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机制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阮晓莺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9
  • ISBN:9787509668306
  • 页数:289 页
图书介绍:

导论 1

一、生态文化的本质探析 1

(一)生态文化的核心内涵 2

(二)生态文化是人本文化 7

(三)生态文化是幸福文化 8

(四)生态文化是美丽文化 11

二、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转型 15

(一)生态转型 15

(二)经济生态化 17

(三)政治生态化 19

(四)文化教育生态化 20

三、生态文化建设与各因素相互关系 21

(一)生态文化建设与经济生态 21

(二)生态文化建设与政治生态 22

(三)生态文化建设与文艺生态 22

(四)生态文化建设与教育生态 23

第一章 继承与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的生成机制 25

一、重温历史:中国古代优秀生态文化思想 25

(一)古代优秀生态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 25

(二)古代生态文化思想的价值观 28

(三)古代生态文化思想的实践观 30

二、经典回放: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化思想 32

(一)逻辑主线: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2

(二)基本核心:探寻破坏生态环境的根源 35

(三)最终目标:探索和谐关系的最佳“和解”方案 36

三、发展升华: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39

(一)毛泽东生态文化思想 39

(二)邓小平生态文化思想 42

(三)江泽民生态文化思想 44

(四)胡锦涛生态文化思想 46

(五)习近平生态文化思想 50

第二章 培育与整合:生态文化建设的供给机制 58

一、规范培育:公民生态素养的锻造 58

(一)生态素养的基本架构 58

(二)公民生态素养培育的瓶颈制约 61

(三)建立稳定的培育队伍,增加生态文化有效供给 62

(四)拓展传播体验活动,优化生态文化建设传播体系和平台 66

二、绿色生产:企业社会责任的培育 69

(一)企业生态责任的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70

(二)企业生态责任的生成逻辑 72

(三)企业生态责任建设的主要路径 73

三、知识应用:绿色消费的养成 77

(一)绿色消费的内涵和意义 77

(二)制约我国绿色消费的障碍因素分析 79

(三)发展绿色消费的途径 83

第三章 科技与转型:生态文化建设的实现机制 87

一、战略选择:着力发展循环经济 87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 87

(二)循环经济与生态文化的内在统一 90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困境 91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 93

二、产业转型: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发展 95

(一)生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95

(二)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97

三、政策引领:完善生态文化建设政策支持 102

(一)科学编制生态文化发展规划 102

(二)完善生态文化建设投入保障 103

(三)健全生态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104

(四)建立科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104

四、泽惠于农:生态位视角下的精准扶贫 105

(一)农村生态文化的现状 105

(二)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文化问题原因分析 107

(三)生态文化建设框架下福建精准扶贫思路 109

第四章 宣传与发动:生态文化建设的参与机制 122

一、理论梳理:公众参与概述 122

(一)公众参与的内涵 122

(二)公众参与的特征 123

(三)公众参与的类型 124

二、多元共治:公众参与的主体与参与途径分析 126

(一)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公众主体分析 126

(二)生态文化建设公众参与的主要途径分析 128

三、双重确证:公众参与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基础 131

(一)公众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131

(二)公众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现实基础 135

四、演进脉络:公众参与的历史回顾 138

(一)开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 138

(二)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 139

(三)逐步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 140

五、审视定位:公众参与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43

(一)我国公众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现状 143

(二)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46

(三)当前公众参与生态文化建设问题的原因分析 149

六、实践向度:构建生态文化公众参与机制的路径选择 151

(一)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律制度 151

(二)培育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与公共精神 154

(三)加强环保社会组织的建设与管理 155

第五章 改革与创新:生态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158

一、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态制度建设 158

(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基石 158

(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里程牌 160

(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推进器 160

二、关照现实: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保障现状分析 161

(一)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果分析 161

(二)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保障不足分析 163

三、主导作用: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与职能保障 168

(一)生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职能 170

(二)生态管理与监督的职能 171

(三)生态补偿的职能 173

(四)建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的职能 175

四、破解短板:生态文化建设中政府责任保障的瓶颈 176

(一)政府公共行政人员生态意识不强 176

(二)政府责任制度不健全 177

(三)行政监管不到位 178

五、动力开掘:生态文化建设的科技支撑与保障 178

(一)生态化技术创新的内涵 178

(二)构建我国生态化技术创新体制的重要意义 180

(三)我国生态化技术创新体制建立的制约因素 183

(四)建立生态化技术创新体制的途径 184

第六章 多元与动态:生态文化建设的评价机制 187

一、逻辑必然:构建生态文化评价机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要求 187

(一)构建新时代生态文化评价机制的现实意义 188

(二)新时代生态文化评价机制的应有功能 194

二、主客统一:生态文化评价机制的价值基础 196

(一)生态文化评价与价值的关系之辨 197

(二)我国生态文化评价机制的价值取向 199

三、双重交互:生态文化评价机制的主客体分析 202

(一)价值评价中的主体与客体 202

(二)生态文化评价机制的主体 204

(三)生态文化评价机制的客体 212

四、动态权衡:新时代生态文化评价机制的体系架构 217

(一)生态文化评价的基本原则 217

(二)生态文化量化评价的步骤及特点 222

(三)生态文化量化评价指标的量化操作 224

(四)生态文化的质化评价及方法 238

第七章 他山之石:生态文化建设的学习机制 243

一、国际共识:西方社会关于生态文化的学理认知 243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 243

(二)生态社会主义 244

(三)生态政治 245

(四)生态经济 246

(五)其他生态学理认识 247

二、比较研究:运动和制度在德国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49

(一)德国的环境运动 249

(二)绿党执政下绿色制度建设的全面推进 253

(三)德国环境运动的制度化与草根运动 255

(四)对中国生态文化建设的启示 257

三、人文关怀:公民素质的培养在澳大利亚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261

(一)澳大利亚生态文化建设的特点 261

(二)澳大利亚生态建设中公民素质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 263

(三)对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启示 265

四、体验环保:日本发展循环经济之路对中国的启示 268

(一)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及其成功经验 269

(二)对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启示 273

参考文献 277

后记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