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程观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苏强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7516197318
  • 页数:303 页
图书介绍:

导论 1

一 问题的提出 1

(一)课程范式的语义转向 2

(二)课程改革的实践诉求 4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希冀 7

二 文献综述 10

(一)课程价值取向分类的历史图景 10

(二)课程观的研究进展 14

(三)课程观研究的评述 24

三 研究的意义 26

(一)有助于科学合理之教育政策的制定 26

(二)有利于拓宽我国课程观研究的视域 27

(三)有益于多元化课程设计理念的倡导 28

四 研究的设计 28

(一)目的与问题 28

(二)思路与方法 30

五 研究的创新 33

第一章 教师课程观的理论分析 34

一 课程 34

二 教师信念 36

(一)信念 36

(二)信念系统 42

(三)教师信念的内涵 46

(四)信念与知识的区辨 49

三 教师课程观 54

(一)教师课程观的概念 55

(二)教师课程观的特性 56

(三)教师课程观的功能 59

第二章 课程价值取向的意蕴及历史谱系 62

一 课程价值取向的意蕴 62

(一)价值 62

(二)价值取向 68

(三)课程价值取向 70

(四)课程价值、课程观、课程价值取向之间关系的区辨 76

二 20世纪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流变 77

(一)不同课程价值取向的兴替 77

(二)不同课程设计模式的更迭 79

(三)知识性质从客观绝对走向建构生成 81

三 课程价值取向的内在向度 83

(一)学术理性主义取向 83

(二)学习过程取向 84

(三)人文主义取向 85

(四)社会责任取向 86

(五)折中主义取向 87

(六)生态整合取向 88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课程观的实证调查与分析 90

一 研究方法与步骤 91

(一)研究架构 91

(二)研究对象 91

(三)研究工具 94

(四)信度和效度检验 96

(五)正式施测 99

(六)资料分析 99

二 中小学教师课程观的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100

(一)中小学教师课程观分布的总体状况 100

(二)不同性别的教师在课程观上的差异分析 103

(三)不同教龄的教师在课程观上的差异分析 106

(四)不同学校类型的教师在课程观上的差异分析 111

(五)不同地区的教师在课程观上的差异分析 114

(六)不同职务的教师在课程观上的差异分析 116

(七)不同学历的教师在课程观上的差异分析 119

(八)教研活动对教师课程观影响上的差异分析 122

(九)新课程培训对教师课程观影响上的差异分析 125

(十)不同区域的教师在课程观上的差异分析 129

(十一)不同学科的教师在课程观上的差异分析 132

三 中小学教师课程观形成历程的调查及结果分析 137

(一)研究结果分析 137

(二)综合分析 151

(三)研究结果讨论 153

四 研究结论 175

(一)量化研究方面 175

(二)质化研究方面 177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课程观的实践转化 185

一 正确定位:课程观实践转化的逻辑前设 187

(一)廓清实践转化之课程观的性质 187

(二)明确课程观向实践转化的目的 190

(三)澄清课程观向实践转化的价值 193

二 内涵异化:课程观实践转化的实然问题 196

(一)课程观在实践转化中异化的特征 197

(二)课程观在实践转化中异化的根源 201

(三)课程观在实践转化中异化的后果 206

三 机制创新:课程观实践转化的必由之路 209

(一)内生机制:体认教育终极价值是课程观实践转化的逻辑基点 209

(二)外化机制:观照教育实践生活是课程观实践转化的逻辑归宿 214

(三)保障机制:构筑学校文化生态是课程观实践转化的逻辑条件 217

第五章 发展性课程观:课程观转型的逻辑路向 224

一 课程观转型的时代境域 225

(一)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悖谬 225

(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话语论争 227

(三)传统课程与新课程分庭抗礼的困境 229

二 发展性课程观:课程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 231

(一)逻辑基点:社会文化生态的迁变 232

(二)逻辑理据: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 232

(三)逻辑路向:社会意识的生产性转变 234

三 发展性课程观的基本内涵 237

四 发展性课程观的实践运作 239

(一)互动机制:激发个体的生命自觉 239

(二)共生机制:构筑和谐的课程生态 243

(三)再造机制:实现个体生命的超越 246

五 形塑发展性课程观的策略选择 248

(一)确立社会核心价值 248

(二)发展教师的哲学思维 249

(三)增进教师的专业认同 251

(四)构筑教学共同体 253

(五)创新教师教育机制 255

(六)健全教学视导机制 257

结束语 260

附录1 中小学教师课程观的调查量表 266

附录2 教师课程观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的访谈大纲 270

参考文献 271

后记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