俄国化哲学教育 26
(二)科学“灌输”方法的形成 29
(三)从自发走向自觉 30
二 苏联哲学教育的多样化时期(十月革命以后至20世纪20年代末) 31
(一)开展大众化教育的探索 32
(二)哲学教育的“百花齐放” 37
三 苏联哲学教育的一体化时期(20世纪30—50年代中期) 42
(一)哲学教育的一体化机缘 42
(二)哲学教育的一体化进程 45
四 苏联哲学教育的改革和稳定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 51
(一)赫鲁晓夫时期哲学教育改革 51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哲学教育平衡发展 60
五 苏联哲学教育的蜕变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苏联解体) 63
(一)充满矛盾的意识形态教育改革 64
(二)民主化和公开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挑战 66
(三)用抽象的人道主义代替历史唯物主义 68
第三章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70
一 教育目标具有指向性 70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共产主义的统一 71
(二)实现目标的条件和手段 72
(三)实现目标的过程 73
二 教育对象具有普遍性 75
(一)哲学教育的单一主体 76
(二)涵盖全体民众的哲学教育 78
三 教育原则强调系统性 82
(一)科学性和彻底性相统一 82
(二)具体科学和哲学相结合 84
(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相统一 86
(四)理论辩护和政治批判相统一 88
四 教学运行制度化 90
(一)编制教学大纲的制度 91
(二)编写教科书的制度 93
(三)管理教学部门的制度 94
(四)开展课堂教学的制度 94
五 教学内容体系化 96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生形态 97
(二)“两个主义”为主干的哲学教学体系 98
(三)“两个主义”体系的历史作用 101
第四章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得失 104
一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之“得” 104
(一)传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104
(二)巩固了意识形态教育的基础 111
(三)培养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 116
(四)促进了社会主义国家哲学教育的发展 120
二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之“失” 123
(一)哲学教育行政化 123
(二)哲学教育简化为政治斗争工具 127
(三)哲学教育的教条主义倾向 131
(四)政治运动破坏了哲学教育生态 133
(五)理论教育与实践脱节 137
(六)马克思主义教育整体性缺失 139
(七)哲学教育的“人道主义”嬗变 141
第五章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启示 145
一 警钟长鸣:苏联意识形态僵化滥觞于哲学教育的失误 14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苏联意识形态建设 145
(二)反思苏联解体与哲学教育探索 149
(三)以苏为鉴,回归哲学教育本性 152
二 返本开新:突破苏联哲学教学体系 159
(一)苏联哲学的传入 160
(二)新中国哲学教学的苏联情结 161
(三)对苏联哲学教学体系的改革 165
(四)超越苏联哲学教学体系 169
三 防微杜渐:哲学教育应对社会思潮的干扰 173
(一)苏联马克思主义与各种社会思潮 174
(二)反观我国主要社会思潮 176
(三)吸取苏联教训,科学引领社会思潮 182
参考文献 186
后记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