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1
第一章 “心的突破”——轴心时代背景下的庄子哲学及其特质 17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哲学突破 20
一、王官之学:“宇宙王制”与“德礼体系” 22
二、老子:“道的突破” 25
三、孔子:“仁的醒觉” 33
第二节 “心”义源流 40
一、西周时期的心灵观念——以《尚书》、《诗经》为中心 40
二、春秋时期的心灵观念——以《左传》、《老子》、《论语》为中心 46
三、战国时期的心灵观念——以思孟学派、稷下道家为中心 55
第三节 庄子:“心的突破” 69
一、“自事其心”:“个体化心灵”之挺立 69
二、“常心”:“本体化心灵”之呈现 73
三、“游心”:“心灵化生存”之创辟 77
第四节 小结 82
第二章 灵府与心斋 84
第一节 独成其天 84
一、天人之辩:“方之外”与“方之内” 86
二、天人关系:“不相及”、“不相胜” 89
三、天与心:“天府”与“灵府” 92
第二节 唯道集虚 96
一、“若有真宰” 97
二、道与气:“虚”与“通” 100
三、道与心:“心斋”与“坐忘” 104
第三节 其德甚真 109
一、“德不形” 110
二、德与命:“讬不得已以养中” 113
三、德与心:“真”与“和” 118
第四节 小结 121
第三章 忘形与真知 124
第一节 形有所忘 125
一、成 形 127
二、形化与物化 132
三、形与礼:“有人之形,故群于人” 137
四、形与心:“德有所长,形有所忘” 143
第二节 其知情信 153
一、物论:“有待”与“无涯” 157
二、是非:“言未定”与“辩无胜” 160
三、知与道:“知止乎其所不知” 165
四、知与心:“莫若以明” 168
第三节 小结 173
第四章 无情与一志 176
第一节 无人之情 177
一、哀乐之情与礼乐 179
二、好恶之情与是非、生死 185
三、“人故无情” 189
第二节 自喻适志 193
一、“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 194
二、一志与神凝 197
三、满志与适志 201
第三节 小结 205
第五章 乘物与游世 208
第一节 乘物以游心 210
一、物与道:“道通为一” 212
二、物与心:“乘物”与“游心” 217
第二节 虚心以游世 223
一、“以物为事” 225
二、“无用之用” 229
三、世与心:“虚心”与“游世” 234
第三节 小结 243
结语 246
参考文献 251
后记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