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艺术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3
央美求学旧事——听讲座 3
艺术与陌生 8
全国美展小议 21
“一波三折”的风波 26
徐累:理性的梦幻 29
宋琨:平凡与非凡 31
姜吉安:凝视与禅意 33
陈林:时代的灵与意 35
高茜:静谧与华美 37
赵无极的“大象” 39
王家增“喧嚣中的静默” 41
训练有素 43
资产阶级生活,半仙思想——当代,绘画的奢侈 45
“粑粑”与“艺术” 48
艺术也像生命体 51
港台话+嗲+谐音+图像=网络语言 54
杭春晖:对时代的问询 65
毛焰:呼吸的灵魂与圣境 67
白明:思想的魅力 69
瞿倩梅的《千年时间》 71
蛋彩(tempera)也美妙 73
王受之谈设计 75
“意外”与第二自然 77
王受之对话李永铨:爱别国的好东西是否就不爱国呢?——“成教化、助人伦”的当代设计 79
设计师好有爱! 81
蔡康永的别样流浪——《LA流浪记》读后 84
纽约漫记一:令人惊叹的当代绘画 87
纽约漫记二:和武则天握手的人 91
纽约漫记三:画廊的宣传方式 93
纽约漫记四:我们的符号是中国 96
尖笔头、方笔头 99
万花筒:美国当代的艺术 101
潘企群抽象画研讨会侧记 107
设计与绘画——走向“设计”时代 112
1979年,裸女风波 115
我出的一次洋相 119
艺术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123
贰 画家的眼睛 129
欣赏的同时是再创造 129
从任伯年的绘画看“苔”“草”的应用 130
“空白”与“气韵” 137
画家的眼睛 143
“面”与“线” 150
“无序”和“有序” 152
在“有、无”之间 154
期待与惊讶 156
抽象与释放 158
饮料与绘画 161
曲线,生命的律动 164
《简·爱》、达利、现代画 166
婉约 168
程式 170
“兰花指”与“出梢” 172
风景速写 174
画到一半 180
“博士”老外来参观 183
放大之后 186
味“平淡” 188
被删减的《兰亭序》 191
被濡染的油画 193
感知“墨性” 195
加入一个面具 197
天籁 199
我们 202
线条的力量 205
巧合 207
夸张 210
任伯年的画 212
痕迹——“漓”“喷洒”不如手绘具绘画性 217
速写的画意与水墨相连 219
宿墨 222
艺术与技术 225
谁把我的画挂反了!——抽象、泛象、世界语 228
不一定远程去写生 230
气韵 234
《出水芙蓉图》的“小三角” 239
《流民图》与肌理 243
画儿,是用“脚”画出来的 247
做肌理 249
徐悲鸿的“新七法” 256
花鸟画笔墨之病辨析 262
直线,理性的支撑 268
艺术家,孤独的行者 275
关于肌理 277
幅式的产生与衍变 282
叁 《艺术哲学》与感恩 295
三月,我的雅昌 295
1980年,韩美林先生的讲座 297
人类的最高积累是精神 301
被批判的《海鹰》 303
珍爱我们的文化 306
话说“微妙” 310
798,艺术家精神的伊甸园 316
什么是艺术家 318
传统沉淀在血液里 320
丹纳的《艺术哲学》与“感恩” 322
一次误读 324
展品的评奖 326
建筑与雕塑——迪拜建筑有感 328
艺术家与知识分子 330
“混搭”时代 332
“跟风”与“盲从” 335
新开的修车摊 337
绘画与灾难 339
那些石头 341
遇到画中人 343
西藏、印经卷者 345
审美,是学院培养出来的吗? 347
民艺东西 349
永不停歇的红舞鞋 352
让我们去朝圣 356
父亲留下的卡片 359
异想天开的Google办公室 364
拿笔的姿势 369
千人绘画表演 371
东方西方都“吉祥” 373
节日里,东西方同样的希冀 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