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绩效探微 战略、评估及设计》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秦德君著;上海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20806542X
  • 页数:51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执政绩效问题,并在如何提升执政绩效上,提供了思想方法和技术方法两方面的内容。

谢忱 1

序一 叶尚志 1

序二 奚洁人 1

概述 1

第1章 执政·执政绩效·执政绩效研究 1

一、执政 1

1.执政疏义 1

2.执政的静态特性 5

3.执政的动态特性 7

二、执政绩效 9

1.执政绩效疏义 9

2.科层结构、公共产品及特征 12

3.作为逻辑前提的四种假设 18

4.执政绩效的数量关系 21

5.执政绩效的度量 22

6.执政绩效的政治考察 24

三、执政绩效研究与设计 25

1.执政绩效研究:问题和任务 25

2.从政治设计到执政绩效设计 29

第2章 什么样的执政被认为是有绩效的 32

一、引言:基于公共视野的分析模型 32

二、伦理观察与理论模型:价值考量 33

1.法治执政 34

2.集约执政 36

3.廉洁执政 38

4.人本执政 40

5.成本执政 45

1.发展(Development) 50

三、结果观察与现实模型:事实考量 50

2.稳定(Stability) 54

3.公正(Justice) 55

4.安全(Security) 60

5.效能(Efficiency) 61

四、实现执政高绩效:基本要则 67

1.执政价值最大化原则 67

2.“成本—收益”分析原则 68

3.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69

4.“风险—收益”均衡原则 70

5.利益机制协调原则 71

一、成本—收益分析:从经济学到政治学 73

第3章 执政成本—收益分析 73

二、执政成本 75

1.定义 75

2.执政成本分析 76

3.执政成本性态 76

4.执政成本复合性 80

5.执政成本函数 80

6.执政成本技术环节 81

三、执政收益 83

1.定义 83

2.执政收益分析 84

3.执政收益模型 84

4.执政收益中“非计算性”评估 85

四、公共部门成本—收益:性质与程序 86

五、代价与代价意识 87

六、“无为”与“有为”的效率辩证 89

七、执政资源与资源配置 90

1.执政资源分类 90

2.执政资源有限性 91

3.审慎支配执政资源 92

第4章 执政物理结构与绩效关系 93

一、执政层级结构与绩效 93

1.执政的宏观层级 95

2.执政的中观层级 96

3.执政的微观层级 97

1.政党“执政”(In Power) 98

二、执政决策结构与绩效 98

2.人大“代政”(Parliament) 99

3.政府“行政”(Administration) 100

4.政协“议政”(Political Consultation) 100

5.民主党派“参政”(Political Participation) 100

三、执政技术结构与绩效 102

1.制度—结构关系 102

2.战略—结构关系 105

3.规模—结构关系 105

4.幅度—结构关系 108

四、执政机制结构与绩效 111

第5章 两大解释变量:社会自主和公民参与 117

一、社会自主 117

1.让市场去做(市场绩效) 118

2.让民间去做(第三部门绩效) 122

3.让习俗去做(习俗绩效) 127

4.让规则去做(规制绩效) 134

二、公民政治参与 138

1.“政治参与”的价值 139

2.公共结构与参与强度 144

3.参与向度及其扩展 146

4.“有序参与”模型 148

5.几个重要技术环节 150

第6章 规避与警策:绩效黑洞系统分析(Ⅰ) 152

一、简单划一 153

二、囫囵动员 156

三、冗官沉疴 160

四、行政繁杂 166

五、胡乱作为 174

1.“新举措”胡乱作为 179

2.“免费型”胡乱作为 184

3.“好恶型”胡乱作为 189

4.“违理型”胡乱作为 193

5.“刮风型”胡乱作为 197

六、口号盛行 203

七、低质规制 208

八、观念空耗 215

第7章 规避与警策:绩效黑洞系统分析(Ⅱ) 221

九、即兴决策 221

十、伟业偏好 227

十一、教导人民 236

十二、人走茶凉 243

十三、大包大揽 245

十四、名家成灾 259

十五、危机失当 269

十六、腐败绵延 274

第8章 公共政策的效益产出 285

一、对于公共政策的理解 285

二、公共政策为什么必要? 288

1.政策是推行执政价值的有力工具 289

2.政策是实现执政目标的技术手段 291

3.政策是调节和治理社会的权威方法 294

4.政策是影响我们生活的一种方式 300

三、公共政策的社会形塑 302

四、公共政策的限度 308

五、公共政策分析 309

六、公共政策设计:技术与流程 311

1.政策动力 312

2.政策议程 312

3.政策预期 313

4.政策反诘 314

5.政策思维 315

6.政策方案 316

7.政策伦理 316

8.政策评估 317

七、政策质量深度影响执政绩效 319

1.政策质量决定效益产出 319

2.“政策”与“对策” 329

八、政策设计的绩效要则 330

1.充分信息原则 331

2.平衡原则 331

3.安全原则 333

4.胆怯原则 334

5.反诘原则 334

6.防偏好原则 335

7.经济原则 336

九、公共决策与公共咨询 337

第9章 民主:执政绩效的技术参数 344

一、引言:民主与法治 344

二、从自然民主制到新型民主制 345

三、遵循民主政治基本原则 348

四、执政中的民主施行 351

五、需要民主生活的训练 356

六、民主的外源性与内动力 359

七、民主不是完美无缺 362

八、作为政治技术的民主 364

1.“由民作主”抑或“为民作主”? 364

2.民主治吏 368

3.民主、执政信任与绩效 372

第10章 领袖风格的绩效考察 374

一、引言:领袖行为与领袖风格 374

二、“大领导”与“小领导” 377

三、“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 380

四、“智慧型主导”与“程序型主导” 383

五、“魅力领袖”与“团队领袖” 385

六、“无为而治”与“事必躬亲” 390

七、“安居平五路”与“中兴之主” 394

第11章 执政外相与执政绩效 400

一、引言:执政外相:能赏心悦目吗? 400

二、执政外相的三维空间 404

1.维度一:规则与秩序 404

2.维度二:透明与简约 405

3.维度三:艺术与圆融 406

三、执政政治美学议程设置 408

1.国家行动:真善美统一 408

2.执政“若烹小鲜”法则 419

3.政党政策的“可读性” 425

4.制度构造的稳定性、平衡性 426

5.仪式典藏性与民族心理向度 431

6.政党领袖的“楷模期待”与平民化 438

第12章 执政伦理与执政箴言 443

一、执政的公共理性 443

1.合法理性 444

2.宪政理性 445

3.规则理性 448

4.科层理性 451

5.权利理性 453

6.全民理性 456

二、执政绩效的伦理学准则 458

1.亚里士多德的“执中之道”:“精神美德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的正确位置” 458

2.康德的“绝对命令”:“只按你的意愿能成为普遍规律这一准则行动” 461

3.穆勒的“功利主义”:“为最大多数的人寻求最大的幸福” 463

4.罗尔斯的“无知之幕”:“只有当忽视一切社会差别时,正义才出现” 464

5.犹太教——基督教“将人作为目的”:“像爱自己一样爱你的邻居” 466

三、执政经验与政治启示 468

1.“四个必须”:建国30年特别是“文革”十年的经验教训 468

2.“十个必须”: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执政经验 469

3.“六个要”:建党60周年的历史经验 470

4.“三个不动摇”:改革开放后14年执政经验 471

5.“三个建设”:近20年来党最宝贵的经验 472

6.“十一个必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20年主要历史经验 472

7.“三个必须始终”:党成立80周年基本经验 473

8.“十个坚持”:十三届四中全会后13年执政基本经验 474

9.“三个必须”:人大制度50周年主要经验 475

11.“六个必须坚持”:55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 476

10.“五个坚定不移”:抗日战争胜利60年来历史经验 476

四、执政箴言 477

1.宁静致远 477

2.治国若烹小鲜 478

3.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479

4.规则高于伦理 480

5.如无特殊理由,不要变易法律 482

6.小聪明不如大智慧 483

参考文献 486

专栏目录 500

图示 504

本书专题培训要点 505

跋 508

后记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