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贾·理”的内涵——黔东南苗族中部方言区的传统法哲理 19
第一节 “贾·理”体现“议榔”立规的过程和内容 22
第二节 “贾·理”体现人世变迁的道理 26
第三节 “贾·理”反映历史上的“成例”和案例 35
第四节 “贾·理”解释自然万物与习惯法关系 39
第五节 “贾·理”独特的文学表现方法 45
第二章 纠纷调解理词——苗族口承习惯法中的诉讼程序与裁定方式 54
第一节 理词的整理与传承 54
第二节 解决纠纷的法规依据 60
第三节 土地纠纷的解决 63
第四节 民事纠纷的解决 71
第五节 刑事纠纷的裁定 75
第六节 苗族传统诉讼程序设定的文化内涵 83
第三章 婚姻理词及古歌——苗族传统婚姻习俗与婚姻纠纷解决 89
第一节 苗族的婚姻习俗 89
第二节 从理词看婚姻家庭纠纷的解决 103
第三节 从一则古歌看婚姻家庭纠纷裁定过程 111
第四章 古歌的魅力——苗族习惯法的一种重要的口头传承形式 117
第一节 法文化研究视野下的苗族古歌分类 118
第二节 古歌与其他口传作品在习惯法传承中的关系 120
第三节 古歌传递习惯法的历史信息 125
第五章 款词与讲款——黔湘桂边区侗族社会的口头“普法”形式 135
第一节 款词及其分类 135
第二节 埋岩款词 138
第三节 “约法款”与“讲款” 142
第四节 款词体现习惯法的基本特征 144
第五节 “讲款”的特点 148
第六节 “款词”的文学特征及“讲款”的社会效果 161
第六章 音乐、文学与侗歌——歌唱形式下侗族习惯法“内化控制”的伦理基础 165
第一节 《乐记》与侗歌 165
第二节 音乐的作用及其社会功能 169
第三节 侗歌与和谐村寨建设 179
第七章 民间故事及其他——《仰阿莎》、《珠郎娘美》对苗族、侗族习惯法的体现 190
第一节 《仰阿莎》中的苗族习惯法 190
第二节 《珠郎娘美》中的侗族习惯法 204
第三节 民间故事的改编与挖掘 211
第八章 谚语与习惯法——从苗族、侗族谚语看口承习惯法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214
第一节 苗族、侗族谚语的种类 216
第二节 苗族、侗族谚语的特征 221
第三节 苗族、侗族谚语体现习惯法特征 224
第四节 苗族、侗族法律谚语的功能及作用 226
第五节 苗族、侗族谚语的艺术特色 228
第九章 林业与文学——清水江流域民间文学反映的营林活动与贸易纠纷 230
第一节 清水江林业市场的形成 230
第二节 神话传说中的杉树种植 234
第三节 关于“女儿杉”的传说 236
第四节 古歌中的生态伦理观念 239
第五节 诗歌中反映林粮关系问题 244
第六节 “贾”中反映的林业生计 247
第七节 民歌反映文化教育的提高 249
第八节 “说唱本”传唱的“争江”纠纷 252
第九节 谚语中的林业知识 266
第十章 “姑舅开亲”歌——黔湘桂边区民间文学体现的古老婚俗 271
第一节 “舅权”与“还娘头”习俗 271
第二节 “舅霸姑婚”的特征 278
第三节 从婚碑规约看“姑舅表婚” 284
第四节 从婚姻改革碑看结婚彩礼 290
第五节 “姑舅表婚”引起的“离婚”和“拐带” 292
第十一章 “石牌料话”的功能——瑶族传统村寨社会习惯法调整形式及其传承特征 298
第一节 “石牌律”与“石牌料话” 298
第二节 “石牌料话”调整的范围及社会功能 302
第三节 “石牌料话”的社会规范作用 309
第四节 “石牌料话”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311
第十二章 “讲件”与草判——瑶族口承习惯法解决纠纷的程序安排与符号设定 316
第一节 “讲件”与纠纷解决 316
第二节 “讲件”的程序安排 322
第三节 “草判”及其文化意义 326
主要参考文献 336
后记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