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导论 跨国主义与本地化 9
麦当劳及文化帝国主义 11
单向侵蚀与双向融合 15
全球主义和在地文化 16
跨国主义和多元在地化企业 20
东亚的家庭革命:孩子成为消费者 24
标准化及□味:麦当劳系统 30
麦当劳所做的调整:改良菜单 33
快还要更快:自动化和食物工业化 35
消费者纪律 37
微笑服务 41
清洁、卫生和公共厕所 42
结论:麦当劳化vs.在地化 44
第一章 北京:美国文化的在地化 49
麦香堡:美国文化的象征 51
麦当劳的公众形象 54
气氛重于一切 56
年轻族群:拥抱异国情趣 60
儿童族群:忠实的麦当劳迷 62
「文明」的消费者 64
在地化的过程 65
消费主义的兴起 79
结论:全球连结架构下的金色双拱 85
第二章 香港:消费者教育与儿童文化 89
跨国主义和速食产业 91
外食消费的社会历史 92
点心vs.正餐 96
麦当劳在地化 97
卫生清洁的环境 100
微笑的意义 103
消费者纪律 104
「占位子」和「纸巾大战」 106
积极响应公益活动 109
儿童消费者 112
麦当劳叔叔和生日派对 115
年轻人的活动中心 116
结论:跨国文化 119
第三章 台北:土洋混合中求认同 121
烹饪与文化简史 122
食物营造的认同感 126
第一个十年 131
休闲与就业的新选择 134
麦当劳有如庇护所 136
台北麦当劳的衍生意义 139
结论:追寻国家认同 144
第四章 汉城:食物选择与民族主义 147
麦当劳的韩国经验 151
麦当劳成为「本土」企业 153
速食竞争白热化 154
开创一片天 155
性别与公共空间 157
民族主义的疑虑 161
米vs.汉堡 164
韩国的饮食文化 166
结论:反美拥韩的食物情结 168
第五章 日本:态度与礼仪的改变 171
麦当劳在日本 172
正餐不宜 174
麦当劳只是点心 176
共餐习惯 179
美国印象 182
猫肉汉堡传说 183
麦当劳改变了餐桌礼仪 185
结论:全球化及在地化 190
后记 大口吞食现代化 193
就近取食的习惯 195
进口食品平民化 197
美式速食的文化特性 199
东亚麦当劳的象征意义 204
新一代的选择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