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和他的时代 1
一 孟子的生命情调 1
二 战国时代的世局 6
三 孟子对时代的认知 10
第二章 “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的游历生活 14
一 炽热的心灵 14
二 理想的追寻(一) 16
三 理想的追寻(二) 20
第三章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理想中的生命形态 33
一 引言 33
二 从自然的“连续性”到人文的“连续性”:古代中国“气”的思想史 38
三 道德心与生理活动的互动与统一 56
四 “惟圣人为可以践形”——人格美的具体化 65
五 结论 70
第四章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的政治思想 71
一 前言 71
二 孟子政治思想的内容 74
三 孟子政治思想及其思维方法 86
四 结论 92
第五章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思想中的“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 95
一 引言 95
二 “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连续性及其基础 97
三 “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断裂的可能性及其伦理困境 107
四 结论 111
第六章 “教者必以正”——孟子的教育理想 113
一 前言:孟子教育事业的风格 113
二 孟子思想中教育的本质及其目的 117
三 孟子教育哲学的人性论基础 127
四 孟子的教育方法论 129
五 结论 136
第七章 历代孟子学诠释的流变(一)——战国时代至唐代 138
一 引言 138
二 荀子对孟子的批判 139
三 孟子后学对孟子思想的繁衍与拓展 145
四 汉唐时代的孟子学 154
第八章 历代孟子学诠释的流变(二)——宋代 168
一 宋代知识分子关于孟子的争议 168
二 朱子对孟子思想的解释 184
三 “知言养气”个案:新注与回应 191
第九章 历代孟子学诠释的流变(三)——清代 200
一 前言 200
二 戴震对《孟子》的新阅读 202
三 中西思潮激荡下的《孟子》——康有为的诠释 207
四 结论 214
第十章 结论:孟子与中国文化 216
孟子年表 226
参考书目 234
战国时代疆域图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