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前言 1
中国文化与哲学的基本知识 1
中国书的三期变化 1
序 4
中国文化思想要目 4
先秦文化的分支 6
闲话中国哲学 7
中国哲学史的两套合一 9
关于中国四学的对话 11
模糊逻辑 13
一般人的线性思维 13
中国古人线性思维的辉煌成就 15
中国古代的宇宙不和谐观 16
天地合一和天人合一 17
古人看“天” 19
文体四边形 22
《老子》第一章新读 24
《论语》是一部未来派的小说 27
荒诞颜回传 28
与书对话:《礼记》 30
《列子》与“道、理”及“势” 33
“道、理”兴亡 35
六经注我 37
读《大学》 38
《史记·天官书》之启示 50
中国历史漫议与趣论 50
坐井观天也有所得 52
唐宋的文史 53
史书的反读 54
读《清鉴》 55
周公 57
周公的功业和纪实小说 59
范蠡 商鞅:两套速效经济软件——读《史记·货殖列传》 61
文士在各个朝代的不同遭遇和地位 73
清文字狱质疑 76
戴震梦告“剽窃”之冤 76
大学者与说梦话 79
书本世界景象 79
文哲经典多说梦 80
古籍整理的历史经验 82
中国古人读书作书重实 84
书本世界 85
语言世界漫步 88
语言世界 88
语义学 90
语义学的意义 93
歧义语 94
语言的肢解与复活 95
看说话和身势语学 95
文学语言的三种功能 96
台词和潜台词 97
《论语》、《孟子》中的潜台词 98
中国人最重潜台词 101
对话的很早产生和重要性 104
汉字和抽象画 105
文艺美学心得 107
六法新解 107
建筑美学及其古今基点之不同 108
建筑语义学 109
诗、书、画相通与虚的世界 111
民间歌谣的进入官府和走向衰亡 112
古诗三解 114
古诗鲜写自然 122
诗与真 124
与诗对话:《咏怀》 126
诗的倒读 126
匡衡·刘向·杜甫 129
王安石“春风又绿”句的两种境界 131
古文中的疑“散文” 132
读《吊比干文》 133
小说经典与名著解析 137
史书·小说 137
小说的分类和评点 139
与小说对话:“评点”楔子 141
小说史的三角和对顶角 142
从古典小说看中国的神统 144
明代四大奇书的平凡 145
“三国学”与主题学 147
妇女群像 148
试说“王婆” 150
读书的内和外:以《红楼梦》为例 152
高鹗的八股文 154
古典小说《儒林》·《镜花》 159
胡适、吴宓和《红楼梦》 162
玉梨魂不散 金锁记重来——谈历史的荒诞 164
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 174
从《三寸金莲》谈“挖根”小说 176
动人小说善说梦 183
小说中的反思和深思 185
小说和戏剧中的“变卦” 186
独白·对话·画外音 188
文学艺术评论的理论与实践 191
文学评论的新问题 191
文学社会学和文学心理学 194
文学评论中的结构主义思潮 196
文学与地域 199
文艺创作应该抓“边” 200
以旧为新,钻探诗书 202
读诗人的年纪 204
诗中的时间差 206
国学与西学的对置:历史的幽默 207
言志派文章之四名家 208
言志派的弱点 210
论周作人文章的难懂 213
近现代文学的全面 214
裴艳玲演《林冲夜奔》和谁“进入角色” 215
武则天的艺术形象 216
戏剧美学一滴:搭配与组合 217
戏剧美学一滴:通连与体系 218
莎士比亚与忠孝恩仇 220
约伯与浮士德 220
“百年”不独 223
阿索林和“九八年一代”作家 224
《廊桥遗梦》与爱·情·真·幻 226
《银翘》、《剪云》 228
符号学·信息论·诠释学散论 231
符号学 231
记号·信号·符号·象征 232
创造符号的动物 234
符号的世界 237
中国古人的符号世界观 238
中国古书中的符号思想处处可见 239
汉语虚字的符号化思想 240
“律”的符号世界 241
军事文化和语言符号 243
鸿门宴和语言符号 245
符号拜物教 247
文化符号学 251
信息论美学 255
信息论的三个理论要点 257
信息论的三个补充观点 260
信息论美学及其基本困难和问题 263
“理解的”读和“有信息的”读 265
谈诠释学 267
“新三论”一滴 276
“解构”六奇 278
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知识 280
民俗学 280
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 281
文化人类学的四种理论学派 283
文化人类学的五种新理论 287
印度文化与佛教文化简论 290
读书人谈禅不信佛 290
奥义书和《奥义书》翻译之困难与西传 291
《薄伽梵歌》的三条修行道路 291
徐译《五十奥义书》和徐译《五十奥义书》的读法 293
《五十奥义书》和各类经典皆有不雅之言 295
《蛙氏奥义书》的重要意义 296
《吠檀多精髓》中的解脱观 297
解脱说 300
轮回说 301
业报说 302
佛教文化的移入 303
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 305
什译的伟大贡献和读法 306
汉译佛教文献的重大意义和整理研究的必要 310
尚未整理的佛教文献是巨大的文化遗产 311
佛教哲学思想之吸收 313
佛教文化中的思想成分之随机性 313
佛教文化之中国化 314
佛教文献概况 315
佛教文献的内外二类 316
佛教文献中的内部读物 317
佛经是佛教对外的宣传品 319
佛典原文与译文的差异 319
四部最流行的佛经 321
另几部重要的佛教书 322
梵剧三种残本的意义和戏剧的三大体系 323
中印古代的“思” 325
印度思想之特色 326
印度哲学思想的三分模式 328
印度哲学中的因果问题 330
印度哲学中的时空问题 331
汉译印度文献之概况 333
古印度戏剧中的概念人物化 333
印度的绘画六支理论 336
试论近代英印冲突的政治文化意义 338
略论印度美学思想 354
东方美学与日本文化简说 369
东方美学研究末议 369
《日本外交史》读后感 374
记《菊与刀》——兼谈比较文化和比较哲学 380
西方哲学与艺术科学简论 388
西方的几何式哲学 388
《希腊哲学史》和只有一头的棍子 389
爱因斯坦相对论和四维空间 390
遥控学和机器人学 391
印度哲学中的盲跛互助 393
德、美心理学和耗子·猴子 393
整与零二题 395
二圣 396
平行名人传 398
笛卡儿的死 400
纪念休谟 401
“哈雷”天外来 403
奥卡姆剃刀 404
神秘主义的三大体系 405
弗洛伊德和黑格尔 405
东西方哲学思想之不同 406
谈比较文化——记人类学家密德 406
西哲语虽平淡却影响巨大 412
近代以来的思维程序 413
美学和艺术科学 414
艺术科学的研究内容 415
艺术研究和艺术品研究 417
读书的经验与方法 418
读书得间 418
两种读书法 419
阅读的美学 420
审美的读 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