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文化中的“我”与“他” 中国哲学对主体间关系的建构》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成龙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7516173527
  • 页数:338 页
图书介绍:

导论 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1

一 主体间关系问题的提出 1

(一)当代社会实践的强烈呼唤 1

(二)人类主体精神演进逻辑的必然 3

(三)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实质 17

(四)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严重不足 22

二 中国哲学建构主体间关系的逻辑可能 24

(一)社会激荡引出问题争鸣 25

(二)思想解放造就思考空间 28

(三)思维品格蕴含必然逻辑 32

三 中国哲学建构主体间关系的表现形态 36

(一)互敬互爱、成己成人的价值追求 36

(二)内外兼修、礼法并用的实践途径 40

(三)以天喻人、将心比心的本体论基础 43

四 本课题的价值意义 46

(一)为人类未来发展提供方法论参考 46

(二)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哲学及文化核心精神 48

(三)为开展学术对话和交流提供思想前提 50

第一编 源生篇 55

第一章 还原主体间的自然身份——老子“为人为己”的建构 55

一 老子建构主体间关系的自然主义逻辑 55

(一)以“天道”审视“人道” 55

(二)以“为人”从而“为己” 57

(三)以“玄德”面对“不德” 59

二 老子主体间关系思想的历史影响 61

(一)中国传统哲学之根 61

(二)中国传统治国之道 64

(三)中国道教文化之源 67

三 老子主体间关系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一)道德修养的至高境界 71

(二)治国理政的深谋大略 72

(三)世界和平的必然之道 74

第二章 创立主体间的互爱礼约——孔子“仁者爱人”的建构 76

一 孔子建构主体间关系的四个层面 76

(一)修己以敬:追寻人人相爱之根 76

(二)相敬相让:规范家庭相亲之伦 78

(三)为国以礼:重建君臣相事之序 81

(四)教学相长:开创平等治学之道 83

二 孔子主体间关系思想的历史影响 84

(一)开启仁爱之源的长久争辩 84

(二)铸就中国家庭的基本模式 87

(三)形成封建国家的一般纲领 89

(四)创立古代教育的原则典范 92

三 孔子主体间关系思想的现代启示 93

(一)修身是建立互爱关系的重要前提 94

(二)家庭是培育互爱关系的基本单位 95

(三)国家要以建构互爱关系为目标 96

(四)教育要培养懂得互爱关系的新人 96

第三章 培植主体间的普爱情感——墨子“爱人若己”的建构 98

一 墨子建构主体间关系的三个原则 98

(一)培植“爱人若己”的思想情感 98

(二)遍察“皆得其利”的致富之路 100

(三)树立“度量天下”的法治权威 102

二 墨子主体间关系思想的历史影响 104

(一)“兼相爱”激荡士人精神境界 105

(二)“交相利”拓展国家富强之路 108

(三)重“法仪”奠定后世法治基础 112

三 墨子主体间关系思想的当代意义 114

(一)主体间关系首先表现为思想情感的融合 115

(二)主体间关系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前提 116

(三)主体间关系要以现实的法制作保障 116

第四章 严察主体间的自私本性——韩非子“去私行公”的建构 118

一 揭露人性自私自利的本质 118

(一)即使父子间也有利益的计算 119

(二)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 120

(三)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 121

(四)国家间更有利益的计算 123

二 力主“去私曲”而“行公法” 124

(一)“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 124

(二)“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 126

(三)严刑重罚可以治国也 129

三 历史实践昭示的当代意蕴 131

(一)人与人之间应保持基本的信任 131

(二)不能爱人就不能为人所爱 132

(三)操人以术必反为人操 134

第二编 发展篇 139

第五章 求索主体间的天人之数——董仲舒“安人正我”的建构 139

一 “伸天屈君”与“屈民伸君” 139

(一)“伸天屈君”意在“爱民” 139

(二)“屈民伸君”旨在“尊君” 141

二 “尊卑有分”与“安人正我” 142

(一)“阴阳尊卑”不可逾越 142

(二)“安人正我”不可两分 144

三 “罢黜百家”与“融合百家” 148

(一)“罢黜百家”的霸权策略 148

(二)“贯综百家”的学术精神 150

四 董仲舒思想的可取之处 153

(一)惟有“贵民”始能“亲君” 153

(二)惟有“正我”才能“安人” 154

(三)惟遵“规矩”方可“治乱” 155

第六章 维护主体间的圣贤传统——韩愈“严己宽人”的建构 157

一 道统论蕴含的主体间关系思想 157

(一)对圣人相生相养之道的澄明 157

(二)对君子严己宽人人格的呼唤 159

(三)对善与性情关系的重新解释 161

二 韩愈道统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62

(一)重新树立儒学主导地位 162

(二)开宋明理学之先河 164

(三)不屈不挠的人格魅力 167

三 韩愈道统思想的当代启示 170

(一)主体间关系与人的精神信仰密切相关 171

(二)对宗教的批判不能采取简单的方法 172

(三)正确处理各种理论主体间的关系 173

第七章 重申主体间的理性规约——朱熹“克己为公”的建构 174

一 朱熹主体间关系思想的构成逻辑 174

(一)“理”在天地之先,为万物之本 174

(二)“仁”为“天地生物之心” 175

(三)为仁者必先克己,“克己则公” 177

二 朱熹主体间关系思想的历史影响 179

(一)儒家思想之大成 179

(二)封建国家之基石 181

(三)备受争辩之学理 183

三 朱熹主体间关系思想的当代启迪 186

(一)形上诠释仍可为当世之鉴 186

(二)内无“私欲”则外无“妄动” 187

(三)革尽封建遗毒始能建构现代理性国家 188

第八章 强调主体间的良知原则——王阳明“视人犹己”的建构 191

一 “发明本心”就能“穷理尽性” 191

(一)扭转穷理致善的思维方向 191

(二)专注人心“良知”的本来面目 192

(三)省察克治私念于方萌之际的方法 194

二 明清启蒙与近代思想解放的理论先导 195

(一)明清之际思想启蒙的重要铺垫 195

(二)近代社会变革的心力资源 198

(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支撑 200

(四)毛泽东“心力论”思想的重要来源 202

三 以心求仁的当代启迪 203

(一)孔孟以来心性良知说的集大成 204

(二)主体及主体平等精神的高扬 206

(三)当代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条件 207

第三编 再造篇 211

第九章 践行主体间的均等理想——洪秀全“天下一家”的建构 211

一 宗教外壳下的主体间关系思想 211

(一)“天下总一家,凡间皆兄弟”的天理 211

(二)“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蓝图 213

(三)“并雄竞争,平等交往”的外交原则 215

二 中西文明在近代中国的思想交融 217

(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浸染 217

(二)西方文化及近代文明的影响 219

(三)中国农民起义传统的示范 221

三 未能超越的历史局限 223

(一)封建皇权意识的干扰 223

(二)拜上帝教(会)的道具性质 226

(三)制度设置的随意性 228

第十章 描绘主体间的全球蓝图——康有为“大同世界”的建构 232

一 大同的实质在于“视人如己,无有畛域” 232

(一)去国界无阶级而人人相亲 233

(二)去产界无争诈而人人相乐 235

(三)去家界无亲疏而人人相恤 237

(四)去类界无杀戮而普爱众生 240

二 追古考今、遍尝百草的救世“神药” 241

(一)对先贤大同构想的继承和弘扬 241

(二)对欧美现代文明的反思和批判 243

(三)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关怀和思考 245

三 全球一体化趋向映射的当代价值 248

(一)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逻辑 248

(二)理解中国改革的历史视野 249

(三)构建主体间关系的世界趋向 251

第十一章 引领主体间的革命转型——孙中山“天下为公”的建构 253

一 孙中山终生致力于实现“三个平等” 253

(一)创建“世界上最完全、最良善的政府” 254

(二)制定“贫富均等”的民生纲要 257

(三)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国民 260

二 熔铸世界文明的独特创新 263

(一)横览九洲以审中国发展 263

(二)追思中华传统以资国家建构 266

(三)吸取马列真谛以为三民主义内涵 269

三 仍需深入探索的三个根本性问题 272

(一)如何保障民族独立,实现国家间的平等 272

(二)如何保障人民主权,实现政治平等 273

(三)如何保障民生,实现生活平等 276

第十二章 建设主体间的幸福世界——毛泽东“人民至上”的建构 280

一 毛泽东思想中的主体间关系思想 280

(一)建立一个自由、平等、民主的国家 280

(二)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个整体 284

(三)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 287

(四)国家无论大小都应相互尊重 289

二 晚年毛泽东在主体间关系问题上所犯的错误 291

(一)从反官僚主义到发动全面内战 292

(二)从防止两极分化到平均主义盛行 293

(三)从强调群众积极性到陷入唯意志主义 295

(四)从强调和平共处到输出中国经验 296

三 毛泽东主体间关系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297

(一)以崭新的体制框架革新主体间关系 298

(二)以提高和丰富人民利益淳厚主体间关系 300

(三)以民主法制建设约束主体间关系 302

(四)以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引导主体间关系 304

结论 建构当代中国的主体间关系 307

一 当代中国主体间关系面临的挑战 307

(一)官民关系的矛盾 307

(二)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的矛盾 309

(三)“作者”和“读者”关系的矛盾 310

(四)路遇主体彼此间关系的矛盾 311

(五)中国与他国关系的矛盾 312

二 当代中国主体间危机的根源何在 314

(一)价值观念的缺失和迷乱 314

(二)制度约束的滞后和无力 318

(三)社会发展的失衡和不公 319

(四)民间组织的幼稚和薄弱 320

三 走向主体间关系的未来建构 321

(一)德法并治,树立主体间的法治权威 322

(二)义利相兼,打牢主体间的物质基础 322

(三)宽容守信,增进主体间的互爱情感 324

(四)求同存异,凝聚主体间的共同信念 325

参考文献 327

后记 336