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语的时空域及喻域研究 以“上”“旁”“大”“来”等词语为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顾倩著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8
  • ISBN:9787552807110
  • 页数:202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选题缘起和研究对象 1

第二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3

第三节 语料来源 4

第四节 全书的基本框架 5

第二章 关于空间域、时间域和其他喻域认知的研究 7

第一节 关于空间域的认知及其语言表达 7

一、空间关系及其语言表达 7

二、焦点和背景 8

三、参照物 9

四、观察点 9

五、扫描方式 9

六、对空间域研究的情况 10

第二节 关于时间域的认知及其语言表达 12

第三节 关于喻域的认知 14

一、词语的一次多义现象 15

二、意象图式 17

三、隐喻 18

四、转喻 20

五、对喻域研究的现状 22

第三章 “上”的空间域图式及其在时间域和其他喻域的映射 25

第一节 现有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26

一、现有的研究情况 26

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8

三、本章的研究取向 29

第二节 “上”和“下”的空间域语义原型 29

一、“上”和“下”的静态原型意象 29

二、“上”和“下”空间域中的动态意象原型 33

第三节 “上”和“下”时间域的语言表达 35

一、高/低处原型在时间域的映射 35

二、汉语“V上”结构的起始义 36

第四节 汉语“上/下”的喻域表达及其句法结构 37

一、上/下方空间的喻域表达 37

二、附着原型的喻域表达 38

三、高低原型的喻域表达 42

四、水平的运动过程 44

五、垂直的运动过程 45

第五节 “上/下”不对称现象的认知解释 46

一、附着原型产生的不对称现象 46

二、“上”在数量域表达中的主观性 49

三、“下”在数量域表达中的主观性 51

第六节 “地上”和“地下”同义的成因 53

一、“地上”和“地下”意义的异同 53

二、“地上”和“地下”构词的认知理据 53

三、“地上”与“地下”句法分布的情况 55

四、“地上”和“地下”在不同语体中的分布情况 57

五、“地上”和“地下”在古代汉语口语中的使用情况 58

六、方言中“地上”和“地下”分布情况 60

七、“地上”和“地下”分布差异的理据 61

第七节 起始义“V上”和“V起来”的异同 63

一、研究现状 64

二、“V上”和“V起来”中V的类型 65

三、“V上”和“V起来”的认知理据 67

四、原型认知在句法上造成的差异 69

五、语体的差异 72

第八节 起始义“V上”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 72

一、起始义“V上”的偏误分析 72

二、起始义“V上”的教学策略 73

三、起始义“V上”的教学过程 74

第四章 “旁”空间域的认知及其喻域映射 79

第一节 “旁”的语义溯源——空间方位意义的产生 79

第二节 现代汉语对“旁”的研究及启发 81

第三节 “旁”在空间域中参照物的选取及其意象图式 84

一、人 84

二、人体的一部分 85

三、能够辨别“前后”的事物 86

四、不能辨明“前后”方位的事物 88

五、条状事物 88

第四节 “旁”的喻域认知 90

一、“旁”构词后在语境中的喻域引申 90

二、“旁”表示普遍广泛的表达 92

第五节 泛向方位词在教学中的难点 92

一、留学生偏误 92

二、教材中的问题 94

第六节 “旁”的空间域语义及喻域构词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96

一、“旁”的教学难点 96

二、词语“旁”表达的教学过程 97

第五章 “大”的语域认知研究 101

第一节 引言 101

第二节 “大”的语义溯源 103

第三节 “大”的空间语域表达 104

一、“大”的空间域特征 104

二、“大”在范围域的表达 105

第四节 “大”的时间域表达 106

第五节 “大”的喻域表达 107

一、“大+名词”的转喻表达 108

二、“大+名词”的隐喻表达 108

三、“大”在语境中的过量语义 117

四、汉语“大”和英语“big”语域对比 120

第六节 “大+时间名词+的”的情感倾向及其认知解释 121

一、“大+时间名词”的认知方式 122

二、“大+时间名词+的”结构中的“时间名词”的类指性与典型性 124

三、“大+时间名词+的”结构中“的”的句法功能 125

四、“大+时间名词+的”结构在语境中的情感倾向 127

五、“大+时间名词+的”结构的认知解释 129

第七节 “大+时间名词+的”结构在教学中的策略和过程 133

一、偏误分析 133

二、教学难点及策略 134

三、教学过程 134

第六章 “来”的时空域及喻域研究 139

第一节 引言 139

第二节 “来”的空间域表达特征 141

第三节 “来”的时间域表达 145

第四节 “来”的喻域表达 148

一、“来”的隐喻域表达 149

二、“来”心理空间的移动 149

三、“来”的目的域表达 152

四、“来”的数量域表达 155

五、“来”代替其他具体实义动词的表达 156

第五节 “来”空间语义的映射对“起来”句法结构的影响 160

一、空间域“起”“来”和宾语的组合方式 161

二、时间域“起”“来”和宾语的组合方式 162

三、“来”的过程性对句法的影响 163

四、“来”的终点参照性对句法的影响 167

第六节 起始义“V起来”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 169

一、教学难点 170

二、教学过程 172

结语 175

第一节 本研究主要内容和主要观点 175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78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 180

参考文献 182

后记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