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 布鲁克导演创作历程的三阶段 3
二 布鲁克戏剧思想的渊源 8
三 布鲁克导演实践研究现状 12
四 本书探讨的问题 13
第一章 舞台新意象的创造——布鲁克对莎剧的重新解读与呈现 15
第一节 战后英国戏剧的僵化与布鲁克的莎剧革新 16
一 二战后英国和欧洲的戏剧环境 17
二 英国戏剧的僵化现象 18
三 创造戏剧新意象,重新解释莎剧 19
第二节 发现“共鸣”,寻找“意象”:从《爱的徒劳》到《一报还一报》 21
一 《爱的徒劳》——以华托绘画为舞台背景的莎剧演出 21
二 《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句台词引发的导演构思与意象 24
三 《一报还一报》——问题剧的处理 28
第三节 “意象远远小于剧作本身”——《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 32
一 严肃而残忍的罗马悲剧和野蛮仪式 33
二 剧本的删改——大手术 33
三 “导演者的戏剧”和“演员的戏剧”的完美结合 38
第四节 攀登高峰:《李尔王》——对莎剧的存在主义解读 41
一 《李尔王》的舞台演出传统 43
二 在柯特的影响下彻底反思剧本 45
三 排练:寻找意义并使其有意义 50
四 《李尔王》——莎士比亚风格的贝克特作品 52
第五节 《仲夏夜之梦》——集体创造意象 57
一 萨莉·雅各布斯的白盒子 58
二 杂技特色 59
三 集体创造的戏剧意象 60
第二章 残酷戏剧实验——布鲁克与阿尔托 63
第一节 从商业戏剧转向实验戏剧 63
一 反传统 63
二 戏剧思想的转变 66
三 加入皇家莎士比亚剧团 72
第二节 布鲁克与残酷戏剧实验 74
一 阿尔托的“残酷戏剧”理论 74
二 布鲁克与阿尔托 76
三 残酷戏剧实验——内容与方法 82
四 《屏风》排练与演出 88
第三节 《马拉/萨德》——残酷戏剧实验的自然结果 90
一 布鲁克的新选择——《马拉/萨德》 90
二 《马拉/萨德》——包罗万象的当代戏剧作品 92
三 史诗剧场与残酷戏剧的对立与统一 93
四 布莱希特舞台空间符号学的运用 95
五 阿尔托式演剧法的运用 98
六 争论与影响 102
第四节 残酷戏剧实验的延续——《美国》和《俄狄浦斯王》 106
一 《美国》 106
二 《俄狄浦斯王》 112
第三章 跨文化戏剧探索——布鲁克的文化普适性思想与跨文化戏剧实践 119
第一节 跨文化戏剧的概念与分类 119
一 跨文化戏剧 119
二 互联文化戏剧 121
第二节 布鲁克跨文化戏剧的萌芽 124
一 巴黎国际戏剧工作坊与《暴风雨》(1968) 124
二 布鲁克的文化普适性思想 127
三 国际戏剧研究中心 128
第三节 寻找共通的戏剧语言——布鲁克的跨文化戏剧实验 132
一 伊朗之行与《奥尔加斯特》 132
二 非洲之行 144
三 美国之行与《飞鸟大会》 150
第四节 布鲁克跨文化戏剧代表作分析 153
一 《摩诃婆罗多》 153
二 《暴风雨》(1990) 163
三 《哈姆雷特的悲剧》 169
第四章 布鲁克的剧场空间探索 184
第一节 1974年之前布鲁克对剧场空间的利用与探索 185
一 传统剧场空间的利用和探索 185
二 非剧场空间的探索 187
第二节 1974年之后布鲁克对戏剧空间的探索 192
一 巴黎北方滑稽剧场的发现与改造 192
二 巴黎北方滑稽剧场的利用 196
三 巡演的空间 201
余论:布鲁克之谜 204
参考文献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