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一 研究问题的背景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三 研究目的和内容结构框架 25
四 研究分析方法 29
五 研究创新与局限 31
第二章 理论分析:概念、层次与研究视角 34
一 政府回应概念及其理论沿革 34
二 政府回应的层次表现与特点 60
三 回应型政府的研究视角:公共决策的参与回应 77
第三章 公众参与决策与政府回应机制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88
一 我国公共决策过程中政府回应发展的阶段类型 88
二 历史沿革:公众参与和政府回应的控制与管理阶段 90
三 现实探索:参与和回应的制度创新和转型阶段 103
表3—1 政府部门回应民众需要的情况调查表 104
文中表格: 104
四 发展困境:公众参与不足与政府回应机制短缺的表现 119
表3—3 对我国政府模式看法的调查表 120
表3—2 政府部门的行政决策方式调查表 120
表3—4 群众影响政府决策途径情况调查表 123
表3—6 认为行政机关当前缺乏公众参与政府决策机制的态度调查 126
表3—5 公众参与政府部门决策的次数调查 126
表3—7 “没有特殊情况,普通公众几乎不参与甚至是不知道政府的决策制定过程”态度调查 127
表3—8 对我国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意识程度的态度调查 130
表3—9 政府人员对我国公民权利保障的认识态度分值表 131
表3—10 我国36个主要城市电子政府调查表 135
五 发展危机:公众参与不足与政府回应机制短缺的后果 136
表3—11 “当前许多政府部门存在脱离群众情况”认同调查表 142
表3—12 领导在部门决策中的地位调查表 145
表3—14 对“政府领导人更多的是对上级负责而不是对群众负责”看法调查表 146
表3—13 对现行体制下群众很难监督政府不当行为的看法调查表 146
一 政府决策参与和回应机制前提性反思与批判 151
第四章 公众参与和政府回应互动机制缺乏的原因分析 151
二 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机制短缺的体制因素分析 166
表4—1 不同职别的政府官员对政府模式的认同态度 167
表4—2 不同职别人员对政府与公众关系的看法调查 168
三 政府公共决策参与回应机制短缺的人文因素分析 183
表4—3 “在我国政府机关办事,最重要的还是靠关系”态度认同表 186
四 结论:政治权力强大与公民权利孱弱导致参与回应的封闭 191
表4—4 对“我国是一个权力性社会”问题的态度调查表 192
表4—5 职别与“我国是一个权力性社会”问题的态度关系调查表 192
表4—6 学历与“我国是一个权力性社会”问题的态度关系调查表 193
表4—7 对我国公民社会力量的基本看法调查表 194
一 打造回应平台:公众参与公共决策制度路径依赖的基础 196
第五章 政府公共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回应机制建构 196
图5—1 欧洲“区域环境中心”参与的层级模型 209
文中图示: 209
表5—1 中国政府决策公众参与、政府回应层次和制度建设表 211
二 构建回应机制:政府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创新 214
三 公众参与的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机制支撑系统 229
表5—2 政府网络与公众之间互动认识调查表 235
表5—3 政府网络与公众参与决策机会调查表 236
图5—2 现代政府公共决策网络载体回应过程示意图 238
图5—3 现代公共决策过程中的公众与政府的互动关系示意图 241
四 以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机制为主导的回应型政府建设 251
表5—4 公众参与机制完善程度评估表 251
表5—5 改革与完善政府决策制度的提议可行性评估调查 267
表5—6 理想中的政府与公众关系调查表 277
表5—7 现实中的政府与公众关系调查表 278
表5—8 公民自由参与政府决策的预测表 286
表5—9 回应型政府实现的预测表 286
附录一:政府回应性调查问卷 288
附录二:城市政府网站评估指标体系 297
主要参考文献 300
后记 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