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绪论篇 1
1 土地与土地评价概述 1
1.1 土地的概念与特性 1
1.1.1 土地的概念 1
1.1.2 土地的特性 3
1.2 土地利用与分类 10
1.2.1 土地利用与分类的概念和意义 10
1.2.2 土地利用与分类的原则和依据 10
1.2.3 我国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11
1.3 土地评价概述 18
1.3.1 土地评价的概念和原则 18
1.3.2 土地评价的方法 19
1.3.3 土地评价的分类 21
1.4 国内外土地评价的发展与趋势 22
1.4.1 国外土地评价的发展简况 22
1.4.2 我国土地评价的发展简况 23
1.4.3 土地评价的发展与趋势 25
参考文献 27
2 土地评价的理论基础 29
2.1 土地肥力和生产力理论 29
2.2 生态系统理论 30
2.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0
2.2.2 生态系统的结构 31
2.2.3 生态系统的功能 33
2.3.1 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 34
2.3 地租理论 34
2.3.2 马克思地租理论 37
2.3.3 新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 40
2.4 区位理论 44
2.4.1 农业区位论 44
2.4.2 工业区位论 45
2.4.3 中心地理论 48
2.4.4 市场区位论 49
2.5 城市地理学理论 50
2.5.1 人地关系论 50
2.5.2 城市化理论 50
2.5.4 聚集效应论 51
2.5.3 城市的可达性 51
2.6 城市土地经济学理论 52
2.6.1 城市土地供求理论 52
2.6.2 土地产权理论 53
2.6.3 土地资源配置理论 54
2.6.4 土地投资开发理论 55
2.6.5 外部地价理论 55
参考文献 56
第二篇 方法原理篇 59
3 土地适宜性评价 59
3.1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与步骤 59
3.1.1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59
3.1.2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步骤 60
3.2 评价系统的选择与制定 61
3.2.1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概况 61
3.2.2 美国农业部潜力分级评价系统 61
3.2.3 FAO《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 64
3.2.4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体系 65
3.3 评价单元的划分 68
3.3.1 评价单元的概念及划分的原则、方法 68
3.3.2 土壤发生类型及其划分与制图 69
3.3.3 土地类型及其划分与制图 71
3.3.4 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与制图 73
3.4.1 参评因素的选取 75
3.4 参评因素的选取、分值量化与适宜性等级划分 75
3.4.2 参评因素的指标分级与分值量化 76
3.4.3 土地适宜性等级的划分与确定 82
参考文献 84
4 土地生产潜力测算 85
4.1 概述 85
4.2 光合生产潜力测算 86
4.2.1 光合生产潜力测算的思路 86
4.2.2 地面接受太阳净辐射的计算 87
4.2.3 计算公式其他项目取值的计算 88
4.3 光温生产潜力测算 89
4.3.1 光温生产潜力测算的思路 89
4.3.2 气温影响修正 89
4.3.3 农业生态区域法中光温生产潜力的测算 90
4.4 气候生产潜力的测算 93
4.4.1 气候生产潜力测算的思路 93
4.4.2 作物蒸发蒸腾量的计算 94
4.4.3 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计算 98
4.5 经济生产潜力的测算 98
参考文献 99
5 农用地分等 101
5.1 农用地的概念与特点 101
5.1.1 农用地的概念 101
5.1.2 农用地的特点 101
5.2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概念、关系和意义 102
5.2.1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概念 102
5.2.2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关系 103
5.2.3 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的意义 104
5.3 农用地分等的基本思路与步骤 106
5.3.1 农用地分等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106
5.3.2 农用地分等的主要步骤与技术流程 107
5.4 农用地分等因素的确定及自然质量分值的计算 109
5.4.1 分等指标区的划分 109
5.4.2 分等因素的选取和权重的确定 110
5.4.3 自然质量分值的计算 110
5.5 土地利用系数与土地经济系数的计算 112
5.5.1 土地利用系数与土地经济系数的作用与计算公式 112
5.5.2 土地利用系数的计算 113
5.5.3 土地经济系数的计算 114
5.5.4 土地利用系数与经济系数计算公式的改进 116
5.6.1 分等指数的计算 118
5.6 分等指数的计算与等别的划分、确定 118
5.6.2 农用地等别的划分与确定 119
参考文献 120
6 农用地定级 122
6.1 农用地定级的方法与步骤 122
6.1.1 农用地定级的方法和原则 122
6.1.2 农用地定级的主要步骤 123
6.2 因素法农用地定级 125
6.2.1 因素法农用地定级的技术流程 125
6.2.2 定级因素因子 126
6.2.4 定级因素因子分值的计算 130
6.2.3 定级单元的划分 130
6.2.5 定级指数的计算与级别的划分、确定 133
6.3 修正法农用地定级 134
6.3.1 修正法农用地定级的技术流程 134
6.3.2 定级修正基准指数与修正因素的确定 136
6.3.3 定级指数的计算 137
参考文献 139
7 农用地估价 141
7.1 农用地估价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41
7.1.1 农用地价格的特点与分类 141
7.1.2 农用地估价的基本原则 142
7.1.3 农用地估价的基本方法 143
7.2 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 147
7.2.1 基准地价测算的前期准备工作 147
7.2.2 基准地价的测算 147
7.2.3 基准地价的确定与修正体系的建立 148
7.3 农用地征用价格评估 150
7.3.1 农用地价值的构成及征用前后的变化 150
7.3.2 农用地征用价格的构成与评估 151
参考文献 154
8 城镇土地分等 156
8.1 城镇土地的特性与价值 156
8.1.1 城镇土地的基本特点 156
8.1.2 城镇土地的经济属性 157
8.1.3 城镇土地的使用价值、价值和价格 158
8.2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估价的概念与关系 159
8.2.1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估价的概念 159
8.2.2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的关系 160
8.3 城镇土地分等的基本思路 161
8.3.1 城镇土地分等的基本途径 161
8.3.2 城镇土地分等的主要步骤 161
8.4 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 163
8.4.1 城市土地等别影响因素因子的分析 163
8.4.2 城市土地分等因素因子的确定 164
8.5 分等因素因子的分值计算与等别划分的确定 169
8.5.1 分等因素因子的分值计算 169
8.5.3 分等结果的验证与确定 170
8.5.2 土地等别的初步划分 170
参考文献 172
9 城镇土地定级 174
9.1 城镇土地定级的基本思路 174
9.1.1 城镇土地定级的途径、分类和原则 174
9.1.2 城镇土地定级的主要步骤 176
9.2 城镇土地的定级因素与定级单元 178
9.2.1 城镇土地的定级因素 178
9.2.2 城镇土地的定级单元 180
9.3 城镇土地的定级因素因子分值计算 182
9.3.1 定级因素因子分值计算的方法 182
9.3.2 点线状因素因子作用分值的计算 183
9.3.3 面状因素因子作用分值的计算 188
9.4 土地级别的划分与确定 189
9.4.1 土地级别的初步划分 189
9.4.2 土地级别的验证与确定 190
参考文献 191
10 城镇土地估价 192
10.1 城镇地价的分类、影响因素及评估原则 192
10.1.1 城镇地价的分类 192
10.1.2 城镇地价的影响因素 193
10.1.3 城镇地价评估的原则 194
10.2 城镇土地估价的基本方法 194
10.2.1 收益还原法 194
10.2.3 成本逼近法 198
10.2.2 市场比较法 198
10.2.4 剩余法 200
10.3 城镇土地基准地价评估 201
10.3.1 基准地价评估的基本思路与要求 201
10.3.2 基准地价评估资料的调查收集 202
10.3.3 用土地收益资料评估基准地价的步骤和方法 203
10.3.4 用市场交易资料评估基准地价的步骤和方法 207
10.3.5 基准地价的确定与修正体系的建立 211
参考文献 214
11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216
11.1 概述 216
11.1.1 生态安全的概念 216
11.1.2 土地生态安全的概念与特征 219
11.1.3 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与研究内容 221
11.2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标准的建立 222
11.2.1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概述 222
11.2.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23
11.2.3 评价标准的建立 225
11.3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 226
11.3.1 综合指数法 226
11.3.2 景观指数法 227
11.3.3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法 230
11.3.4 层次分析法 232
11.4 我国土地生态安全的现状及对策 233
11.4.1 我国的土地生态安全问题 233
11.4.2 土地生态安全的对策 235
参考文献 237
12.1 概述 239
12.11 土地污染及其污染源 239
12 土地污染评价 239
12.1.2 土地污染的特点与危害 242
12.1.3 土地污染诊断的方法 242
12.1.4 土地污染评价的分类 243
12.2 土地污染现状评价 243
12.2.1 土地污染现状调查 243
12.2.2 评价因子的选取 245
12.2.3 评价标准的确定 245
12.2.4 评价方法的选择与污染分级 246
12.3.2 土壤污染的识别 252
12.3 土地污染影响评价 252
12.3.1 概述 252
12.3.3 土壤环境容量预测 253
12.3.4 土壤污染预测 256
12.4 土地污染风险评价 257
12.4.1 环境风险评价概述 257
12.4.2 土壤污染生态风险评价 258
12.4.3 土壤污染健康风险评价 259
12.5 土地污染的防治与修复 260
12.5.1 提高对土地污染的认识 260
12.5.2 土地污染的防治措施 260
12.5.3 土壤污染的修复措施 261
参考文献 264
13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265
13.1 概述 265
13.1.1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发展历史 265
13.1.2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原则 266
13.1.3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尺度 266
13.1.4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步骤 267
13.2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 268
13.2.1 FAO的五大准则评价框架 268
13.2.2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框架 271
13.2.3 生态、经济、社会框架 273
13.2.4 土地资源综合价值法 277
13.2.5 “土地总量平衡+土地永续利用”框架 279
13.3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应用与展望 280
13.3.1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应用 280
13.3.2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动态发展过程 281
13.3.3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展望 281
参考文献 282
14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283
14.1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与必要性 283
14.1.1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分类 283
14.1.2 土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 284
14.2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目的原则与内容 285
14.2.1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目的 285
14.2.3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主要内容 286
14.2.2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原则 286
14.3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287
14.3.1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287
14.3.2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 287
14.3.3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方法 289
14.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291
14.4.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291
14.4.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 292
14.4.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方法 295
14.5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的应用 297
参考文献 299
15.1 主成分分析方法 300
15.1.1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 300
第三篇 支持技术篇 300
15 土地评价常用的数学方法 300
15.1.2 主成分的计算步骤 301
15.1.3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计算方法 301
15.1.4 应用举例 303
15.2 系统聚类分析方法 304
15.2.1 系统聚类法 305
15.2.2 模糊聚类法 311
15.3 特尔菲法 316
15.3.1 特尔菲法的过程 316
15.3.2 应用举例 316
15.4.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317
15.4 层次分析法 317
15.4.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318
15.4.3 计算方法 320
15.5 逐步回归分析方法 321
15.5.1 逐步回归分析的数学模型 322
15.5.2 逐步回归分析的步骤 324
15.6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327
15.6.1 单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327
15.6.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328
15.7 灰色关联分析和灰色聚类分析 329
15.7.1 灰色关联分析 329
15.7.2 灰色聚类分析 331
参考文献 332
16 地统计学方法 333
16.1 地统计学的产生与应用 333
16.1.1 地统计学的产生 333
16.1.2 地统计学与经典统计学的区别 333
16.1.3 现行土地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 334
16.1.4 地统计学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 334
16.2 地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假设 335
16.2.1 区域化变量理论 335
16.2.2 变异函数与协方差 336
16.2.3 平稳假设与内蕴假设 338
16.2.4 方差估计理论 339
16.3 变异函数的结构性分析 342
16.3.1 变异函数的性质 342
16.3.2 变异函数的理论模型 344
16.3.3 变异函数的结构分析 345
16.3.4 变异函数理论模型的最优拟合 348
16.4 空间局部估计 350
16.4.1 普通克立格法 352
16.4.2 对数正态克立格法 354
16.4.3 泛克立格法 356
16.4.4 协同克立格法 358
16.4.5 指示克立格法 360
参考文献 361
17.1.2 遥感常用传感器及其对地观测特征 362
17.1.1 遥感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362
17.1 遥感概述 362
17 遥感技术与土地评价应用 362
17.1.3 遥感技术和应用发展的新近趋势 365
17.2 遥感常用地物解译方法 366
17.2.1 目视解译分析方法 366
17.2.2 计算机自动分类方法 367
17.3 遥感技术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 370
17.3.1 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确定 370
17.3.2 土地评价参评因素指标信息的遥感提取 371
17.4 遥感技术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展望 378
参考文献 379
18.1 地理信息系统概述 381
18.1.1 概况 381
18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土地评价应用 381
18.1.2 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382
18.1.3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383
18.2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 385
18.2.1 土地评价中的空间数据库技术 385
18.2.2 土地评价中的空间模型库技术 387
18.2.3 土地评价中的可视化技术 388
18.3 土地评价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 389
18.3.1 系统分析 389
18.3.2 系统设计 391
18.3.3 系统开发流程 393
18.3.4 系统软件设计 394
18.3.5 系统试运行与维护 395
18.3.6 系统评价 396
参考文献 397
19 专家系统技术 399
19.1 概述 399
19.1.1 专家系统的概念与特点 399
19.1.2 专家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分类 400
19.1.3 专家系统发展的历史与展望 402
19.2 专家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405
19.2.1 专家系统开发设计的前提和原则 405
19.2.2 专家系统设计的步骤 406
19.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专家系统 409
19.3.1 人工神经网络的概念与特点 409
19.3.2 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学习方式 411
19.3.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的优点与应用 412
参考文献 414
第四篇 应用篇 415
20 桂林市土地粮食的潜力及人粮关系的研究 415
20.1 研究目的与研究区概况 415
20.1.1 研究目的 415
20.1.2 研究区概况 415
20.2 土地粮食生产潜力 417
20.2.1 研究方法 417
20.2.2 结果与分析 420
20.3.1 概述 424
20.3 土地粮食人口承载力 424
20.2.3 土地粮食生产潜力研究结论 424
20.3.2 人口与粮食需求预测 425
20.3.3 粮食人口承载状况及人粮关系协调的对策 427
参考文献 429
21 江苏省城镇土地出让最低价体系的建立 430
21.1 研究目的与研究区概况 430
21.1.1 研究目的 430
21.1.2 研究区概况 430
21.2 研究方法 431
21.2.1 最低价建立的原则及地价内涵的确定 431
21.2.2 研究技术路线 432
21.3.2 分等因素因子的确定 434
21.3.1 分等的基本思路 434
21.3 全省城镇土地分等 434
21.3.3 等别划分与最终确定 435
21.4 土地出让最低价的测算与确定 439
21.4.1 基准地价扣除法最低价的测算 439
21.4.2 出让地价修正法最低价的测算 440
21.4.3 成本逼近扣除法最低价的测算 441
21.4.4 土地出让最低价的确定 442
参考文献 445
22 江苏省宜兴市农用地征用土地补偿标准的建立 447
22.1 研究目的、技术路线与研究区概况 447
22.1.1 研究目的 447
22.1.2 研究技术路线 447
22.1.3 研究区概况 448
22.2 农用地定级 449
22.2.1 分等成果的提取 449
22.2.2 定级单元、指标区划分与修正因素因子的确定 449
22.2.3 修正因素因子分值量化 450
22.2.4 定级指数的计算 454
22.2.5 土地级别的划分 456
22.3 农用地估价 457
22.3.1 估价处理方法 457
22.3.2 样点平均值法基准地价的计算 458
22.3.3 模型法基准地价的测算 459
22.4 农用地征用土地补偿标准的确定 461
参考文献 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