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 3
第一章 办学观念 3
1.技术文化 3
2.职业教育 4
3.技术教育 6
4.校企合作 8
5.四个合作 8
6.五个对接 9
7.职教企业 10
8.工学结合 11
9.场校结合 14
10.拟实结合 14
11.工厂学校 15
12.学校工厂 15
13.办学体制 15
14.办学理念 16
15.教育观念 17
16.办学模式 18
17.人才培养模式 19
18.教学模式 23
19.高职本色 25
20.高职本能 25
21.高职本质 25
22.行业沟通 25
23.分层定位 26
24.“走出去”战略 27
25.教高16号文 28
26.教职成12号文 31
第二章 办学类型 35
27.国民教育体系 35
28.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40
29.职业教育分级制度 41
30.职业教育分级制改革 43
31.职业教育集团 44
32.职业教育的“四大工程” 44
33.远程教育 45
34.继续教育 46
35.全民教育 47
36.终身教育 47
37.终身学习 48
38.学习型社会 48
39.“三段式”办学模式 50
40.阳光工程 50
41.自学考试 51
42.广播电视大学 52
43.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平台 53
44.社区学院 54
45.社区教育 56
46.大学生“村官” 57
47.高校破产 57
48.金教工程 58
第三章 办学形式 60
49.职业教育法 60
50.自费、走读、不包分配 61
51.三改一补 61
52.三不一高 62
53.三个5% 63
54.高职教育 63
55.高职院校 64
56.高职历程 65
57.高职效用 66
58.高职教育价值 67
59.高职发展 68
60.人文教育 69
61.人文精神 70
62.办学资格 71
63.学校举办方 73
64.院校研究 73
65.职教层级 74
66.教育企业 74
67.高职与中职 74
68.中高职衔接 75
69.高职院校设置标准 76
第四章 高职示范建设 78
70.高职示范 78
71.示范建设 79
72.骨干院校 87
73.理事会、董事会 100
74.内部权力关系 102
75.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103
76.高职特色 104
77.优质职院 104
78.职教中外差异 106
79.院系设置 109
80.教育券 111
81.创新人才 111
82.管理现在 领导未来 115
83.大学精神 119
84.大学的特征 123
85.分层定位 125
86.“一二二一”模式 125
87.两个系统 126
第二篇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129
第五章 教育形式 129
88.职业教育的专业 129
89.素质教育 129
90.应试教育 129
91.创新教育 130
92.情感教育 131
93.终极教育 131
94.通识教育 132
第六章 教育内容 133
95.职业能力 133
96.职业素质 133
97.职业素养 134
98.职业道德 135
99.职业忠诚 135
100.职业意识 137
101.职业心态 137
102.职业习惯 138
103.职业技能 139
104.能力层次 139
105.关键能力 140
106.专业能力 140
107.方法能力 141
108.社会能力 141
109.自我能力 142
110.应用能力 143
111.环保能力 143
112.被管理能力 144
113.操作知识 144
第七章 教育方法 145
114.能力本位 145
115.多元智能 145
116.技能核心 146
117.职业分析 147
118.职业导向 147
119.职业领域 148
120.职业整合 149
121.生物模型 149
122.工学交替 150
123.现代学徒制 150
124.产学结合 151
125.实训基地 152
126.生产性实训 153
127.工作过程导向 154
128.工作逻辑 155
129.工作任务分析 156
130.学习项目 157
131.典型工作 158
132.教学顺序 159
133.模块教学 159
134.劳动组织 161
135.项目实物 161
136.实践导向 162
137.订单培养 162
138.顶岗实习 163
139.职业生涯 164
140.社会职业 165
第八章 教学管理 167
141.高职人才定位 167
142.高技能人才 167
143.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169
144.应用型人才 170
145.复合型人才 172
146.技能型人才 173
147.专业教学标准 175
148.教学基本规范 175
149.中国创造战略规划 177
150.人才培养目标 177
151.人才培养规格 179
152.人才培养方案 180
153.教学质量 180
154.教学改革 181
155.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182
156.弹性学制 184
157.柔性对接 185
158.毛入学率 185
159.双证书 186
160.双证融通 186
161.第三方质量评价 187
162.质量保障体系 188
163.教学质量评估 194
164.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 195
165.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 196
166.职业技能鉴定 196
167.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197
168.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198
169.监测办学条件指标 203
170.KPI 203
171.KSF 204
172.主要评估指标 206
173.关键评估要素 209
174.说课 210
175.说专业 211
176.深度访谈 212
177.专业剖析 212
178.黄牌学校 225
179.红牌学校 225
180.高职研究 225
第三篇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师资队伍建设 229
第九章 职教专业及专业群研究 229
181.产业、行业与职业 229
182.现代产业体系 233
183.教学链 235
184.产业链 235
185.利益链 237
186.高职专业 237
187.专业建设 238
188.专业属性 240
189.专业管理 240
190.专业研究 241
191.专业口径 242
192.专业资源 243
193.专业调研 244
194.专业标准 244
195.专业领域 246
196.专业特长 246
197.经营专业 246
198.专业限制 246
199.重点专业 247
200.紧俏专业 248
201.饱和专业 248
202.专业目录 248
203.专业群 249
204.岗位群 251
205.技术群 252
206.职业群 253
207.职业岗位(群) 255
208.岗位整合 256
209.职业资格 257
第十章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258
210.教师职业 258
211.教师誓词 259
212.教师队伍建设 260
213.教师职业道德 261
214.执教水平 263
215.专任教师 264
216.兼课教师 264
217.能工巧匠 264
218.匠人 265
219.校外兼课教师 266
220.兼职教师 266
221.专兼职教师 266
222.专业教师 266
223.双师教师 267
224.双师型教师 267
225.双师结构 269
226.教学团队 269
227.专业带头人 270
228.学术带头人 270
229.技术带头人 270
230.专业技术职务 271
231.职业资格等级 271
232.骨干教师 271
233.特级教师 272
234.优秀教师 272
235.模范教师 273
236.教学名师 273
237.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73
238.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75
第十一章 中国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名人 276
239.古代职业教育 276
240.职官教育 276
241.职医教育 277
242.师徒教育 278
243.农业技术教育 279
244.孔子 280
245.墨子 281
246.鲁班 282
247.武训 283
248.蔡元培 283
249.黄炎培 284
250.中华职业教育社 285
251.中华职业学校 286
252.梅贻琦 287
253.陶行知 287
第四篇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 293
第十二章 课程开发 293
254.课程 293
255.课程产品 294
256.课程标准 294
257.课程开发 295
258.工作过程 296
259.工作过程知识 297
260.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297
26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298
262.典型工作任务 299
263.行动领域 300
264.学习领域 301
265.课相 302
266.学习情境 303
267.课程分析 304
268.课程结构 305
269.课程整合 305
270.课程形式 306
271.教学大纲 307
272.课程目标 308
273.目标指向 309
274.能力标准 309
275.课程考核 309
276.课程建设 310
277.精品课程 310
278.教材、教科书 312
279.教学资源 313
第十三章 课程类型 315
280.课程类型 315
281.课程性质 315
282.文化基础课程 315
283.专业基础课程 316
284.通识课程 317
285.专业课程及专业课程群 317
286.专业拓展课程 318
287.技术课程 319
288.技能课程 319
289.实训课程 320
290.识记课程 320
291.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321
292.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321
293.国家课程 322
294.校本课程 323
295.毕业设计 323
296.毕业论文 324
297.工作任务课程 324
298.职业课程 325
299.双证课程 326
第十四章 教学模式与方法 327
300.教学模式 327
301.高职教学模式 328
302.教学组织形式 329
303.教学做一体化 330
304.教学形式 331
305.教学方法 332
306.教学手段 334
307.教学情境 334
308.任务驱动 335
309.行动导向 336
310.行动导向教学法 337
311.谈话教学法 337
312.四阶段教学法 338
313.六阶段教学法 339
314.情境教学法 340
315.模拟教学法 341
316.模拟公司法 341
317.项目教学法 342
318.引导课文教学法 343
319.粘贴板教学法 344
320.头脑风暴法 345
321.思维导图法 346
322.案例教学法 346
323.角色扮演法 347
324.项目与迁移教学法 348
325.教态 349
326.板书 350
327.多媒体教学 351
328.多媒体教室 351
329.语音、语调 352
第十五章 能力素质 353
330.教学评价 353
331.考试、考查 354
332.言语理解能力 355
333.数量关系能力 356
334.思维策略能力 356
335.判断推理能力 357
336.资料分析能力 358
337.重组创新能力 358
338.社会交往能力 359
339.耐心与应变能力 360
340.职业知识 361
341.技术知识 362
342.职业经验 364
343.职业培训 365
344.社会培训 366
345.体育 367
346.美育 368
347.智育 369
348.德育 370
349.修养 371
350.学历、学位 371
第五篇 高等职业教育管理 375
第十六章 招生与就业 375
351.招生计划 375
352.自主招生 375
353.录取规则 378
354.录取过程 378
355.平行志愿 379
356.招生投档 380
357.“三校生”单招 380
358.“知识+技能”考核方式 381
359.注册入学 381
360.“3+2”分段制(五年一贯制) 382
361.特长生 382
362.高水平运动员 383
363.学费标准 383
364.学籍管理 384
365.校园文化 385
366.课外活动 388
367.智能系统 388
368.智商(IQ) 389
369.情商(EQ) 390
370.财商(FQ) 391
371.魂商(SQ) 391
372.变商(CQ) 392
373.就业质量 394
第十七章 办学条件、教学机构与岗位设置 396
374.学校产权建筑面积 396
375.非学校产权建筑面积 396
376.教学行政用房 396
377.一体化教室 396
378.实践场所 396
379.占地面积 396
380.实训条件建设 396
381.校中厂 398
382.厂中校 399
383.固定资产 400
384.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400
385.设备值 400
386.社会捐赠设备值 400
387.日常教学经费 400
388.保险险种 400
389.资助项目 400
390.捐赠 401
391.教研室主任 401
392.实验室主任 401
393.院长、系主任 402
394.管理岗位 402
395.专业技术岗位 403
396.工勤技能岗位 405
397.高职风险 405
398.二级学院 406
399.独立二级学院 407
400.教学学院 407
401.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 408
汉语拼音索引 410
后记 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