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一 他者的差异 1
二 听众的差异 2
三 对话的阶段 7
四 三重线索 11
五 原因何在 18
六 本书结构 23
一 双向转化 25
第一章 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 25
二 四种转化中的遭遇 28
三 过程选择与神学论说 43
四 神学重建的问题 51
五 儒家传统 57
六 儒耶对话的容纳 61
七 折衷主义与多元宗教参与的危险 63
第二章 宗教多元主义与神学的处境 66
一 历史的反思 67
二 儒家学者和基督徒之间缺乏敌意 70
三 一些神学问题 72
四 方法学的考虑 75
五 比较神学 88
六 儒耶对话的脉络 90
七 对话的各种定义:梵蒂冈和日内瓦 95
八 儒学的对话性 99
九 有关儒家代表的问题 101
十 与儒学对话的神学挑战 103
一 儒家对超越性的反思 105
第三章 儒家思想的宗教向度 105
二 儒家传统的根源 106
三 儒学的主旨 110
四 儒家的古代经典 114
五 儒学的各个时代 116
六 早期现代儒家论说的兴起:朱熹的基元系统 125
七 朱熹之道的概要 128
八 朱熹道德形上学的价值论基础 133
九 “理”的理论 134
十 “心”的能动性 137
十一 存在的枢纽:“命”与“太极” 142
第四章 牟宗三对儒家宗教性的辩护和杜维明对信赖社群的诉求 154
一 牟宗三对儒家宗教性的界定 154
二 牟宗三对儒家之道的分析 160
三 牟宗三的宗教理论及其与儒学的关联 175
四 牟宗三对朱熹的批判 178
五 进入一种社会关怀的关系世界 184
六 中庸与相互感通性 189
一 超越性与内在性的问题 199
第五章 过程神学与双向超越性 199
二 有关过程传统的一般观察 204
三 过程宇宙论和神学的几条原则 213
四 理性主义的希望 218
五 对话性的上帝与过程之道 223
六 双向超越性与神学方法论 238
七 三参性的创造 243
第六章 双重公民权:折衷主义的修正 251
一 前言:引入问题 251
二 双重公民权的问题 254
三 牟宗三的儒家回应 259
四 基督教神学的挑战 267
五 折衷主义的一成不变性 271
六 仍然是真理所有权的问题 280
附录一 儒家宗教性研究的趋向 286
一 导论 286
二 儒家之道的六个阶段 290
三 儒家研究的学术变革 294
四 儒学研究的类型 296
五 人道之教、宗教精神性和道德形上学 300
六 结论 312
附录二 宗教对话中现代新儒家的精神性 314
一 背景 314
二 儒释之遭遇 317
三 现代的联姻 320
四 参与及借鉴 326
参考书目 338
译后记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