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第一章 斗牛起源 7
第一节 牛与稻作民族 8
稻作传统 8
牛与稻作 9
养牛传统 10
第二节 斗牛与农事农耕 12
牛与农耕 12
斗牛与农事 13
第三节 牛与战争 14
苗族斗牛与“火牛阵战法” 14
斗牛活动与诸葛亮南征传说 14
侗族斗牛的军事源头 16
第四节 牛与祭祀 17
牛牺牲在苗侗民族享有崇高地位 17
牛与重大仪式、重大典礼和祭祖 18
第五节 斗牛与神明判决 23
为个人利益争讼 23
为集团利益争讼 23
第六节 斗牛娱神娱人 24
娱神娱人 24
铁杆牛迷 25
第二章 文化内涵与特征 27
第一节 文化内涵 28
祖先崇拜 28
生殖崇拜 30
农耕崇拜 30
民族心理 32
村寨荣誉 35
第二节 文化特征 39
民族性 39
地域性 40
群体性 40
节庆性 41
象征性 42
吉祥性 44
第三章 传统斗牛 47
第一节 牛王 48
牛王的产生 48
牛王的礼遇 49
牛王的处理 50
第二节 相牛 50
基本方法 50
具体方法 55
第三节 买牛 57
斗牛的来源 57
买主 58
买牛习惯法 58
结“牛亲家” 61
客套和礼仪 61
第四节 迎牛 61
迎牛 61
贺牛 62
第五节 养牛 63
饲养经验 63
养“众牛” 66
第六节 驯牛 67
力量训练 67
心理训练 67
战术技巧训练 68
第七节 斗牛场 68
传统斗牛场 68
斗牛场传说 69
斗牛场与传统社会组织 70
斗牛场的习惯法则 72
第八节 角斗 72
角斗程序 73
角斗技巧 74
角斗风格 76
观赏经验 77
第九节 角斗制度 80
角斗时间 80
角斗地点 81
发起规则 82
资格限定 83
角斗方式 84
第十节 禁忌 87
买牛禁忌 88
出圈禁忌 88
防御禁忌 88
人员禁忌 89
时间禁忌 89
第四章 斗牛产业 91
第一节 产业概述 92
发展历程 92
产业形成 93
第二节 场馆经营 95
第三节 文化旅游 97
第四节 斗牛资源 98
资源总量 98
资源来源 98
养殖基地 99
第五节 组织管理 99
管理机制 99
斗牛协会 100
赛事机构 100
安全管理 101
第六节 文化品牌 101
品牌树立 101
品牌传播 102
文化论坛 103
第七节 区域分布 105
凯里市 105
雷山县 109
黎平县 110
锦屏县 111
榕江县 113
天柱县 114
丹寨县 115
台江县 115
施秉县 116
剑河县 116
从江县 117
镇远县 117
黄平县 117
麻江县 118
第五章 牛文化印记 119
第一节 民族工艺 120
牛鞍 120
花塔 120
蜡染 120
刺绣 121
“牛角龙” 121
剪纸 121
银饰 121
第二节 建筑构件 123
第三节 民族服饰 124
第四节 民族舞蹈 125
第五节 民族体育 126
摔跤与角抵戏 126
民间武术 126
棋类游戏 126
斗木牛游戏 127
第六节 民族食品 129
酸汤牛肉 129
牛瘪 129
狗肉汤锅 130
乌米饭 130
第七节 牛的歌词 130
赞牛旋 130
水牛歌 131
斗牛歌 137
牛字经 139
够勇梭买牛 140
白水牛 145
第八节 民族风情 148
热情好客 148
待客习惯 149
第六章 斗牛故事 151
第一节 牛王故事 152
雷公山牛王 152
尚重悲壮斗牛 154
绞洞牯牛 154
上寨、仁里的众牛 156
鸦口“少林寺” 157
凯里舟溪“抠眼王” 158
第二节 人物故事 159
“苗寨斗牛一枝花”李灵婷 159
雷山斗牛元帅陆老吹 160
碰牯撞开致富路 161
“金老板”改行搞斗牛 163
企业家杨时兰的斗牛情结 164
凯里斗牛现场解说“名嘴” 165
相牛、医牛大师文治国 167
附录 171
附录1牛的来历 172
附录2斗牛的来历(锦屏) 172
附录3侗族斗牛词 173
附录4水牛与老虎 175
附录5祭鼓歌(节选) 175
附录6杀牛祭鼓歌词(节选) 176
附录7四月八 177
附录8黔东南斗牛是“仪式化的战争” 178
附录9神牛 178
附录10陶尧碰牛传奇 180
附录11轰牛(苗族) 182
附录12穿牛鼻的传说 182
附录13龙头滩斗牛场传说 183
附录14《流芳百世》碑(锦屏彦洞牛塘) 184
附录15黄门牛塘碑(锦屏) 185
附录16嘎唠欧笛斗牛场传说 186
附录17乌叠里甘犀牛滩斗牛场传说 186
附录18黔东南州斗牛协会斗牛比赛规则 187
附录19镇远涌溪重阳斗牛节起源传说二则 188
后记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