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1
序言 1
第一章 戏曲在徽州的流传和发展 1
第一节 戏曲在徽州的流传 2
一 明代中叶前戏曲在徽州传播的踪迹 2
二 明代中叶后徽州戏曲演出的活跃 4
三 清代徽州戏曲文化活动的进一步繁盛 9
第二节 戏曲在徽州的发展 17
一 戏曲声腔的形成 18
二 作家作品的涌现 21
三 徽商对戏曲艺术发展的推动 26
第二章 徽州的戏曲家及其创作 31
第一节 明清两代徽州籍戏曲家及创作一览 32
一 明代徽州籍戏曲家及创作 32
二 清代徽州籍戏曲家 33
第二节 汪道昆与《大雅堂乐府》 38
一 汪道昆的生平道路 38
二 汪道昆的戏曲创作——《大雅堂乐府》 40
三 关于《蔡疙瘩杂剧》 43
四 汪道昆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5
一 汪廷讷生平考辨 46
第三节 汪廷讷与《环翠堂乐府》 46
二 汪廷讷戏曲创作概览 53
三 《环翠堂乐府》与晚明文学思潮 63
第四节 方成培与《雷峰塔传奇》 76
一 方成培的生平 76
二 白蛇故事的演变和发展 79
三 方成培:白蛇故事的最终写定者 87
四 千年等一回:《雷峰塔》的魅力 95
第三章 徽州的戏曲理论家及其贡献 109
第一节 明清两代徽州戏曲理论家概说 110
第二节 潘之恒和他的戏曲理论 114
一 潘之恒的生平 115
二 潘之恒的戏曲理论 118
第三节 程巨源和程羽文 127
第四节 凌廷堪的咏剧诗 133
第四章 徽班与徽商 141
第一节 明代的徽班 142
一 徽班出现的历史环境 142
二 吴徽州班 143
三 吴越石家班 144
四 汪季玄家班 148
第二节 清代扬州徽商蓄养的徽班 152
一 徽班发展的新背景 152
二 “二簧调”与“安庆色艺”——徽班新貌 155
三 扬州徽商对徽班的扶持及贡献——以江春为例 159
四 扬州徽班的艺术积累——以《乾隆三十九年春台班戏目》为例 162
第三节 “四大徽班”进京 165
一 “四大徽班”进京的大致过程 165
二 徽班进京后的发展 168
三 从徽班进京到京剧的形成 173
第五章 徽戏与徽州 183
第一节 徽班 徽调 徽戏 184
第二节 徽戏在徽州的流传 186
一 徽调之传入徽州 186
二 徽调在徽州的传承 191
三 徽戏在徽州的广泛传播 194
第三节 徽戏班社与舞台艺术 196
一 徽戏班社概况 196
二 重要的徽戏班社 198
三 徽戏班社的舞台艺术 201
一 徽戏剧目总览 203
第四节 徽戏的剧目及其特色 203
二 民间化——徽戏剧目的特色 208
第六章 徽州目连戏 219
第一节 郑之珍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 220
一 郑之珍的生平 220
二 郑之珍对目连故事的集成与改造 222
第二节 徽州的目连戏演出 237
一 徽州目连戏演出的历史 238
二 徽州目连戏的几个演出本 241
三 仪式戏剧的特色 253
四 徽州目连戏的艺术表现 256
第三节 目连戏与徽州文化 259
第七章 徽州民间歌舞 267
第一节 徽州民间歌舞概述 268
一 徽州民间歌舞的类型 268
二 徽州民间歌舞与徽州文化 274
三 徽州民间歌舞与戏曲 276
第二节 徽州的祭祀礼仪类歌舞 276
结语:徽州文化与戏曲 289
后记 295
《徽州文化全书》后记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