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辑 创作论 3
文学创作的审美意义 3
文学创作的一般准备 24
第一节 作家的生活积累 25
第二节 作家的思想准备 34
第三节 作家的文学修养 43
文学创作的客体 51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对象——人的世界 52
第二节 文学客体的特征 60
文学创作的主体 77
第一节 作家的潜在资质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77
第二节 作家的人格力量及其对创作的作用 89
第三节 作家的审美能力及其对创作的制约 104
文学创作的至境追求 120
第一节 意境 121
第二节 典型 129
第三节 意象 143
文学创作的样式和技巧 156
第一节 文学创作的样式 156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技巧 176
第二辑 鉴赏论 213
文艺与人的建设 213
人的复归与艺术欣赏 218
“心理距离”与艺术欣赏 228
审美投射与艺术欣赏 243
“意境”说六种及其申说 259
文学作品层次及其艺术分析 274
第三辑 大众文化论 293
大众文化需要人文引导 293
媒体变化与审美文化创新 295
现实·历史·品位 298
休闲功能文学作品的二重性 304
谈谈大众文化的二重性 309
大众文化的二重性 318
改写名著的三条原则 348
“大片”中审美的异化 355
张艺谋《三枪》二题 360
中国文化艺术应喊出自己的声音 365
读书与看图 371
第四辑 文学“终结”论 377
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文学批评会消失吗? 377
谈谈文学理论的“泛化”与“发展” 382
文学理论的边界 387
文学和文学研究会终结吗? 395
第五辑 文学经典建构论 409
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 409
《红楼梦》、“红学”与文学经典化问题 424
回归文学经典的“教”与“学” 440
第六辑 语文建设论 457
语文教学改革的哲学思考 457
语文教学与人的建设 467
漫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国经验 472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 483
代后记 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