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研究现状 7
三 研究思路 15
第一章 核心范畴:文学形式、意识形态、文学接受 22
第一节 关系与话语:理解文学形式 22
一 文学形式传统理解 23
二 文学形式理解困境 27
三 文学形式重新阐释 30
第二节 描述与实践:理解意识形态 32
一 意识形态传统理解 32
二 意识形态理解困境 36
三 意识形态重新阐释 42
第三节 经验与阐释:理解文学接受 49
一 隐蔽动力:文学接受在历史上的文学功能 49
二 期待视野:先验结构与体验建构互动生成 52
三 实际应用:期待视野多种阐释方法可能性 57
第二章 模仿说:文学接受、传达形式与意识形态 60
第一节 形式观念:“模仿说”与“传达形式” 60
一 何谓“传达形式” 61
二 “传达形式”表现 66
第二节 关系形态:文学接受、传达形式与意识形态 74
一 “自然社会理性”传达关系 75
二 “宗教神学信仰”传达关系 80
三 “人文主义理性”传达关系 83
第三节 原因阐释:“传达关系”与“绝对命令” 86
一 “意识形态”与“神圣理性” 87
二 “口头传播”与“言语力量” 94
三 “对等思维”与“世界观念” 98
第三章 实用说:文学接受、表述形式与意识形态 102
第一节 形式观念:“实用说”与“表述形式” 103
一 何谓“表述形式” 103
二 “表述形式”表现 106
第二节 关系形态:文学接受、表述形式与意识形态 113
一 修辞层表述关系 114
二 类型层表述关系 116
三 中心层表述关系 118
第三节 原因阐释:“表述关系”与“话语策略” 122
一 “意识形态”与“王权崇拜” 122
二 “自然人性”与“世俗观念” 126
三 “定向思维”与“趣味阅读” 129
第四章 表现说:文学接受、审美形式与意识形态 135
第一节 形式观念:“表现说”与“审美形式” 135
一 何谓“审美形式” 136
二 “审美形式”表现 140
第二节 关系形态:文学接受、审美形式与意识形态 145
一 中介审美关系 146
二 实践审美关系 150
三 理念审美关系 152
第三节 原因阐释:“审美关系”与“大写之人” 157
一 “意识形态”与“个人主义” 157
二 “表述危机”与“立法之人” 159
三 “闭合思维”与“反思直觉” 162
第五章 客观说:文学接受、客体形式与意识形态 170
第一节 形式观念:“客观说”与“客体形式” 170
一 何谓“客体形式” 171
二 “客体形式”表现 173
第二节 关系形态:文学接受、客体形式与意识形态 187
一 “不透明”客体关系 187
二 “透明性”客体关系 191
三 “半透明”客体关系 195
第三节 原因阐释:“客体关系”与“结构—功能” 199
一 “意识形态”与“工具理性” 199
二 “知识划分”与“文学客体” 201
三 “形式思维”与“文本深蕴” 205
第六章 接受说:文学接受、自反形式与意识形态 208
第一节 形式观念:“接受说”与“自反形式” 209
一 何谓“自反形式” 209
二 “自反形式”表现 214
第二节 关系形态:文学接受、自反形式、意识形态 228
一 “消解性”自反关系 228
二 “交流性”自反关系 231
三 “生产性”自反关系 235
第三节 原因阐释:“自反关系”与“微观权力” 242
一 “意识形态”与“文化主导” 242
二 “范式转移”与“重视经验” 244
三 “经验思维”与“话语交流” 247
结论 250
参考文献 262
后记 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